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中華民國「幼年兵」之一~中華民國「幼年兵」成立始末
2011/03/30 12:34
瀏覽9,074
迴響1
推薦5
引用0

*

*

*

中華民國「幼年兵」成立始末

.

「幼年兵總隊」聯誼會

.

*

  民國卅七、八年間,擔任陸軍訓練司令兼防衛司令的孫立人將軍,看到來台的部隊中,收容了不少與親人失散的孩童,充當雜役和勤務兵等工作,擔心他們得不到正常的照顧與教育,日子一久,必然成為軍中的「行伍」,耽誤了寶貴的一生。 

苦心成立「幼年兵連、營、總隊」

*

*孫立人將軍應幼年兵的請求送給大家的戎裝照

*

  孫立人將軍出於愛心,幾經思考後,於民國三十八年八月下令將部隊中十六歲以下的孩童,一律調到借台南市第二中等學校校舍成立的「幼年兵連」,予以集中照顧、管教,直屬「陸軍軍官學校第四軍官訓練班入伍生教導總隊」,人數約一百五十人。

*

*台南二中後門.幼年兵連集合場

*

*

  半年後,這批幼年兵又調到鳳山五塊厝營房,編入「教導總隊第一團第三營第十一連」,仍為「幼年兵連」,人員幾經調整仍約一百五十人,營長為陶松盛少校,連長為陳德榮上尉;民國三十九年五月四日在高雄大貝湖399高地示範槍榴彈實彈射擊科目時,因槍榴彈遭擊燃卻未擊飛並當場引爆,造成林華南連長及多名幼年兵死亡,陳德榮連長暨十多名幼年兵輕重傷的慘劇,連長換為張中選上尉。

  陸軍總部因遵守在上海、長沙等地招募青年學生時的承諾-來台受訓半年即可以少尉軍官分發任用,其中包括部分幼年兵,遂在民國三十九年八、九月間對包括幼年兵連的教導總隊第一團實施檢閱考試,幼年兵全連有百分之八十、一百二十多人通過檢測並取得「預備軍官證書」。

  隨著從大陸撤退來台的部隊愈來愈多,帶來更多無依無靠的孩童,遂在民國卅九年八月十五日,將「幼年兵連」擴充為「陸軍總部儲備軍官訓練班幼年兵營」,人數達四百多人,移駐鳳山灣子頭營區,營長魏永漢少校,副營長唐鐵仕上尉,幼年兵段彩華所屬的「教導總隊第一團第三營第十一連」到民國四十年二月才進住。

  孫立人將軍常在督訓部隊的空檔,到幼年兵營關心這些幼年兵的生活,也陪著他們和從緬甸帶回的戰利品大象林旺和阿沛一起玩耍,只是當時的「林旺」還叫「阿妹」。在老伴阿沛死後,由台南名人吳三連說媒,於民國四十三年十月三十日自鳳山遷至台北圓山,三十七歲的「阿妹」與三歲小母象「馬蘭」結為夫妻,當時圓山動物園認為:「阿妹」不符性別,以「森林之王」的寓意,為牠改名「林王」,但被記者誤寫為「林旺」,從此大象「林旺」之名廣為流傳,其八十六歲過世時,創下亞洲象最長壽的記錄。

*

*

*

*

*

  其後,因為自陸海空三軍抽調來的幼年兵人數超過一千三百人,加上部隊必須相互輪調,因而在民國四十年三月十八日遷到台南市三分子營房,四月一日派徐博勳上校(博士,甘肅酒泉人,黃埔十期)任總隊長,于新民中校(江蘇金陵人,黃埔十六期)任副總隊長,何良殿中校任政治部主任。四月十六日正式成立「陸軍總司令部幼年兵總隊」,共編成三個大隊,九個中隊;每個中隊約一百五十人,區分成三個區隊,每區隊三班,每班十五至十八人。

極力培育幼年兵

  從此,這群總數達一千三百多人的戰亂中的孤兒:年齡自最小的六歲郭天喜到十八歲以下,以十四~十五歲最多;籍貫包括:廣東、河南、山東、安徽、上海、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等中國各地,其中以廣東最多,山東、江西也不少。這群孩童到了「幼年兵總隊」之後,才有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讓他們在接受體能與軍事訓練之外,也能接受一般的學校教育。

  經過分級、分班,分別按照小學至高中的不同程度授課;初期,從初小一年級到初中二年級,共分成三十一個班;每天上課七個小時,其中百分之十是軍事學科,百分之二十是政治教育,普通的國文、算數、常識等學科則佔百分之五十。

  為了導正幼年兵成立初期因幹部素質不齊導致的不當管教,師資刻意從部隊中挑選具師範學歷或大專程度的校、尉級軍官,派任為隊職幹部,並兼任授課老師;特殊課程師資,則商請台南工學院或台南二中及附近學校老師支援;教課書則洽商省教育廳透過台南市教育局撥贈;這一切都是孫立人將軍對幼年兵關懷、照顧的愛心所促成。

  一般而言,沒有親人呵護的孩童個性會變得更堅強、更獨立,也更懂得珍惜難得有的讀書機會,所以絕大多數的幼年兵都能用功上進,課業成績也都甚為優異。

  為了讓課業表現突出的幼年兵,有更好的學習發展;加上自己還沒有子女,孫立人將軍便挑選了五個烈士遺孤和無依無靠的幼年兵,收為義子,進一步培養他們讀書報國,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教授揭鈞及著名天文學家李嚴,即是其義子。

在艱苦中成長的幼年兵

  幼年兵有正式軍職,待遇跟一般士兵相同,有三分之二領二等兵的待遇,每月八元,三分之一領一等兵的待遇,每月十元,或是上等兵的待遇,每月十二元;副食費則每月一律十八元,亦即每人每天僅新台幣六角,因此,早餐只能喝稀飯配一個饅頭。孫立人將軍認為正值發育期的孩童特別需要營養,就交代軍需部門每中隊每月加發奶粉一大桶,添在稀飯裡以補充營養;或在晚上休息時,有一頓豆漿和黑麵糢。因此,每個孩子的發育都很好,體重、身高迭有增加。

照片中端着滿滿一碗飯,正閉著眼睛享用的,是幼年兵桑品載,當時他才12歲,經過多年的成長與苦學,早已是著作等身、鼎鼎大名的作家了;後方看得清楚面貌的是他的班長尉文鑫,軍職退伍之後,如今早已子孫滿堂,在台南安享晚年。

  幼年兵總隊沒有餐廳,開飯時就六個人圍著僅有的一盆菜,蹲在黃土地上將就著用餐。每天六角錢的副食費,當然沒甚麼菜,正值發育期的孩童,加上天天出操、打野外和體能訓練的消耗,使得飯常常不夠吃;聰明一點的,就把第一碗飯裝的少些,趕緊吃完後,再盛第二碗時,就把飯壓得實實的,然後慢慢吃;老實一點的,不懂箇中技巧,常常就吃不飽。其間,偶而會有一些國內外的慈善機構,送來一些糖果餅乾,讓孩童們甜甜嘴。

  當時物資缺乏,官兵一律穿黑膠鞋,不但大小不合幼年兵的腳圍,穿久了脫下之後,更是臭氣薰人,尤其容易害腳氣病。為此,孫立人將軍特別商請清華大學的老同學、當時的台糖總經理沈鎮南先生,請他從廢料的甘蔗渣中,研製出含豐富維他命B1B2的酵母片,廉價供應軍隊作為營養品;每個幼年兵每天也發三顆,用來防治腳氣病。

由盛而散的「幼年兵總隊」

  幼年兵的訓練成效,在民國四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幼年兵總隊慶祝成立週年紀念暨第一屆官兵運動大會」時達到最高峰,當時除了孫立人將軍親臨主持慶祝大會,十五歲的幼年兵揭鈞則代表所有幼年兵致答詞-將以行動報答長官的殷切期望。中午孫立人將軍並參加全體官兵在運動場的席地大會餐。

*

*民國四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孫立人將軍在「幼年兵總隊慶祝成立週年紀念暨第一屆官兵運動大會」上訓話

*

*民國四十一年四月十六日孫立人將軍在「幼年兵總隊慶祝成立週年紀念暨第一屆官兵運動大會」上與官兵一同用餐

*

*民國41年暑期中學生軍中服務隊訪幼總.前排右桑品載.中排中郭天喜

  當天幼年兵營房並開放供來賓參觀,鳳山誠正中學、台南女中、台南商職的男女學生,都對清潔簡單的雙層木床統艙臥舖,表示興趣與欽羨。三天的競賽與學習成績展覽,再加上三天晚上由台南市各學校擔綱表演的歌舞話劇等遊藝節目,普受社會的肯定與讚賞,卻也在軍中引起部分高層的側目,有人且認為:這些孩子稱孫立人為「幼年兵之父」,因此這些幼年兵等同於孫立人的子弟兵,目的在培植私人勢力。因而一直有人想把「幼年兵總隊」解散,惟孫立人將軍獨排眾議,認為:把稚齡兒童編入部隊,暨無助戰力的提升,讓他們與一般士兵接受正規訓練也不符人道,且會影響部隊的正常運作。

  民國四十一年冬,參謀總長周至柔上將暨若干高階將領與孫立人將軍不合的消息,傳遍軍中。同年底, 蔣中正總統到南部校閱從大陸撤退來台、經過整編訓練完畢的三軍之後,國防部突然下令解散「幼年兵總隊」,雖經孫立人將軍一再力爭、希望收回成命;但國防部態度堅決,並於翌年春停發「幼年兵總隊」所有糧餉補給。

「幼年兵總隊」的解散

*

*民國四十二年二月廿六日「幼年兵總隊」遵令解散時,孫立人將軍親閱點名,總隊長徐博勳上校敬禮。

*

  孫立人將軍雖然萬分不捨,仍然只得於民國四十二年二月廿六日遵令解散「幼年兵總隊」,並在二月初「幼年兵總隊」解散時親往校閱點名,同時應幼年兵同學之請,送每個幼年兵一張自己的簽名照,只是孫立人將軍的冤案爆發後,這些照片都被迫繳回了。

*編入教導大隊同學在政工幹校校部大樓前留影右一魏兆歆

  幼年兵之中,較年幼的三百三十三人被撥編至甫成立的政工幹校,政工幹校為了這批幼年兵特別成立教導大隊,下轄三個中隊,除教一中隊屬官邸警衛大隊在他處訓練,教二、三中隊則負責管理幼年兵,並讓他們繼續未完的學業。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大陳島撤退之後,另有二十名大陳孩童加入政工幹校的教導中隊就學。

*入士林官邸服務前三隊鍾祥文與徐靜淵副隊長暨總隊官長

  另有九十人,被選調至花蓮警衛大隊所屬之「特勤班」訓練,訓畢後調 蔣中正總統的官邸警衛隊任內衛,在總統府服務四十二年的總統府第三局副局長張瑞亭,即屬其中一員。

  其餘,年齡較大的則分撥部隊補充員額,不能下部隊的則送到運輸兵學校接受駕駛兵或汽車保養訓練,結訓後分發國防部汽車大隊和美軍顧問團擔任駕駛與保修人員。

  另外,從幹部中遴選了七十多人成立陸軍感訓大隊,負責訓練軍中違紀與不服管教的頑劣士兵。

  至此,「幼年兵總隊」算是澈底的被解散了。

  孫立人將軍原本希望將這批幼年兵集中管理、妥為培訓,待完成普通高中的教育後,再分送各軍事院校深造,為國家培育國防人才。但是他的苦心,卻在高階將領的不同認知、甚而猜疑中完全破滅!

其他的「幼年兵」

  「幼年兵」依成立先後,計有三支,孫立人將軍成立的「幼年兵總隊」算是其中最正式的。

  當年時局一片混亂,部隊抓兵問題很嚴重,各部隊其實都有類似的編制,如高雄鳳山衛武營入伍生總隊,其中有幼年兵,都是從廣州撤來的流亡學生或與父母離散的學生,將其中小孩,全部集中,成立「幼年兵連」,這就是「幼年兵總隊」的前身。

  位於金門本島西南方的烈嶼鄉(又稱小金門),民國四十二年七月十六日,二九六師從此處去突擊銅山島(今東山島),撤退時帶回一些婦女、兒童,兒童就住在祖厝忠孝堂裡,組成幼年兵軍隊,當地居民都叫他們「小鬼隊」。

  民國五十年,部份緬甸孤軍撤退來台,其中包含許多年紀很小就當了兵的孩童,特別在成功嶺將之集中整編為「幼年兵中隊」。

幼年兵為孫立人將軍雪冤

  被解散的「幼年兵總隊」的孩子們,從此各自在不同的環境中獨力打拚,慶幸的是-絕大多數各自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只是幼年兵的故事,隨著民國四十四年八月孫立人將軍的冤案爆發後,在社會刻意的避諱之下,也隨著孫立人將軍的功勳日漸被社會所遺忘。

  直到卅三年後,一位不避艱險,不計安危,竭力為孫立人將軍成功洗雪陳冤的揭鈞教授出面,世人才赫然發現-這位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揭鈞教授就是孫立人將軍當年曾極力培養「幼年兵總隊」中的一員,「幼年兵總隊」的名稱才再次躍上媒體版面,只是這批幼年兵火種,因為飛散,無緣匯聚成燎原的火勢,在軍旅中發光發熱;只能因緣際會的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散發著熒熒光亮,儘管依然耀眼,卻未能光耀九州,令人悵惘。

馬總統推崇孫立人將軍「一代名將、全民景仰」

  民國一百年一月廿二日,馬總統在台中市副市長蕭家淇、國防部副部長趙世璋、文建會文籌處王壽來主任、學者代表洪敏麟教授及孫立人的妹妹孫璧人、女兒孫中平、兒子孫天平陪同下一起為「孫立人將軍紀念館」揭啟匾額,除了表示:「今天是懷著感恩與歉疚的心情來向孫立人將軍致敬,肯定孫將軍訓練部隊參與金門古寧頭大戰,有效防制共軍攻撃,讓臺灣安全得到保障的貢獻;對孫將軍因部屬涉及共諜案而蒙冤,多年來很少聽到孫家人出面嗆聲,他們默默承受歷史苦難的精神,令人敬佩。」同時在簽名簿上簽名並題字「一代名將、全民景仰」,算是還給孫立人將軍一個遲來的公道。孫將軍女兒孫中平亦說:馬總統的到訪代表對父親為國貢獻的肯定,相信父親在天之靈一定感到欣慰。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歷史類
迴響(1) :
1樓. Ai Ling
2013/03/03 10:10
非常有歷史價值與意義。(do1016do@yahoo.com.tw)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