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條
據報載,台大副教授唐代彪要求學生自我介紹時,因不滿學生頻頻出現口頭禪-然後,於是計算「然後」次數,再依次罰錢。類此罰款,外界質疑有違法之嫌,但也因而引發「台灣學生口條不佳」的批評。(註一)
過去,不曾聽過「口條」一詞;經查,該詞源自大陸,原指動物舌頭,後引為口才。在台灣,若說某人「口條好」,則是讚美某人說話口齒清晰、條理分明。個人認為:「口條好」不一定要說一口標準國語,但總不能帶有腔調,或滿口「台灣國語」;否則,再清楚的表達,也會讓人聽不懂或曲解原意。
口條好,很難與生俱來,而是要不斷磨練。有人針對「口條應對必修課」,提出5學分,分別是:讀報基本功、繞口令訓練、對鏡找表情、實戰訓練、耳朵也要練(註二)。依此5學分,勤加練習,相信可以改善「口條不佳」的情形。不過,本人也提供以下三項經驗: (一)正音訓練:講話雖非要「字正腔圓」,但總須咬字清楚;不過,要特別注意聲音的「抑揚頓挫」,一則增加語音魅力,再則改善口頭禪的毛病。 (二)善加模仿:口齒清晰的演員、名嘴、老師……等,都是很好的學習對象;尤其是「說、學、逗、唱」的相聲演員,不僅可以模擬他們的說話技巧,其肢體語言、機智反應及輕鬆談笑的工夫,更是值得學習。 (三)利用機會:有表達意見機會的時候,儘量不要放棄;特別是上台報告、教學及演講等,都要有爭取的勇氣。
本人從事教學及演講多年,經常有人提問:要如何才能成為一位稱職的演講者?因此,3年前貼了一篇「如何成為稱職的演講者」的文章,結論提及:頂尖的演講者要略帶天份,即以「講笑話」為例,有人邊講邊笑,即使再好的「笑話」,也會變成「冷笑話」;有人一兩句話或少許動作,都會讓人笑彎了腰,這就是天份,也可以說是魅力!
授課時,常向「公務新鮮人」說:「公務員層級越低,寫比說重要;層級越高,說比寫重要!」但見許多高階公務員,面見媒體或辯護政策時,不是口語拙劣,就是辭不達意,以致再好的施政,總得不到外界的了解。所以,公務員「口條好」(講得清楚、說得適當),比「英檢」重要得多!(註:九成的公務員一輩子用不到幾句英文。)
註一:參見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75296#ixzz2e0M0iy2m 註二:參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08083100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