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臺北市發生比特犬連續咬傷兩人的事件後,臺灣新聞媒體瀰漫著全是飼主的錯,比特犬沒錯而呼籲在給咬人的比特犬找新主人而別安樂死的呼聲,還有來自臺灣和美國專業訓犬師的,比特犬經訓練可以很親人的說詞。
不過在這之後,除了【比特犬緊咬柴犬狠甩畫面曝光 眾人持棍棒驅趕「兩狗雙亡」】報導提到屏東縣內埔鄉發生比特犬攻擊柴犬外,還有【6月大個女嬰遭比特犬活生生咬死、惡犬「人道毀滅」街坊燭光守夜】、【53歲婦突倒地亡!4歲女童遭家中寵物「6比特犬、貴賓狗」圍攻咬死】等報導,分別指出美國德克薩斯州、印第安那州各發生一起比特犬咬死飼主年幼家人的事件。
臺灣從開始有人養比特犬到現在,不知發生多少起比特犬咬傷或咬死人或其他動物的事件,但每回這種事件發生,臺灣新聞媒體都是一面倒地關懷攻擊害命的比特犬,為這些比特犬集氣、祈福,帶風向說是飼主的錯,不要將比特犬安樂死,或者藉訓犬師的嘴說,比特犬只要訓練也可以很親人,可是後續呢?後續就是飼主也沒受到具體且有力的懲罰!比特犬害命的事件也仍舊持續發生!
而像最近美國德克薩斯州、印第安那州各自發生的比特犬咬死飼主年幼家人的事件,害命的比特犬,都因為有危害相關人員安全的疑慮,故很快地都被安樂死、人道毀滅,其中發生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的這起案例,受害者所居鄰里社區還為其悼念,若不針對這兩起案例,就我以往對相關新聞的觀察,美國發生比特犬攻擊害命的事件,不會像臺灣這樣有那麼多幫攻擊害命之比特犬講話的聲音。
類似的情境,便是美國常有公共場所隨機攻擊或殺害他人的人被警察擊斃的案例,但臺灣就不常有,若有,也是伴隨著警察被政客、輿論譴責執法過當的後續發展,這樣看起來,儘管臺灣主流文化親美,但在公共安全議題處理上,與美國還是存在著文化差異。
但同樣涉及到公共安全,同樣涉及到有生命的生物,臺灣社會對於樹木的標準就跟犬隻不一樣了!
已經明顯危害公共安全的比特犬或其他猛犬,臺灣新聞媒體、社群網路卻還充斥著比特犬等猛犬經訓練可以變得很親人、比特犬等猛犬很可愛等帶風向的言論,而被咬傷或咬死的人,這兩大社會化機構卻都不聞不問、漠不關心,讓我覺得好像這些被咬傷或咬死的人,是自己帶賽,是自己活該倒楣。
對於危害公共安全的樹木,臺灣新聞媒體、社群網路卻是樹木該被移除、砍掉的呼聲相對居於強勢地位,原地保留意見相對居於弱勢,儘管樹木只要善加維護管理,平常依樹木的生物習性做好澆水、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棲地環境或管理設施維護,也可以長得很好、很耐風吹雨打而不易倒伏,但在臺灣,樹木被以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為由要求移除、砍掉的新聞案例仍時有所聞。
也許是因為跟樹木相比,狗比較能夠提供情緒價值,除工具性角色之外,狗在人類社會尚能扮演情感性角色,而臺灣持續進行的都市化、麥當勞化、工具理性化,讓實體世界中的社會關係、社會互動變得片面化、功利化、對價化,結果讓人常有孤單感上心頭的跡象,此情此景,能提供高情緒價值的狗,在臺灣成了美食小吃、網路聊天、啦啦隊女孩等孤單排遣三本柱之外的第四本柱。
所以,儘管另有呼聲主張美食小吃很多不健康、網路聊天暗藏犯罪陷阱、花錢親近啦啦隊女孩是火山孝子之舉、養狗很麻煩且其中的兇猛犬種很危險,尤其這當中的養狗,若養非一般人所能掌控、訓練的比特犬,那更是有危害公共安全之虞,但在孤單或寂寞感侵襲之下,這些風險似乎都變得不重要。
結果,就像高慧君【都是寂寞惹的禍】所唱,這寂寞、這孤單,養狗而溺愛牠,就惹出貽害生命及公共安全的禍事。
- 1樓. 安心2025/04/21 21:20這世間總是有得有失,養寵物養到變成了奴才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也美其名為家人,或是認定為兒女,也成為了心靈的慰籍,那就要有相對的付出與犠牲,例如時間、物質的損耗,及親情的變化,只是不知,對自己的父母有無一樣的關懷照顧,就像現下許多明星的粉絲,常常會為了偶象要死要活的,然而對生養照顧自己的父母,卻不在乎父母對自己死活的關切,只自顧自地對偶象朝拜,真是顛倒至極。愛寵物勝過愛自己家人親友者,大有人在哪... 天蠍浪子 於 2025/04/21 23:04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