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專注的力量》5:從1到100分的專精三部曲 ---- 天下雜誌
2025/04/30 18:31
瀏覽1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2014-07-01 楊倩蓉

如何從當下的專注,延伸到生涯的專精,避免兜兜轉轉,以成就個人的長期優勢?首先,得培養自我覺察的能力。

1部曲:培養自我覺察,面對抉擇不再迷惘

自我覺察為什麼是從專注到專精的第一步?歸納成功人士的特質,他們對未來方向多半比一般人專注而強烈;就算眼前輸人,但是把時間點拉長來看,他們卻是贏家。即使遇到困難或挫折,他們多半也能夠挺過去,理由是──清楚知道自己為何而戰。自我覺察就像內心的強大羅盤,在面對抉擇時能夠提供指引,釐清內在最想達到的目標與企圖心,分辨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就能減少迷惘和走上岔路的機率。正如《專注的力量》作者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指出的,專注力其中有一項是自我覺察。他說:「擁有自我覺察能力的人可以培養自我管理,接著是同理心……,缺乏這類能力,足以破壞一個人的一生或事業;但若有強大的這類能力,可以大幅提高一個人成就與成功的機會。」自我覺察猶如內心的鼓聲,不過,該如何聽見這種「內心的鼓聲」? 美國《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近期報導,強大的網路科技正在改變人類的心智。當記憶愈來愈仰賴搜尋引擎、或習慣把時間交給手機行事曆時,或許可以讓人省下不少時間,但代價卻是對周遭環境的細微變化感受得愈來愈少,與人的實際接觸次數也大幅降低。它的副作用是,當你對附近的風吹草動都感覺遲鈍時,一旦外界有一點雜音,你反而更容易分心,也就更無法敏感地分辨內心思維。

今年3月甫上任的花王台灣董事長兼總經理西口徹就表示,日本的職人精神,正是在“on”與“off”間,兩者都非常明確。例如優秀的壽司師傅不可能一邊聽音樂、一邊捏壽司,因為他們得非常專注在手指的感覺,切生魚片時,更是眼耳鼻全神貫注。對這些職人而言,絕對沒有多工這件事,可是也因為全副心力都用來感受每次工作的變化,所以能察覺自己的功力變化,能感受不同階段的難度,並且在一步步克服的過程中得到成就感,進而持續下去。很多時候,人們之所以覺得自己已經「夠了」、「會了」、「厭倦了」,正是因為對工作層次的掌握只停留在「差不多」、「可以了」的程度,當然很容易因此感到枯燥,對是否要繼續下去覺得困惑。世界名廚江振誠曾經整整兩年只負責削馬鈴薯這件事,最後對他來說幾乎變成直覺,一看到不同品種與形狀的馬鈴薯,就知道下鍋的時間該如何拿捏。他說,他跟馬鈴薯培養出的默契,讓他通達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愈是簡單平凡的料理,愈是考驗一個廚師對料理的敏銳度,從而更能致力於不斷突破。

2部曲:分工漸細,先當專才才能成通才

這裡談到的生涯專注力,並非表示一輩子不能換工作,而是每次跳動的前提,都已經在目前這個階段完成深耕,再從中汲取養分,朝下一級階梯邁進。以華語歌壇著名作詞人方文山來說,很多人都知道他畢業於私立職校,很早就開始自力更生,四處打零工賺取生活費。方文山說,他很早就了解自己熱愛閱讀,更喜歡創作。所以他可以邊為生活奔波,卻從來沒有少給自己創作的時間,更毛遂自薦將自己完成的數百首歌詞作品寄給各大公司,以求伯樂青睞。後來藝人吳宗憲組工作室,因為賞識他的才華而邀他到唱片公司上班,他反而提出希望一週只上4天班的要求,寧可只領半薪,為的是再多給自己一些餘裕創作。明明當時生活並不寬裕,但是方文山說:「我知道我的方向在哪裡,我想要被看見,當然需要更多創作時間,相較之下,薪水多寡就不那麼重要了。」 他說:「現在是一個分工極細的時代,你一定要找到自己專精的方向。如果你樣樣都會,等於樣樣都學不精。即使找到方向,也不能略知一二而已,一定要投入比別人更多的時間,才會做到最好。」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