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代的獬豸
*
*
獬豸的圖像
*

*
*
這隻獨角神獸,從刀工與沁紋看,都是老件,尺寸長、高只有
*
元代的獬豸(參考)今天的形狀多以此為準
*
*
獬豸,中國古時傳說中的神獸,外觀似羊,或說似鹿、頭頂正中有長獨角,喜歡居住在水邊,見到有兩人起紛爭時便會用它的獨角頂向理屈的一方推至其跌倒,甚至後來傳說成:獬豸會將理屈者推倒並吃下肚。
有關「獬豸」的描述,有:
一、《說文解字》:“獬豸,獸也,似牛,一角,古者訴訟,令觸不直者”。
二、漢朝楊孚《異物志》中描述:“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不正者”。
三、東漢《論衡》中的有關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堯帝時的“大理”,即掌管刑法的官員-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獬豸頂觸的,一定是有罪之人。當時衙門?是奉皋陶像、飾獬豸圖的。
四、蘇軾在《艾子雜說》的寓言故事集說:齊宣王問艾子:「古有獬豸,何物也?」艾子答:「堯之時,有神獸曰獬豸,處廷中,辨群臣之邪僻者觸而食之。」緊接著,補充說:「假如如今有此神獸,它必定不會挨餓的!」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到了官場,以官員為審視的對象。抵而食之,“料不乞食矣”,諷刺奸臣之眾。
五、《淮南子·主術訓》:“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國效之。”這樣的官帽,漢代稱其為法冠。《後漢書·輿服志下》記,法冠高桶狀,取“鐵柱卷”式造型,“或謂之獬豸冠。獬豸神羊,能別曲直,楚王嘗獲之,故以為冠”。獬豸帽在春秋時代已出現,秦代時執法御史戴著它,漢代因循下來。古時稱御史冠為獬豸,進而以獬豸代指執法官。
六、法律的“法”字在古文中寫做“灋”(兩字都讀做“法”),前後兩個法字比較之下所省略的那個部份,也就是“廌”(讀音:坁),在古代與“獬豸”的“豸”是通用字,古時“獬豸”也叫“獬廌”,“解廌”。中國古代人們對於法治的觀念便是藉獬豸闡述的。
七、現在很多司法人員也喜歡佩帶獬豸形象的飾品。中華民國憲兵即以其為象徵物,於軍服右臂都會縫有獬豸以及憲兵字樣臂章。表示明辨是非,執法公正,還含有威懾邪惡的意思。
八、今天韓國的首爾,以“獬豸”為象徵動物。其景福宮光華門前面的獬豸,從古時候起就是為首爾“消災降福”的神獸。為此,首爾市還開辦了獬豸主頁(haechi.seoul.go.kr),以方便市民自由地使用獬豸造型等相關內容,主頁上有用銀杏黃、黃土色、古宮般的褐色等顏色繪製的獬豸,甚至可以聽到獬豸的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