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 著名心理學家、暢銷書作家,曾任《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科學記者,二度獲普立茲獎提名,因新聞寫作成就榮獲美國心理協會終身成就獎,現居麻州。著有《EQ》、《綠色EQ》等重量級鉅作。
據說,要在任何領域達到巔峰,所需花費的練習時間是一萬小時。「一萬小時法則」已被奉為圭臬,在網路上迴響不斷,在高績效工作坊中像經典般傳頌。問題是:這個觀念只對了一半。 如果你是打高爾夫球的遜咖,每一次揮杆或推杆時都會犯同樣的錯誤,那麼,持續練習一萬個小時錯誤的打法,並不會改善你的球技;你只會成為一個比較老的高爾夫遜咖。 說起一萬小時法則,恐怕沒有任何人比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斯.艾瑞克森(Anders Ericsson)更專業,一萬小時法則就是出自他對「專業能力」的研究內容。他告訴我:「機械化地重複動作對你是沒有幫助的,唯有透過不斷調整你的練習動作,才能使你愈來愈接近目標。」 「你必須透過鞭策自己來修正你的系統,在不斷擴展自身極限的過程中,一開始要允許自己犯更多錯誤。」除了像籃球、橄欖球等必須仰賴身高與體格等先天素質的活動,艾瑞克森說,幾乎「任何人」都能透過聰明的練習達成最高水準的表現。
參與艾迪塔羅德大賽的其他橇夫,起初都不認為布徹有可能贏得比賽。蒙森回憶道:「當年,艾迪塔羅德大賽一向被視為男性、牛仔風格的運動——野蠻、粗獷的戰鬥。你為了證明自己的強悍而參加。其他的參賽者說布徹永遠不會贏——她把狗當作嬰兒一樣照顧。然而,當她年復一年地獲勝後,人們發現她的狗群比其他參賽的隊伍更能適應賽程的艱苦,這從根本上改變了現在人們準備這場比賽的方法。」艾瑞克森認為她獲勝的祕訣在於「刻意練習」,就像一位專業級的教練(基本上這就是布徹與她的狗群的關係)經年累月地帶領你進行精心設計的訓練,同時你也全心投入。 經歷無數個小時的練習,是達成絕佳表現所必需的,但這還不夠。在任何領域中,專家們在練習時是否全神貫注,會造成關鍵性的差異。例如,在艾瑞克森對小提琴家的著名研究中——也就是顯示出最高水準者的練習都超過一萬小時的那個研究——艾瑞克森發現,這些專家都是全神貫注地練習,此外,那些練習是在大師級導師的引領下,針對特定部分改善他們的演奏。聰明的練習永遠都要包括一個反饋迴路,讓你能發現錯誤並改正——這就是為什麼舞者會使用鏡子。理想的情況下,這個反饋是來自具備專家級眼光的人——這也是為什麼每一位世界級的運動冠軍身旁一定有一位教練。如果你的練習缺乏這種回饋,你就無法登上巔峰。
回饋很重要,專注也很重要——重要的不僅僅是時間而已。學習如何改進任何技巧,需要的是由上而下的專注。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指的是我們練習一項技巧時,能夠強化舊有的大腦迴路、建立新迴路,而這需要我們付出注意力:如果我們一邊想著其他事、一邊練習,大腦就不會重新連接相關的神經迴路,以鞏固特定的程序。 做白日夢會使練習失敗;那些一邊看電視一邊運動的人永遠無法達到最高水準。付出完全的注意力,似乎會增強大腦的處理速度、強化突觸的連接,同時為我們正在練習的事物擴張或創造神經網路。至少一開始的時候是如此。當你已精通新的例行程序,重複的練習最終會將那種技巧,從刻意專注的由上而下神經迴路,轉移至不花力氣執行的由下而上神經迴路。到了那個時刻,你已經不需要思考,而是自動化地完成例行程序。 此處正是業餘人士與專家的分水嶺。業餘者在某個時刻,會因為他們把費力的程序變成由下而上的運作,而感到滿足。經過約五十個小時的訓練——不論是滑雪或駕駛——人們就會到達「已經夠好」的表現水準,也就是他們能在不太需要努力的情況下完成動作。他們不再感覺有必要集中注意力練習,而是滿足於他們已經學到的程度。不論他們再花多少時間在這種由下而上的模式中練習,他們的進步將是微乎其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