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au私人食事#27: 御膳房
Tasting Room英文名字用得真好,不由得讓我回顧自己尋找 taste 的經歷。
「口味」絕不是食物的全部,這點我有深切體悟。很多朋友「家學淵源」,從小吃遍好店好料,練得一「口」本領。但我並沒有這樣的機會,兒時最好吃的料理都在家裡,糖醋黃魚、紅燒獅子頭、紅燒豬蹄、梅干燒肉等等,不過這些都是節慶或大人的朋友來家作客,才會出現的大菜;平常日子,印象深刻的是浮著牛腩塊紅燒牛肉麵,或是又大又厚的炸豬排。在物資不豐、家境小康的條件下,媽媽的日常炒菜,給一家來帶來滿足與幸褔。
看了李安的電影《喜宴》,郎雄演的大廚爸爸最後告訴女兒,嘗到女兒菜的味道;當下忽然懂了,味道這事,除了味覺和嗅覺,還有心意。
自從離家讀書以後,吃飽就好。口袋有限的生活費,在30年前的大學校園,一餐平均額度30元台幣,口味沒什麼講究,重味就是好吃,大塊肉就豪華。後來工作,常有機會吃大餐好料,雖然當下得到滿足,但也是過眼雲煙。甚到曾經懷著偏見,覺得刻意追求口味顯得矯情。口味像天氣,天好、天不好,都要能夠自得其樂;只是我們不能選擇天氣,但可以選擇口味,好吃就多吃常吃,不好吃以後少吃,如此而已。
許多朋友依專家推薦選擇食店和食物,看似講究、精準消費,可能錯過更多嘗試的樂趣。何況,看多美食文章,幾番按圖索驥,愈來愈懷疑,口味和文章終究兩回事;既然口味是絕對個人體驗,自己的經驗和文章描述對比,不過是文字理解和口味直感的兩條軌道,平行其實無妨,各奔東西亦可,何必一定交集。
真正對口味或是食物有感,大概40歲以後。生活經驗多了,懂得尊敬食物和口味;發現感覺的體會,竟然在尋常生活中,擴增了生命經驗的多重維度,這件事讓我十分驚喜。原來,口味是這樣的,不只好吃不好吃,而是對外界世界感知能力的一部分;這感知,除了口舌鼻之外,必須更全面感受,而且要有相應的知識。
所以,口味並不等於美食。最近也才知道,美食評論始祖、法國美食家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e-Savarin),除了說「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什麼樣的人」的名言之外,早在19世紀初、談美食的經典著作,就強調美食不等於口味。
我不追求口味,但愈來愈喜歡,面對不同情境去感受口味,尊敬廚師與農人給我的感動。這才讓我在吃到好味道食物、或感受環境氣氛愉快的當下,得以擁有感激與感恩的心情。而且,這種令人激動與激賞的食物,不一定來自豪華餐廳,夜市或街邊小店就有;但也就像藝術一樣,豪華餐廳得以少量供應高價食物,相對可以投注更多心思於每道食物。所以,有時奢侈一下,到了比較豪華的餐廳,自己口味感知如何已經不是重點,應該完整的感受店家心意。
終於回到主題,御膳房。很喜歡這裡的環境,以及每道菜的用心。廚房為每一道菜安排的呈現方式,以及口感的豐富變化,都令我驚喜。而用餐環境相當開闊,還有雅座的特殊安排,面向窗外的高背沙發,讓用餐環境與空間相隔,顯得更為清靜。以午餐大約 500元澳門幣,相當實惠。
很顯然御膳房的知名度不如米其林三星的「天巢」;御膳房觀光客不多,可以理解,對於時間有限的觀光客,選擇最有代表的豪華午餐,多半會先挑米其林三星的天巢。反而我在天巢遇到並不喜歡的主菜,一再嘗試其他餐廳。 這次御膳房選的兩道主菜,一是鮟鱇魚和法國蠔,真是精彩的組合,清淡雅緻,廚師的創意令人激賞。另一道牛尾麵管,醬燒的牛尾塞進粗管麵,只是再一次得到驗證,我並不是那麼喜歡牛尾,即便它總是有著濃郁豐厚的滋味。
這天是夫人的生日,訂了一個芒果蛋糕。再好吃的食物,口感都是一時的;人情,才是長久的記憶。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