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財經新聞臺今年1月12日晚上9:00播出的【臺灣大代誌】中,有一節講述屏東縣林邊鄉慈貞宮潘姑娘廟的故事,
經查詢相關資料,林邊慈貞宮潘姑娘廟舊名潘婆媽廟,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林邊鄉光林村林邊國中大門旁的姑娘廟,廟前道路為屏128線。該地過去為馬卡道族放索社的活動範圍,傳說該廟地原為一女子之埋葬地,先民在此築土壇作紀念,植茄苳樹於旁以為追祀。
該名女子身分有多種說法,有荷蘭人醫官、被尊稱為「番婆媽」的荷蘭人傳教士、馬卡道族尪姨,此外還有土地婆或媽祖婆等說法,【臺灣大代誌】的記者呈現出其中荷蘭人醫官的說法。
臺灣日治時期初期,該處因竹叢、林投樹雜竄、荒草蔓長,又因地屬偏避,地處亂葬崗(今林邊鄉第一、第二公墓前址),村民視為畏途,直至日治後期方有人在該地建社,希望能庇佑過往之鄉民。
約1951年前後,地方人士吳同聚議重拾女子遺骨,以紅綢裝包、建土柱屋,始成一屋形,一位昔日住在今屏東縣立林邊國民中學操場的中國鋼鐵公司員工,回憶當時眾人都叫小廟為「潘婆媽廟」,後來改稱「潘姑娘廟」。
1961年,林正德、蔡福來及林新居倡議重修翻整。
1984年才有林連白集眾信之力改建成現今之鋼筋水泥殿宇,將神骨奉於神桌底、塑神像。
1997年,管理人林瑞雄及住持林朝滿,集眾信及地方鄉紳公議,將位於今屏東縣立林邊國民中學校門口的「潘姑娘廟」重修廟宇,將地勢填高以防積水,並散功德箱之財,助民之貧。
目前的林邊慈貞宮潘姑娘廟除祭祀潘姑娘外,廟旁的茄苳樹因媒鳥散播榕樹種子,成為茄苳與榕樹之合體,信徒們也當為樹神作祭拜,不過經查詢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城鄉發展分署【國土規劃地理資訊圖臺】最新資料,該廟包含林邊鄉塭岸段381、382、383地號等3筆土地,係屬《林邊都市計畫》範圍,其中塭岸段381地號為學校用地,另外兩筆則為道路用地。
然而,林邊慈貞宮潘姑娘廟最近一次「改建」的1984年,是在林邊鄉建築管理、《林邊都市計畫》實施日期(民國64年2月5日)之後,故採取該次施工行動之前,應向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申請建築執照,並要取得學校用地、道路用地的目的事業主管單位(分別為屏東縣政府教育處、工務處),還有宮廟的目的事業主管單位(屏東縣政府民政處),以及《都市計畫法》、《都市計畫法臺灣省施行細則》法令主管單位(屏東縣政府城鄉發展處)的許可,程序方屬完備。
至於依附著廟種植的榕樹和茄苳樹,因經查非屬屏東縣政府農業處依據《森林法》第38-2條、《森林以外之樹木普查方法及受保護樹木認定標準》建檔列管之受保護樹木,故應由宮廟管理人、住持等負責樹木所有的維護管理,包括病蟲害防治、施肥、棲地環境改善、樹冠枝修剪、外來入侵植物防除(如銀膠菊、小花蔓澤蘭、香澤蘭、銀合歡等之防除)。
若宮廟管理人、住持等不知道樹木病蟲害防治、施肥、棲地環境改善或樹冠枝修剪如何做,可詢問全國種樹諮詢中心的人員,如想鑑定樹木疫病蟲害可採樣送林木疫情鑑定與資訊中心檢驗,兩者同樣隸屬於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而外來入侵植物防除的作法,則可詢問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最後,林邊慈貞宮潘姑娘廟所含土地均係經濟部考量地層下陷、地下水位變化、地質條件及其他相關因素,依據《水利法》、《地下水管制辦法》,以111年1月27日經授水字第11120201550號公告的地下水管制區第一級管制區,有《地下水管制辦法》第5條第1項第1款規定的情況,才可以鑿井引水。
影音來源網址:不許信眾吃牛肉「偷吃就抓你靈魂罰跪」?!明鄭時期活菩薩「擁原住民血統」潘姑娘用玻璃報明牌?!| @57GoF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