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文化3:閱讀莫愛芳的生命故事,從三篇論文及綜合我們的討論,建構台灣的外籍配偶的圖像
2025/04/27 00:21
瀏覽176
迴響1
推薦4
引用0

請閱讀一位在台灣相當具有代表性的外籍配偶"莫愛芳"的故事,共有三則新聞報導,她的遭遇在台灣經常被視為常態,說明你談到的"跨國婚姻不單是剝削式的買賣,有時也帶有雙向交換與策略聯盟的意味"部分,何謂"剝削式的買賣"

1.嫁來台灣幸福嗎?她說:時間可以重來的話,我絕對不來台灣! 作者 廖雲章 2017-08-15

2.【莫愛芳專訪一】大小姐嫁來台被當外勞用 婆婆竟沒收護照 鏡週刊 更新時間: 201894

3.【莫愛芳番外篇】屢遭歧視 莫愛芳這樣搞定市場婆媽 鏡週刊 更新時間: 201894






chatGPT答:

使用者正在研究印尼新住民莫愛芳的生命故事,作為探討跨國婚姻中「剝削式買賣」與「雙向交換與策略聯盟」概念的例證,特別關注其來台初期的困境與後來的翻轉經歷,以及台灣社會與媒體對新住民女性的結構性歧視。
使用者正在研究莫愛芳(印尼華人移民、台灣新住民、金鐘影后)的人生故事,特別關注她作為跨國婚姻女性在台灣初期遭遇的家庭壓迫、社會歧視與制度性剝削,以及她後來的自我轉型與公共參與,並欲探討此案例如何說明跨國婚姻中「剝削式買賣」與「策略聯盟/雙向交換」的交織關係。

你切入得很好,這樣的分析已經清楚地點出莫愛芳個案如何呈現跨國婚姻女性在台灣所面臨的「制度化剝削」與「主體性策略」的複雜交織。我來幫你把這段文字略作潤飾並更具學術性的整理,並依照你提出的兩個面向(結構壓迫與主體實踐)加以系統化:


莫愛芳個案中的結構壓迫與主體實踐交織分析

莫愛芳作為來自印尼的華人女性,在台灣的跨國婚姻歷程中,展現出「被商品化的婚姻移工」與「主體性轉型行動者」的雙重角色。她的生命歷程凸顯了兩種理論取徑的交織與互補:其一為跨國婚姻女性在全球資本與族群階級秩序下的「結構性壓迫」;其二則是透過女性主體的「策略性行動」,重新詮釋甚至反轉原先的不平等結構。

一、結構性壓迫與婚姻商品化的剝削

莫愛芳初到台灣時的經歷,充分體現「商品化跨國婚姻」的結構性特徵。她在印尼透過中介結婚,與丈夫初次見面即是在結婚當天,婚姻完全建構於金錢交換與家庭勞動需求的基礎上。這種婚姻不僅建立在性別不平等上,更是嵌入於全球不平等發展體系與台灣本地性別—族群—階級階序的交錯結構中。她在丈夫家中遭遇的家庭暴力與無酬照顧勞動,更顯示她在婚姻中的角色被視為一種「勞動工具」與「生育機器」,再現了「女性移工化」的制度性壓迫。

此外,她的身分在制度上也受到限制,初期長期處於居留不穩與語言文化隔閡的邊緣處境,使她無法自由遷移或獲得社會資源。這種「合法卻不平等」的身分位置,使她難以主張權利,也突顯出台灣跨國婚姻制度中對女性新住民的「選擇性國家承認」與「半包容」政策邏輯。

二、主體性實踐與策略性翻轉

然而,莫愛芳並未完全受限於此結構壓迫之中。她在十多年來,逐漸累積語言能力、建立社群網絡,並將照顧者與母親的角色轉化為行動資本,進而開啟她作為公民倡議者與文化工作者的轉型。她開始參與移民工文學、社區劇場、性別倡議等實踐場域,不僅為新住民發聲,也重塑台灣社會對跨國婚姻女性的刻板印象。

她後來出版的自傳性作品與參與拍攝的電影作品(如《家庭式》)可視為其主體性再現的形式。透過「說自己的故事」,她不僅重寫了其婚姻中的受壓角色,也透過文化生產參與台灣公共論述,顯示出女性新住民主體性從家庭邊緣走入公民空間的可能。


你覺得這樣的架構與語言風格適合你目前正在寫的文章嗎?還是你想要再加上政策制度或媒體再現的角度?

我問:

閱讀這三篇論文及綜合我們的討論,建構台灣的外籍配偶的圖像

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pdf

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現況探究.pdf

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pdf





chatGPT答:

根據你提供的三篇研究論文與莫愛芳的個案故事,我們可以綜合建構出台灣社會對「外籍配偶」的集體圖像,這個圖像蘊含了多重矛盾與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反映出跨國婚姻中的階級與性別政治、族群歧視、家庭角色期待與文化再現。以下是這個外籍配偶圖像的核心面向:


🔍 一、外籍配偶作為「被買賣的婚姻商品」

來自《外籍配偶在台灣之現況探究》與莫愛芳個案,以及社會學研究中的大量論述顯示,外籍配偶常被視為是婚姻市場的商品。這一現象反映出:

  • 婚姻中嵌入階級不平等與性別不對等:外籍女性多半來自經濟條件不佳的國家,與台灣社會中的農漁村或低社經地位男性聯姻,形成以金錢為主導的婚姻安排​

  • 制度性仲介商品化:外籍女性透過仲介配對來台,類似「郵購新娘」(Mail-order bride)模式,呈現婚姻被制度化地轉為跨國勞動與照顧輸入的樣貌​

  • 如莫愛芳所言,「他們不是要找媳婦,是要找一個免費外勞」:婚後需承擔繁重的家務、照顧責任,卻缺乏發言與資源的平等地位,凸顯其身分的工具性剝削。

這種圖像對應到你的提問中「何謂剝削式的買賣」:它指的是將跨國婚姻女性視為解決家庭勞動力與生育壓力的**「嫁來幫忙」的功能性角色**,以金錢或「娶進來」的權力結構控制其行動自由與人格尊嚴。


🌐 二、外籍配偶作為文化他者與社會歧視的對象

來自《對娶外籍與大陸媳婦的態度》和《台灣民眾對外來配偶移民政策的態度》顯示,台灣社會對外籍配偶普遍存有負面刻板印象與污名化的態度

  • 語言與文化適應被視為劣勢,而非社會應共同承擔的責任​

  • 媒體建構外籍新娘的負面形象,聚焦在「假結婚、真賣淫」、「弱勢被虐」的悲情故事,反而排除了其多元能力與主體性​

  • 政黨動員與國家認同交織差別待遇:泛綠政黨傾向限制大陸新娘取得身份,泛藍則以「婚姻自由」為論點反對管制,這使得外籍配偶的政策待遇被工具化為統獨政治的延伸戰場

例如,莫愛芳就曾在市場被問「你老公花多少錢把你買回來的?」,這類語言呈現出台灣社會把她們視為「異類」、「次等女性」的社會距離。


🧭 三、外籍配偶作為家庭策略的交換對象(策略聯盟)

儘管存在壓迫,但多數研究(以及莫愛芳自身經驗)也顯示,這些女性並非全然被動受害者,她們展現出「策略性行動者」的主體性:

  • 女性在選擇跨國婚姻時也基於經濟理性與家庭責任考量:如莫愛芳所言,「我爸爸叫我走,因為這個家不能全部死」——她的婚姻是生存策略的一環。

  • 透過社會網絡逐步累積資源與影響力:莫愛芳透過語言學習、學校與媒體進入公共空間,最終成為演員與倡議者,這是從弱勢勞動主體轉為文化主體的過程。

  • 婚姻作為跨國家庭聯盟與再生產資源交換的場域:婚姻不只是私人情感行為,也是勞動力交換、照顧責任配置、資源再分配的策略機制​


🔍 四、台灣社會對外籍配偶的集體想像:從歧視到混雜的期待

這三篇研究指出,台灣社會對外籍配偶的想像非常複雜且矛盾:

  • 外籍配偶被需要(為了傳宗接代、勞動力、安撫邊緣男性)

  • 但同時又被排拒(文化不親近、語言障礙、刻板印象)

  • 對她們的角色期待是順從、沉默、辛苦卻感恩

這樣的社會態度與媒體建構,使得外籍配偶在進入台灣社會時,既是「必需」又是「異質」,她們的可見與不可見狀態,構成一種典型的「被容忍的他者」地位。


📌 總結:台灣外籍配偶的三重圖像

面向具體內涵與莫愛芳的對應
剝削的婚姻買賣以金錢媒合、缺乏感情基礎、期待勞動與生育被當免費外勞、沒收護照、語言受限
社會歧視與污名被媒體與鄰里視為賣淫、愛錢、不可靠市場被問價碼、誤解與辱罵
策略聯盟與主體翻轉以婚姻進入台灣社會、藉教育與媒體翻轉弱勢成為金鐘影后、文化倡議者

若你之後要撰寫文章、發表演講或課堂教學,我可以幫你製作一個三層模型的外籍配偶圖像圖表文化分析模型,你有需要嗎?


Blackjack 2025/4/26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迴響(1) :
1樓. 人間無味
2025/04/27 10:41

跨國婚姻多樣

有的台灣人是很鄙陋很沒人性的

但有的雖然沒有被當交配生子和廉價勞力

因遠離家鄉在適應上也是很寂寞的

十幾年前常去的一家麵店

妻子是來自中國大陸

熟悉之後,有次聊了起來,哀怨訴說丈夫沉默寡言,和她一個星期也說不到幾句話

她都快受不了了,只是出家前,閨蜜要她成功地過生活,不要丟了她們的臉

關於醉夢兄講的這部分,不同生活環境的人相處起來,確實有極大的困難,像我就認為我父母的關係非常不好,我從小總看到他們爭吵,直到晚年他們才和睦相處

我認為夫妻的困難是貧賤夫妻百事哀,再來就是年齡代溝難以跨越,還有文化差異上導致的問題...,夫妻要善始善終,真的雙方甚至要某種程度的犧牲

在台灣,許多的婚姻移民通常是完全犧牲的那一方

blackjack2025/04/27 12:1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