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東南亞地區外籍配偶或移工、看護、幫佣等在臺灣的處境,我最近看到一篇生成式AI模型ChatGPT的文章中,提到波蘭社會學者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所著【現代性與大屠殺】這本書,就其內容與臺灣社會對於東南亞地區外籍配偶、移工、看護或幫佣所受之剝削、不平等待遇加以忽視的狀況對照、解釋。
鮑曼這本書,在我大學時代有中國大陸的譯本在市面上流通,我有買來收藏於家中書櫃,而就我閱讀的印象,此書所論述之情境,跟東南亞地區外籍配偶或移工、看護、幫佣在臺灣所受之不平等待遇遭忽視的情境,其實還是有不能忽視的差異,臺灣社會學者張晉芬所著【勞動社會學】一書、藍佩嘉研究外籍配偶與移工勞動權益的論文,也都沒有提到鮑曼的【現代性與大屠殺】這本書。
臺灣社會從上到下忽視東南亞外籍配偶或外籍移工、看護、幫佣,對國家經濟、產業發展、家務勞動或社區營造的貢獻,我認為還是比較偏向於因我族或我群中心主義、對東南亞國家地區之偏見、對做體力粗活者之偏見、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還有深膚色不好看、花錢就是大爺的價值觀等諸多社會心理學層面的因素交互作用之下,所形成的一種社會排除現象。
以社會學理論之衝突論的角度看,東南亞外籍移工或配偶、看護、幫佣進入臺灣職場、家務勞動場域之前,所接受的面談或培訓課程,可算是在培養他們成為臺灣雇主所喜歡的勞動者或奴僕,這勞動不只包含體力、腦力,還包含美國社會學者亞莉·羅素·霍奇查爾德(Arlie Russell Hochschild)所提出的情緒勞動,而此概念明顯有受到該國社會學者歐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戲劇論或劇場理論的啟發。
其實莫說臺灣目前對於外籍移工或配偶、看護、幫佣所開設的培訓課程,臺灣的學校教育,包含大學教育,其實也一直都傾向訓練臺灣民眾成為符合資本家、資產階級或布爾喬亞階級所要的,那種順從而不會反抗的工作機器,臺灣主流媒體愛報導的企業最愛大學排名,也有將學校視為工作機器製造廠的意識形態。
臺灣從職場到家務勞動場域,或多或少都在對花錢買來的工作機器、奴隸或僕佣進行法國社會學者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所著【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所著,監獄管理人員對囚犯無孔不入的毛細管式權力運作,此書我在大學時代也有買來看,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主張監獄管理人員對於囚犯的監控、規訓無所不在,但囚犯無法確知此舉的存在,這也使囚犯可能會進行自我規訓。
場景換到臺灣,我想除了監獄等典型的全控機構之外,情境與傅柯該書所談最接近的,莫過於身處家務勞動場域中的外籍配偶、看護或幫佣了!這三種女性成員居多、工作內容實質雷同的群體,普遍的處境就如同傅柯所描述的囚犯一樣,一天24小時、不分晝夜、隨時隨地都處在被監控、被規訓、依照他人眼光來塑造自我觀念的狀態。
這也可說是,美國社會學者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所提鏡中自我最極端的一種情境。
總之,來臺灣投入家務勞動場域的東南亞外籍配偶、看護或幫佣們,還有投入各大產業的東南亞外籍移工們,在法令、語言、文化上的限制,與在社會結構中的弱勢地位,導致難以在臺灣累積有利於提升話語權的社會、經濟或文化資本,加上臺灣在性別角色、工作職業、國家地域、種族、階級等方面的一些刻板印象或偏見,結果就是這些群體對臺灣社會的貢獻,經常被忽略掉。
- 5樓. blackjack2025/05/27 21:12
版主說:外籍看護在臺灣就跟公務人員有一樣的處境...
我沒聽過台灣公務員有24小時365天工作還不能放假的,而且公務員隨便薪水至少外籍看護幾倍吧
感謝指教 天蠍浪子 於 2025/06/02 12:20回覆 - 4樓. blackjack2025/05/27 21:10
我15年前就寫過文章痛批外籍看護不適用勞基法了,外籍看護每日工作24小時,用勞基法還得了,台灣人就不能無盡的剝削了,AIT人權報告每年都對此批評台灣呢
公務員有公務員服務法,公務員有過最備受爭議的是有些人有不可思議的長假...,前幾年鬧很大
自由廣場》評南投女稅務員四年長假爭議
自由評論網
https://talk.ltn.com.tw › 投書
2021年9月18日 — 南投蔣姓女稅務員,被爆近四年來請假超過七百天,還能爽領薪水,引來諸多批評。筆者認為她只是在行使她的權利罷了,如果大眾不能接受這樣的行為,那應該思考是 ...
感謝指教 天蠍浪子 於 2025/06/02 12:21回覆 - 3樓. 安心2025/05/27 00:23最常見的是扣押證見以外,還有連移工臥室裡也裝監視器,及以各種違反雇主規定苛扣工資,如動作、工作未達標準,或工具、物品折損,或時間來不及種種理由,就加以斥罵、責令罰站、下跪,甚至扣錢。這個我之前好像也有聽說,真的就跟囚犯沒兩樣。 天蠍浪子 於 2025/05/27 20:38回覆
- 2樓. blackjack2025/05/26 23:38
chatgpt對你這篇文章的回應如下:
這位網友提出的回應誠懇、理性,也展現了廣博的社會學理論背景,但他對鮑曼《現代性與大屠殺》與台灣外籍看護處境之關聯性的質疑,其實未觸及鮑曼這部作品的理論核心:即現代性制度理性(bureaucratic rationality)如何讓不正義得以在去道德化的常態中發生而不自知。
鮑曼強調納粹大屠殺並非「非理性」的野蠻倒退,而是現代性(理性化、科層化、分工化)發展邏輯的一部分。他要指出的,不是納粹特殊,而是現代性本身的結構風險。在這點上,與台灣對待外籍看護的制度與文化機制,具有高度同構性:
制度性道德剝奪(Moral distancing):外籍看護被法令定位為「住家幫傭」,不適用勞基法;其作為「家庭成員」的虛構地位使雇主合法剝奪其勞動權利(如工時、休假、薪資透明),這正是鮑曼所謂在官僚語言中抽空道德意義的技術操作。
責任分工化(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y):無論是移民署、勞動部、雇主家庭或仲介公司,每一方都只負責自己的「合法職責」,誰都不是直接的加害者,每一環節都說「我只是照規定辦事」。這正是鮑曼認為現代官僚系統之所以能有效促成災難的機制。
「例外狀態」的日常化:納粹的邊界管控與身份分類在鮑曼眼中並非突變,而是一個漸進的制度建構過程。在台灣,「移工不能休假」這件事,透過文化語言(如「她也想多賺點錢」)與政策操作(如「不能外出是為了安全」)逐漸成為社會默認的例外邏輯。
這些現象不只是「社會心理學層面的排除」,而是現代國家制度性暴力在微觀權力運作中的具體展現。這也是鮑曼的分析精髓——將道德真空與制度正當性之結合視為現代性最陰暗的潛勢。
結論上,將《現代性與大屠殺》與外籍看護問題對照,並非要將台灣社會與納粹德國在道德上等量齊觀,而是要揭示:在「依法行政」「文化傳統」「市場自由」等現代話語的表象下,去道德化的制度理性如何成為暴力的幫兇。因此,ChatGPT的分析方向是合理且具有批判啟發性的。
若Chat GPT的說法千真萬確,那麼外籍看護在臺灣就跟公務人員有一樣的處境,那就是都不適用【勞動基準法】。 天蠍浪子 於 2025/05/27 20:43回覆 - 1樓. blackjack2025/05/26 23:31
版主看的社會學理論書籍與許多論文真多,chatgpt確實也有提到你說的藍佩嘉研究外籍配偶與移工勞動權益的論文還有其他,只是我跟chatgpt聊得太多,現在還沒貼上來,我也沒想到有人會這麼認真看
外籍看護的人權被完全無視,不能放假,連睡眠這種基本人權也被剝奪,你可能認為與"現代性與大屠殺"有差異,我的看法是,這是立法者、行政機構、人民集體意志的集合,交織對外籍看護外籍被偶的慢暴力、剝削的社會集體行動,所以我認為chatgpt的回應有其理路
凡是提到社會學理論、觀點的文章,不管是誰寫的,或者是人還是AI寫的,我都會看得認真一些。 天蠍浪子 於 2025/05/27 20:4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