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在台灣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總統令翌日起解除戒嚴,自此駐紮台灣的中華民國邁入民主時代,從這個角度來看,也可說是與對岸離得更遠了,直到今天,遠到幾乎又要兵戎相見。台灣無法藉由實施民主制度得以變成一個與對岸不同的國家,導因於七、八或九十幾年前蔣氏國民黨一直要滅共,不讓中國共產黨參與中國政治。
但是我今天是看到大罷免終於成真,而且獲得總統的背書,也誓言參與同行。這當然不是老毛的紅衛兵運動,但此番台灣的政治運動雖在表面上是由「民團」發動但其實如果沒有執政黨在後支持恐怕只會曇花一現的吧?老毛的紅衛兵是專制政權的創舉,而台灣的大罷免應該也算得上是民主世界的偉大創舉,有沒有「之一」無法預知,也許將來其他國家甚至美國會學去用。「更大的民主」more democracy !
標題的 making-out 是偉大的社會學家 Machael Burawoy 於 1974 年在 Allied Corporation 進行該公司生產現場計件工資制度下車間(shop floor)勞動生態的田野調查寫成的民族誌,公司以完成件數計算產線工人的工資所得,而工人相對的凝聚出一種「巧妙地利用公司工資制度及現場各種人際關係來獲致個人最大工資報酬」的計謀或 game (中文譯為「遊戲」似乎頗為傳神)。
making-out 很難翻成中文,繁體譯本翻成「趕工」,而簡体翻成「超額」,都無法包含全部的涵義。
看官對 making-out 有興趣的可參閱原著《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台灣社會學大家林宗弘博士有組織人馬完成中文譯本《製造甘願: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歷史變遷》,書中林博士特地撰寫的「譯序:邁可•布若威與生產的政治」非常精采,值得一讀再讀。
坊間都說此次的大罷免是「民團發起」,可是我的印象,卻是與柯建銘總召連結一起,似乎是看到柯總召前曾拿著已經敲斷了的助行杖當標鎗擲到主席台,那個驚心動魄的景象。至於有沒射中誰,有無傷者,我已忘了。
敝人今天提 making-out 是聯想到,台灣的罷免法規定, 1% 提案、10%連署成案,投票結果成立的條件是: 同意票超過有效票數的 25%而且同意票多過不同意票。
依照這個遊戲規則 (rules of game),執政黨看看在立法院被在野黨踩在腳下,對比人家蔡英文時代府會一家親其樂融融沒有想要的法案不被通過的排山倒海執政氣勢,唉呀!熟可忍熟不可忍,於是(可能)綠營也有人讀過《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想想何不如法泡製,也來一下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易言之,國家既有這個好好使的選罷法,其規則這麼地那麼的有利於罷免的一方,何不來玩玩 Making-out?難道咱這班白領的政治人物會不如藍領的「勞動人口」。
呵呵!如果我也在綠營,我也可能想到這條捷克的魔豆。種一株魔豆來通天,「而傑克和母親便靠著從巨人那裡得到的財寶,過著幸福的日子」。
其實我這個比喻有一個破口。選罷法是綠營執政時期出台的吧?這樣的話,綠營相當於工廠的管理階層,遊戲規則是綠營訂出來的,那麼要從事 making-out 的不應該是在野的或反對黨的陣營(相當於被管理的勞工)來「計謀」才對嗎?
這次的民團是綠色的,而總統同行後就等同「自己訂遊戲規則,然後自己從中鑽營漏洞來 making-out」,自已從有缺口的規則中撈取對自己有利的成份,最終當然是改變立法院生態,回到蔡英文時代的風光執政吧? 敝人不是讀社會學的,網上專業人士請指教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