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2025奧匈帝國之旅】捷克:布拉格車站、高堡墓園、高堡、跳舞的房子、查理大橋、連儂牆
2025/07/16 11:33
瀏覽620
迴響0
推薦19
引用0
第三天上午
布拉格車站
第三天清早起來,外面馬路在六點就已經開始施工。我們先前往布拉格中央車站查看明天的車班,熟悉地形,以免到時候有差錯搭不上火車。

布拉格中央車站分為新舊兩區,大城市的火車站多半設有頂棚,方便乘客遮陽避雨。月台上矗立著一座溫頓爵士(Nicholas Winton)雕像,他曾在納粹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前夕,包了8列火車拯救了669位猶太兒童送往英國避難;而第九輛列車發車當天德國入侵波蘭,列車被迫取消,車上250名兒童幾乎全數罹難。這段事蹟原本無人知曉,直到他妻子在房間裡發現一批舊文件,被BBC報導揭露,引起全世界轟動,他被譽為「英國辛德勒」,不僅獲得英國女王封爵,也獲頒捷克總統勳章。歐洲的許多雕像背後都有動人故事,有時候停下來看看,可以得到更深入的感受。

我們接著走進舊車站,一幢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古典大廳映入眼簾,這是20世紀初由捷克建築師凡塔(Josef Fanta) 設計的作品。如今走廊已封閉,看來正轉型為文化古蹟。

正好車站裡面有一家美麗的咖啡館:凡塔咖啡館(Fantova Kavarna),我們便在此享用早餐。黑麥雜糧麵包口感紮實、有嚼勁,可頌香酥可口,每一口都充滿層次。愛爾蘭咖啡讓我驚豔,濃郁酒香與鮮奶油、咖啡交織出令人難忘的風味。甜點櫃裡擺滿了各式各樣美麗的甜點,讓我抵擋不住誘惑,忍不住又多點了兩道甜點。

吃飽喝足,回旅館稍作整裝,準備開始今日的城市巡禮。

我們先走到最遠的高堡(Vyšehrad),城市旅遊必須走路才能細細品味箇中滋味。
沿路經過了布拉格大學的醫學院,歐洲很多大學不過就是古老的大樓,沒什麼校園和庭園造景,而且每個校區都分散到城市各地。門牌上寫了查理大學(Univerzita Karlova),因為布拉格大學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波希米亞國王查理四世建於1348年,是捷克最古老、最知名的高等學府,也是中歐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看了看地圖,發現旁邊有一塊綠地,像是一座公園,決定「截彎取直」,從公園抄捷徑,結果越抄越遠。這只是一座簡單的市民公園:卡爾洛維公園(Park Na Karlov),雖不華麗,卻有不少教育性展示,例如岩石展示區,介紹各類岩石的成因與結構,也有不少花卉植栽點綴其間,別有一番地方風情。


高堡墓園
我們多繞了一小圈才走進高堡社區,穿過社區很快就看到城牆。
高堡位於伏爾塔瓦河東岸的山丘上,建於10世紀。相傳波希米亞第一位女王莉布絲(Libuse)站在高堡上預言了布拉格這座城市的興起,成為捷克民族起源的神話。後來不但是普熱米斯爾王朝的皇家城堡,所有波希米亞國王都曾在此加冕,是布拉格的發祥地,只是隨著歷史演變,它的地位才逐漸被布拉格城堡所取代。

高堡墓園位於高堡的入口處,被視為「捷克國魂之地」,許多捷克英雄名人安葬於此。既然來到這樣一個令人尊敬的國家,當然也要來「掃墓」。
台灣的墓園總是會讓人毛毛的,傳統的墓園陰森森,現代新式墓園又太浮誇;但是歐洲的墓園卻如同藝術公園一般,古典、莊嚴又靜謐,所以在歐洲,「墓仔鋪」也敢去。

這裡安葬許多捷克名人,但大多數我並不熟悉。我們首先尋找《我的祖國》的作曲家史梅塔納,因為老公迫不及待想向他的音樂偶像致敬,結果沒花太久,就在第一排找到了他的墓。潔白典雅的墓碑上,黑色大理石牌匾刻寫金色的樂譜。雖已過世百餘年,但是墳上總是有人不斷獻花致敬。站在他的雕像前,腦海不禁冥想史梅塔納指揮演奏的神情,從音樂中流露民族自決獨立的渴望。

接著,我們繞了兩圈,繼續尋找《新世界交響曲》的作曲家德弗乍克。一邊找,一邊也聽到幾組遊客小聲念著「Dvořák」,原來他們也在找。最後我們乾脆打開手機查旅遊部落格,對照照片,才在墓園外圍牆的一角找到他的墓。德弗乍克也是老公的音樂偶像:「新世界交響曲震撼人心,開始認識這首曲子是以前音樂老師介紹樂曲中有中國民謠太湖船,讓人產生熟悉感,其中最震撼的第四樂章,還被電視拿來當廣告曲。從這首樂曲感受到音樂家胸懷全世界的理想,新世界交響曲之後,我再也找不到能夠感動我的交響曲了。聽國民樂派的作品,接受度很高,很難踩雷。」

但是,捷克著名文學家卡夫卡(Franz Kafka)的墓則不在這座墓園。不過我們在園中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刻有多位作家與藝術家的名字,應該屬於「衣冠塚」形式。第一次聽到卡夫卡,是兒子的女朋友莉莉年初來台灣玩時提起的。那天我們一起逛台南的台灣文學館,正巧遇上捷克主題展覽。她看到卡夫卡,立刻說他是非常有名的作家,中學時還讀過他的作品。

高堡
從墓園的後門走出去,經過擁有千年歷史的聖彼得聖保羅教堂,我們走進高堡山丘上的公園。這座曾經的城堡,如今已轉型為市民的休憩空間,草地上擺放著幾件藝術裝置,有家庭、朋友或團體圍成一圈坐在草地上嬉戲。

從高堡往下看,可以窺見伏爾塔瓦河全貌,更可遠望上游處的布拉格城堡、查理大橋等。從這裡看風景的感覺就像去年在德國烏茲堡俯視緬因河,而更是緬因河的加強版。沿著城牆走一圈,又鳥瞰布拉格城市風貌,新舊交錯,老城以紅瓦屋為主。

從高堡朝伏爾塔瓦河走下去,畢竟山丘不高,很快就到了河畔。穿越波多利河濱路,直接走在河畔。這裡有許多船家,大船小船規模不一。看見有一隊人馬要包下一艘小船,但是有人數限制。等到全部上船,船長擋住最後一個人,堅守紀律硬是不讓他上船,大概是怕被罰吧。結果這一對情侶硬生生被拆散,男朋友只好含淚對小船會揮手。沿著河畔向下游走,可經過好幾道橋,每座橋都非常有藝術感;旁邊排列許多攤販,準備迎接下午的大量遊客,當然還是以喝酒吃肉為主;可惜還有太多景點還沒走,無法抽空坐下來好好享受。


跳舞的房子
從高堡下去走到第三座橋「伊拉塞克橋」,就到了跳舞的房子。伊拉塞克橋的原址在二戰時被盟軍炸毀,閒置多年後,1996年落成的後現代主義建築,是解構主義建築的代表作,追求不規則、破碎和流動的形態。
跳舞的房子是由兩位建築師設計,設計靈感來源於兩位美國知名舞者,建築外觀由兩棟大樓組成,水泥塔樓代表男舞者,玻璃圓塔代表女舞者。動態優雅的女舞者在挺直穩重的男舞者牽引下翩翩起舞。
這座建築本身是商業大樓,裡面有咖啡廳,走到樓頂眺望台就要買門票。其實最佳視角是在道路對面的紅綠燈等候區,有些美女站在路口扭腰擺臀,搭配跳舞的房子合照。我們當然不買票上去浪費時間呀,如果進到裡面,就看不到美麗的建築,而只是被人看。


查理大橋
跳舞的房子再來是國家歌劇院,「布拉格國家歌劇院」有主要兩處,伏爾塔瓦河畔的是國家劇院主樓,是傳統所稱的國家歌劇院(National Theatre Historical Building);另一座是布拉格車站對面的是國家歌劇院(State Opera),最初是「新德國劇院」,後來才納入國家歌劇院體系,規模較大。另外還有艾斯特劇院,在老城區哈維爾市集附近。

經過了軍團橋,終於來到查理大橋;其實軍團橋可能還比查理大橋更具藝術感,而且兼具行車和行人的功用。
查理大橋跟許多歐洲古橋一樣,玩的老梗就是佈置了許多聖人雕像,總共30座,都跟政治宗教有關係,但是誰也不認識誰。

查理大橋是一座哥德式建築,建於14世紀,其中,必摸聖人內波穆克(St. Johnof Nepomuk)雕像,聽說能帶來好運,是全球十大開運景點,很多人在新年的時候都會來這裡開運。全球十大開運景點是哪十大呢?用幾種不同方法搜尋網路,結果都不一樣,哈。
內波穆克是布拉格大主教祕書兼宮廷懺悔神父,因為拒絕將王后懺悔的內容透露給國王而遭嚴刑拷打,並在查理大橋上丟入河中處死;後來成為懺悔秘密的守護者、旅行與橋樑的守護神,大概就是捷克的屈原吧?雕像基座上有一塊浮雕銅板,描繪他被從橋上推下水的場景。
沿路走,聖人們都長得一樣,要怎麼尋找呢?就是找人多的地方,然後雕像有被觸摸過。果然,走到橋的盡頭右側,看見有人在摸雕像,下面的浮雕銅像已被觸摸得閃閃發光,包括基座右邊的浮雕和左邊的狗。


連儂牆
查理大橋連接老城區與城堡區,過了橋,就是布拉格城堡的城外了。
我們先到連儂牆,只是法國大使館附近的一道牆。前幾年香港雨傘革命新聞中看見這個名詞,原來只是廣東話語譯的文字誤差。連儂牆源自於布拉格的這道約翰藍儂牆,這原本是約翰藍儂的歌迷不滿共產政府的專政,來此塗鴉發洩心情,到了現在已經成為美麗的塗鴉牆。
1980年,約翰藍儂遇刺身亡,我對這個新聞還有印象。一位不知名的藝術家在這面牆上繪製了約翰藍儂的巨幅肖像,並寫下披頭四的歌詞。當時正處於共產主義統治下,而約翰藍儂的音樂理念影響了當時年輕人;雖然圖案被清理掉,但是這座牆不斷被塗鴉,形成文化標誌。現在業主是「馬耳他騎士團」,規定不能再噴漆了,但是仍可以使用粉筆塗鴉。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