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聽到大坑區「浣紗街」這美名就想起了西施、小說浣花洗劍錄什麼的,但從沒去過。朋友常一早來此(其實是其西側幾條小街)小吃,問他有何特別?笑說只因有幾家「的士佬」(計程車司機)愛至之店。運將們天天在外跑,多半清楚哪裡有價廉味美又吃得飽的小吃,想必有道理。
某一天幾人專程前往,街名好聽、地方沒什麼看頭,不過本來也沒期待水泥森林有溪邊滌紗的風景。家人覺得有一家腸粉、一家車仔麵最值得吃,停了車就近先到頗有歷史的《康記粥店》。
好些年沒踏入傳統粥鋪吃早餐,本地食客川流不息,錯不了。見到必備的「油器」(多種油炸麵食的統稱)櫥櫃,先來一個久違了的短胖牛脷酥,牛脷便是牛舌、這因形狀而得名的「廣東 Doughnut」入口鬆軟、油香微甜,與在台吃慣了的脆硬油條南轅北轍、各有千秋。
少老闆顧著做粥,看不出來已近九旬的老老闆則一個人熟練地鋪布、舀漿、蒸熟揭蓋、拉布、捲腸粉,一氣呵成。好久沒見用上傳統竹笪的現做布拉腸粉,喚起許多回憶。
庶民早餐要吃個飽,腸粉比酒樓裡的厚了些;「齋」腸粉就是原味、不加餡料的,淋些甜豉(醬)油、就吃個簡樸的米香與柔滑。
牆上居然還很傳統地寫著「炸一腸、炸兩腸」,後者是腸粉裹一對油條,一腸就是裹著單根油條、便宜一塊錢。腸粉不錯,再來一碟炸兩腸佐粥,脆油條(只要不是有油耗味的回鍋貨)、軟油條都喜歡,這裡當然是軟版,沒有改成台式炸兩的對比口感,但也行。
牆上寫著十多種粥品,家人卻點了「隱藏版」的豬膶(肝)粥。豬肝質佳、熟度恰好,綿滑的白粥底有米香、大地(比目)魚的微鮮,有水準。豬肝沒幾片、幾口就吃完了,但是以炸兩腸配粥也好。
小小粥店,果然能帶給眾街坊食客一頓物有所值、份量十足的早餐。還在想著或許下一趟再來,這兩天就聽到四十年老店已抵不住高漲的租金、本月就此熄爐歇業了,十分可惜,相信朋友必若有所失。(參見:【又一間】大坑加租吉(空)舖多 老牌粥店難維生)
§§§
走幾步就到了朋友大力推薦的巷中車仔麵攤,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彼落此起,生意好、還剛租下了新店面,那就改至不遠處其《順興茶餐廳》店裡去吃。
比起某些動輒三、四十樣配菜的車仔麵店,這裡「只有」 18 樣。在粥店已經吃了個半飽,於是四人點兩碗嚐嚐,既然是茶餐廳、另來些咖啡奶茶等飲料。
自己先選了咖喱魷魚、牛腩、蘿蔔、豬皮、豬腸五樣「熟面孔」配公仔麵,吃法則選了一般車仔麵攤較少提供的澆(牛腩)汁乾撈。
家人則點了一碗蘿蔔、豬皮、豬紅(血)、辣魚蛋(丸)、時菜的「淨餸」(只有菜)。
選擇雖不多,但吃得出每樣配菜都用了心做,除了蘿蔔不太入味,其他都有水準,生意興旺不是沒道理的。國民吃食、各有所好,就像人各有喜歡的牛肉麵,這邊人人也有自己「心水」(心頭好)的車仔麵;雖然比較喜歡西灣河的《超級無敵》,但有一陣子沒吃,這一餐也是挺過癮的。
每遇上吃得舒坦的傳統小吃,總不由想起一句廣告詞 ‘Real Food for Real People’;不管星不星、榜上有無名,街坊小舖、自家廚房裡的 Comfort Food 才是日日常在的好滋味。雖說餐飲總得演化,但是當街坊傳統小店一一被創意西餐、漢堡舖、壽司店、日式拉麵等等所取代,也不免令人一嘆。
2016.04(pictures taken by author, all rights reserved)
延伸閱讀
香港 -《極之好》vs.《超級無敵》車仔麵
香港 - 東大街《安利魚蛋粉麵》店老味鮮
香港 -《德昌》 魚蛋、依然「大王」
香港 - 菜市場《德發》靚牛丸
再會了,風味獨特的老渣甸街
香港 - 「心水」車仔麵 ‧ 雲吞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3樓. 馬丁諾2016/04/20 22:58
近幾年陸續有幾間香港小肆因漲租壓力,決定飄洋過海探路於租金廉宜(?)的本地。雖曾掀起少少話題,沒多久又歸於沉寂。
人物好移,風土難遷。盼望香江在未來仍是港人的一片樂土。
嚐過兩三家這類「過江龍」,可惜只有「在當地生意也不會好」的感覺... scubagolfer 於 2016/04/21 00:03回覆 - 2樓. 麵粉小花貓2016/04/20 00:36在波士頓.....
我是一隻好奇的小花貓....波士頓有靚腸粉?那真是有口福呢!
scubagolfer 於 2016/04/20 11:57回覆 - 1樓. 淵靜 / 身體欠安離開2016/04/20 00:28在香港像這種店面,如果房子不是自己所有,必將會被高租金所淘汰,這就是為何香港人後悔回歸的主要示因。「回歸」非老百姓能改變,所以後悔恐怕也談不上囉。但港人一向務實強韌、resilient,也曾打拼出了好一段97 後榮景,相信(也祝福)未來仍會往前向上吧 scubagolfer 於 2016/04/20 11:5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