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地震災害風險社會學
2025/01/26 23:25
瀏覽566
迴響1
推薦22
引用0

今年將近農曆春節的1月21日凌晨,嘉義縣大埔鄉發生了地震,經查詢相關資料,該起地震芮氏規模6.4,震源深度約9.7公里,且當天主震過後,又再發生約6起餘震,嘉義與台南一帶,當天約發生34起地震(包含小區域、無感等)。

此起地震造成1,621戶停水,34,721戶停電,包括嘉義水上變電所3,975戶、台南新營白河變電所12,091戶、高雄鳳山甲仙變電所6,923戶停電,台南3條饋線跳脫造成9,983戶。嘉義縣大埔鄉、台南市楠西區全天停班停課,建築物災損通報3117件,經評估災損房屋紅單316件,黃單745件,計有405校災損,包括大專校院2校、高中職40校、國中69校、國小264校及幼兒園30校,初估災損金額為1億9,688萬餘元。

主震後直到今年農曆春節連假期間,又發生了幾起餘震。

1月22日,嘉義與台南一帶約發生16起地震(包含小區域、無感等),包含約4起有感地震;1月23日嘉義與台南一帶,當天約發生8起地震(包含小區域、無感等),包含約1起有感地震;1月24日嘉義與台南一帶,當天約發生5起地震(包含小區域、無感等),包含1起有感地震;1月25日嘉義與台南一帶,約發生13起地震(包含小區域、無感等),包含4起顯著有感地震,最高餘震在台南市東山區規模5.7;1月26日嘉義、台南與高雄一帶,目前最高餘震在台南市楠西區規模5.7。

儘管客觀上,上述這幾天下來的地震影響範圍頗廣,不過臺灣主流媒體的焦點是集中在臺南市楠西區,該區經我查詢是有口宵里活動斷層分布,並鄰近六甲斷層,而震央所在的嘉義縣大埔鄉也鄰近六甲斷層,而其實經查詢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臺灣活動斷層查詢系統】,臺灣本島除了基隆市、宜蘭縣以外,其他縣市轄內都有活動斷層的分布,真是名符其實、如假包換的地震島。

可是,臺灣社會對於跟地震的認知至今似乎依舊貧弱,儘管每回地震新聞熱度期間,會有不少地震風險預防相關的報導,如土壤液化、活動斷層、危險老屋更新等,不過當新聞熱度過去之後,就都不再有相關報導,平常看地看房,經大眾傳播媒體這個最大社會化機構放送出來的知識或訊息,大都一直是生活機能、風水、環境景觀、地段等,而不會去關照是否位於土壤液化潛勢區、是否鄰近活動斷層。

以往台灣社會集體溝通的房地產選購、配置等方面的知識,除了罕見土地使用合法性、環境敏感區、地質敏感區、土壤液化潛勢區的確認方式之外,更未見是否鄰近活動斷層地帶的確認,房地產選購、配置領域,臺灣社會目前看來還是由建商、投資客、房仲業者、地政士/代書、律師、風水師、新聞工作者等,掌握哪些資訊重要而算知識、哪些資訊不重要而不算知識的決定權。

或者應該說,臺灣社會目前在土地管理、建築管理這兩個大領域,都是上面這幾種人掌握話語權,講的話被作為最大社會化機構的新聞媒體當成知識,其他專業領域的人,就明顯人微言輕,這可能跟上段所述諸種從業人員,其社會關係網絡之中的節點、社交圈中的成員,比較會有新聞工作者,社會資本較為雄厚;而建商、投資客、房仲業另有雄厚的經濟資本,可以對新聞媒體買業配。

在房地產選購配置、土地管理、建築管理知識傳遞背後基於自家利益交換關係的運作之下,臺灣民眾對買房、買地就一直欠缺攸關身家性命及財產之安全的環境敏感區、地質敏感區、土壤液化潛勢區、活動斷層帶的認知,也缺乏攸關自身法律權益的土地使用管制規定認知,而臺灣早期新聞媒體沒那麼發達的時候,關於地震的風險認知可能比現今更加薄弱,蓋房子也毫不考慮耐震與否的問題。

另外,我想到最近嘉義地震發生之前及最近新聞熱度持續的期間,臺灣新聞工作者又積極地撰寫著黃仁勳的生活週記、編纂著黃仁勳的言論集錦,並討論輝達在臺灣設廠的位址,但我發現,相關報導果真也還是沒著墨環境敏感區、地質敏感區、土壤液化潛勢區、活動斷層帶,或者不同使用分區、使用地類別的土地使用管制規定課題。

由此局部的現象,以法國社會學者傅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為代表作的權力系譜學所提之毛細權力、知識-權力等概念看,臺灣社會往後在關於買房或買地的知識傳遞上,也仍持續充斥著房地產相關業者及與之業務配合的新聞媒體,所隨時進行的、無孔不入的權力運作,關於地震風險認知的知識,只怕相對還是被排除在外。

除此之外,臺灣自從大眾傳播媒體自由發展以來,政府機關平常關於土地管理、建築管理、房地產等方面的政策論述,似乎也是除了重大地震災害被新聞媒體熱烈關注的期間之外,其他時刻也甚少就地震災害的風險加以著墨,針對土地規劃開發案進行溝通時,也幾乎不曾提及攸關地震災害風險的地質敏感區、土壤液化潛勢區、活動斷層等方面的事情,也許是考量到一些財團、民間企業的利益吧!

另就我一些觀察,臺灣的各級學校、社區組織或其他民間社團,平常也似乎不太會就買地或買房的地震風險知識或資訊、訊息,而一般在同儕、家人親友之間聊起買地或買房的事情,也似乎不太會著墨關於地質敏感區、土壤液化潛勢區、環境敏感區、活動斷層或建築結構等有關地震風險的事情,而這可能也跟政府機關、新聞媒體平常不重視有關。

更麻煩的是,臺灣本島明明就地震頻繁,且活動斷層帶多,又有一些土壤液化中高潛勢區的分布,可是這些地域目前幾乎都蓋了一堆高樓大廈、透天厝等,當中又不乏幾十年的老屋,一方面代表地震災害風險的認知薄弱,一方面又人為地製造出更多的地震災害風險。

當政府機關、新聞媒體基於跟自己在社會網絡中互動較頻繁的建商、投資客、房仲業者、地政士/代書,甚至民代等人的利益,而有意無意漠視房地產買賣、土地開發、建物興建之地震風險相關訊息、資訊或知識的公開,也因為這方面的事情跟升學、就業無關以至於家長、學校不重視時,臺灣就真的有些德國社會學者貝克【風險社會】書中所講的,那種風險被人為製造出來,但風險真相又被掩蓋的風險社會樣貌了!

有誰推薦more
迴響(1) :
1樓. 米若絲
2025/01/27 04:46
<而有意無意漠視房地產買賣、土地開發、建物興建之地震風險相關訊息、資訊或知識的公開,>
應該是有意忽視,好聽叫避免恐慌。若明碼標示、警告高風險區,該地房地產就完蛋了,鐵定遭到
抗議,反彈反擊,沒人惹得起。
想靠房地產致富的人太多了 天蠍浪子2025/01/28 19:25回覆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