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維尼(Giverny)是法國北部諾曼第地區一個古老的村莊,坐落於塞納河右岸與埃普特河(River Epte)的交匯處,兩岸長滿了柳樹和楊樹。這個風景宜人的村莊,因為莫內的故居和花園而聞名於世。
印象派大師
奧斯卡-克勞德·莫內(Oscar-Claude Monet,1840—1926),法國印象派代表及創始人之一,「印象」一詞即是源自其名作《印象·日出》。莫內擅長光影的實驗與表現技法,最重要的風格是改變了陰影和輪廓線的畫法,在其畫作中沒有非常明確的陰影,亦無突顯或平塗式的輪廓線。此外,他對於色彩的運用細膩,長期探索色彩與光線的完美表達,常在不同時間反覆描繪同一場景,以捕捉光線的變化和季節的流轉。
莫內終其一生創作了 500 件素描及 2000 多幅油畫。足跡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從法國到倫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行寫生,留下無數作品。他從 1895 年開始畫睡蓮,首先是以莫內花園中的日本橋為中心的垂直視圖,後來又用 20 年的時間創作了一系列大型畫作。
一見鍾情 吉維尼
1883 年,莫內乘坐火車經過吉維尼村莊,對此地的優美風景一見傾心,於是舉家搬來吉維尼定居。
當時的吉維尼約有 300 名居民,大多數是農民,還有一些中產階級家庭。村莊由山坡上的兩條街道組成,街道兩旁排列著低矮的房屋,房屋顏色為粉紅色或綠色,屋頂覆蓋石板瓦,牆上攀附著紫藤和五葉地錦。這些街道上有一些狹窄的小巷,沿著山坡蜿蜒而下。克勞德·莫內路(Claude Monet Road)直通村莊,國王路(Chemin du Roy)沿著埃普特河岸延伸,莫內的故居就位於兩條路之間。在莫內生活的時代,不斷有一些藝術家,尤其是來自美國的藝術家,定居在這個美麗的小鎮。有的還成為莫內的朋友。
莫內在吉維尼生活了 43 年。他先是租了一間擁有大庭園的房子,展開鄉間作畫的寫意人生。經濟許可後購置承租的房產,並著手打造他夢想中的理想住居及花園。他在吉維尼期間創作的繪畫成為傳世經典,並成就其印象派大師的美名。莫內於 1926 年病逝,安葬於吉維尼的教堂墓地。
莫內的兒子米歇爾繼承了吉維尼的宅邸和花園,並於 1966 年捐贈給法國美術學院。在莫內基金會的運作下,費時十年將房子和花園修復到莫內時代的樣貌。1980 年,莫內故居和花園開放參觀。經過完美修復,遊客可以徜徉在這位藝術家昔日美麗多彩的生活氛圍中。
2025/06/15
風景優美的村莊
步入吉維尼村莊,映入眼簾的美麗風景讓人立即喜歡上這個地方!坐落在山坡上的村莊林木蔥蘢綠意盎然,路旁的庭園餐廳其實更像是一座花團錦簇的大花園,美麗的花卉及花園的布局何止賞心悅目,真想直接走進去用餐!
寧靜的街道及小巷兩旁排列著古樸的石砌房屋,牆上妝點著爬藤植物及花草,感覺得出這是一個精心維護的美麗村莊。
中午用餐的這家「睡蓮餐廳」可謂花枝招展!庭前不只花木扶疏,整株玫瑰團團爆開尤其令人瞠目結舌,在這樣的環境中用餐著實是賞心樂事!而這澎湃綻放的夏日玫瑰,自此也成為此趟北法之行在路上常常遇見的動人風景。
莫內故居及花園 La Maison & jardins de Claude Monet
1883 年,莫內舉家搬來吉維尼定居。他先是租了一間原本是農舍的大房子,有一個菜園和一個超過一公頃的果園。吉維尼周圍的景觀為莫內的畫作提供大量靈感,而其作品銷售所得也讓他有能力置產。1890 年,他買下原來承租的房屋和周邊地產,並開始了一個大型的美化工程,打造他夢想中的宏偉花園,包括之後成為他作品主題的睡蓮池。
自 1883 至 1926 年,莫內在吉維尼的家居住了 43 年。在這段漫長的歲月裡,他根據自己的喜好對房子進行佈局改造,使其符合家庭和職業生涯的需要。最初,這棟名為「蘋果榨汁屋」(該街區因附近小廣場上的一個蘋果榨汁機而得名)的房子要小得多,莫內將其兩側擴建。房子旁邊的穀倉成了他的第一個工作室,樓上則是莫內自己與家人的居住空間。之後又興建了一所包含天窗的寬敞建築,作為溫室和第二個工作室。
粉紅色的牆壁和綠色的百葉窗是莫內親自設計。在那個年代,百葉窗通常被漆成灰色。莫內在房子前面增建了一個迴廊及一個爬滿玫瑰的涼亭,並在正面種植了一株五葉地錦,他希望房子與花園和諧融為一體。
整棟房屋色彩明朗活潑,帶給人生意盎然的舒適及愉悅感。惟到訪之日適逢週日,花園小徑人流絡繹不絕,等候參觀莫內故居的人潮也大排長龍,以致最後錯過入內參觀的時機。(以下故居內部圖片載自網路)
莫內的工作室
藍色的大廚房
明朗愉悅的黃色餐廳
莫內故居是由一座寬大宅邸及兩座花園所組成。莫內花園分為房子前面的「諾曼第花園」、以及馬路對面日式風格的水上花園—睡蓮池,兩個花園對比鮮明且相得益彰。
諾曼第花園 Clos Normand
莫內搬到吉維尼時,那棟粉紅色的長屋裡有一個佔地一公頃的花園,包含一個蘋果園和一個菜園。這位藝術園藝家深深愛上這片園地,並迅速著手花園的改造,孜孜不倦地完善他理想中的諾曼第花園。
中央通道覆蓋著鐵拱,攀緣玫瑰生長在上面。其他玫瑰樹覆蓋著房屋周圍的花架。夏天,旱金蓮在中央通道的土壤中綻放。地面上隨著季節變換盛開著水仙花、鬱金香、鳶尾花、東方罌粟花、牡丹等成千上萬的鮮花。高低不一的花叢營造出不同的層次感,果樹或觀賞樹在攀緣玫瑰、長莖蜀葵和色彩繽紛的一年生植物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突出。
莫內不喜歡井然有序或拘謹無趣的花園,他根據花卉的顏色進行搭配,將最簡單的花卉(雛菊和罌粟)與最珍稀的品種混合種植,讓它們自由生長。莫內對園藝充滿熱情,這位「花卉愛好者」在花園設計上如同在藝術創作中一樣充滿創造力,在他已雇用 7 名園丁之時,仍繼續身體力行建設花園,從而打造出一個充滿透視感、對稱性和色彩繽紛的花園,其花園和水景設計堪稱為藝術品。
向來不太認同修剪整齊的法式、義式花園。莫內讓花草植物在園中自由生長,看似隨興,其實不露雕琢痕跡,自然而美麗的花園深得我心!只不過,面對草木葳蕤花團錦簇的偌大花園,一時竟有舉鏡四顧心茫然的感覺,不知如何捕捉與定格它的美麗!
水上花園 和《睡蓮》 Les Nymphéas
1893 年,莫內抵達吉維尼 10 年後,買下了鐵路(已拆除)對面與他房產相鄰的一塊土地。這塊土地上有一條名為 Ru 的小溪,它是塞納河支流埃普特河的小支流。在吉維尼當局的支持下,莫內挖了第一個小池塘;儘管他的農民鄰居反對,他們擔心他種植的奇異植物會污染水質。後來,池塘被擴大到現今的規模,和花繁葉茂的植被構成一個與周圍鄉村之間的藩籬。
水上花園——睡蓮池的外圍小溪潺潺花木夾道,楊柳依依竹林圍繞,像是美麗的迎賓花道,也是即將揭開主題的精采序幕。
水上花園充滿了不對稱和曲線元素,其靈感來自莫內從他熱衷收藏的版畫中所瞭解的日本花園。此外,竹子、銀杏、楓樹、日本牡丹、百合和垂柳等植物的選擇,巧妙地烘托出池塘的東方韻味。
最後,莫內在池塘種植了睡蓮:「我愛水,也愛花。池塘注滿水後,我就想用植物來裝飾它。我拿了一本植物目錄,隨意挑選…」。而這座睡蓮池,後來成為世界各大博物館畫軌上的著名畫作。
然而,乍見水池中稀稀落落的睡蓮時不禁納悶,此時正值盛夏,何以睡蓮如此稀少?或許是因為想像中的畫面都來自莫內的畫作,與現實難免有些距離!
沿著諾曼第花園中央通道的軸線,莫內建造了一座日本橋,當時橋上的紫藤是他親手所栽種。這座橋也是受他收藏的版畫的啟發,但為了與日本傳統的紅色形成對比,橋被漆成了綠色,與其故居的綠色門窗遙相呼應。
每年,在莫內花園開放的 7 個月裡,會有 50 萬遊客前來探訪。到訪這一天適逢週日,繁花似錦的花園感覺似乎人比花多!池畔小徑絡繹不絕的人流,形似色彩斑斕圍裹著水池的滾邊裝飾。昔日莫內用來賞景作畫的幽靜小徑,如今只能亦步亦趨跟隨人流緩慢移步,詩意盡失。日本橋上的遊客更是摩肩接踵,想要拍張如同莫內畫作般的唯美照片,根本是不可能!不由得思忖…莫內若看見他昔日美麗寧靜的家園如今竟是這般人聲雜沓,是該欣喜抑或搖頭嘆息?
莫內與《睡蓮》
從未有一位畫家在繪畫之前如此深入地塑造自然主題,因此,可以說莫內其實是創作了兩次作品。他在這個水上花園裡汲取了 20 多年的靈感,孜孜不倦地描繪日本橋和睡蓮。莫內一直對水面上光影交織和雲朵倒影著迷,力圖捕捉這片如同天空般漂浮著色彩斑點的表面氛圍,將他的畫作推向了抽象藝術的極致。莫內一生創作了大約 250 幅《睡蓮》的系列畫作,也更進一步成就了他印象派大師的名號。如今這些睡蓮畫作散落在世界各大美術館、博物館,流到市場上的作品也被各國收藏家爭相以天價收購珍藏。
得益於繼任園藝家的才華,讓這座花園草木葳蕤花彩繽紛,每年都能繼續綻放耀眼光芒。漫步於莫內的花園和故居,猶能感受這位印象派大師居住時的氛圍,並驚嘆於花卉構圖和睡蓮池的曼妙,它們曾是莫內最豐富的靈感泉源。
上午在奧維爾小鎮(Auvers-sur-Oise)看到的是梵谷悲涼孤苦的人生,下午來到吉維尼,徜徉於繁花似錦的莫內花園。同時代且同是後世所推崇的偉大藝術家,生前境況卻有著天壤之別,不能不感嘆命運大不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