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唐德宗李适(李適)、建中元年,有一名樂安(地名待查)人任頊(「頊」音「序」),喜好讀書而不喜摻和塵世間的俗事,因此寧願居住在深山中,並且有在山中終老的志願。
有一日,大白天的任頊便關上了大門在家中坐著讀書。有一名身穿黃色衣衫、容貌非常俊秀的老翁,拖著柺杖前來敲響了任頊的門要拜訪他。任頊請老翁入內就座後便與他聊了起來,聊了一段時間後,任頊奇怪老翁的言語之間有些吞吐並且神色有些沮喪,像是有什麼不開心的事,就詢問老翁,說:
「老先生為什麼如此沮喪呢?莫非有什麼憂心的事?還是府上有人生病了所以您才如此深深掛念著?」
老翁說:
「確實如此。我很憂慮,也等著你能開口問我很久了。實話告訴你,我並非凡人,而是龍。打這兒往西過去一里處有一個大深潭(註),我在那裡住了幾百年了。現在我為了一個人傷腦筋,因為他,大禍將會降臨到我身上,除了你之外誰也無法救我,這才前來向你說明請求。還好你今日主動問了我,我這才能說出口啊。」
任頊說:
「我只不過是塵世中的一個普通人而已,只懂得詩書禮樂,其他的道術、拳腳功夫之類的我都不知道,這樣又如何能幫助老先生你脫離災禍呢?」
老翁說:
「只需要你幫我說句話,不用憑藉其他道術,就只勞煩你說幾十個字而已。」
任頊說:
「既然如此,還請老先生明說。」
老翁說:
「二日後,希望你能為我一大早就出發去到那深潭邊等候,當正午(註)時分,會有一名道士從西邊而來,那道士就是要禍害我的人,他將會施法抽乾我那深潭中的水並殺害我。你等到潭水即將被抽乾之際,就大聲呼喊說:
『天有命,殺黃龍者死。』
說完,那潭水就將會恢復原狀。道士必定又再度施術抽水,你便照樣再喊一次。如此這般經過三次,我便能逃過此劫、保住這條老命了。之後我必定重重報答,希望你不要有其他顧慮。」
任頊承諾定會幫忙。老翁非常懇切的連連道謝了許久,才告辭離去。
二日後,任頊就依約出發前往山的西側,果然有一處大深潭。任頊就坐在潭邊隱蔽處等候著。到了正午時,忽然有一片雲,從西邊的天上緩緩的降落在深潭上方,有一名道士從雲中走了下來,身材修長,約有一丈多高,就站在深潭的岸邊,從袖中取出數張黑色字體書寫的符籙投入深潭中。一會兒之後,潭水便乾涸了,有一條黃龍一動不動的(註)臥伏在潭底的泥沙之上。任頊見狀隨即大聲呼喊著說:
「天有命,殺黃龍者死。」
剛說完,那潭水一下子漲滿並恢復如初。道士很生氣,隨即從袖中取出數張紅色字體書寫的符籙投向潭中,潭水又乾涸了。任頊隨即再大聲呼喊著那一句話,潭水便再次漲滿如初。道士非常生氣,就拿出十幾張紅字符籙朝空中扔了出去,這些紅符都變化成紅色的雲氣,然後向下落入深潭,潭水又立即乾涸。而任頊又大聲呼喊著那一句話,潭水便又漲滿。道士循聲望去,瞪著任頊說:
「我用了十年才找到這條龍要吃了牠,不料遇到你這個讀書人,為什麼要救牠這個異類呢!」
說著又怒責了幾句才飄然離去。任頊見事情已經了結,便也返回山中住處。這天晚上,任頊夢見之前那名老翁前來道謝,說:
「全靠著你出手相助救我一命,不然的話,我就幾乎要死於那道士之手了。我心中對你實在萬分感謝,即便用千言萬語也難表達。現在我奉上(註)寶珠一顆給你,用來表達我想重重報答你的心意,你可以在潭邊找到它。」
任頊醒來,依言前往潭邊尋找,果然在潭邊岸上的一處草叢中找得一粒直徑一寸的寶珠,散發出耀眼的光亮忙,將四周照得清楚明白。任頊將寶珠帶回住處後打聽了許久,始終沒有人能認得出這是什麼種類的珠子。後來,任頊帶著寶珠來到了廣陵(揚州)的街市,有胡人見到了就對他說:
「這是真正的驪龍之寶。然而世人是無法輕易獲得的(註)。」
就出價數千萬錢將這顆驪龍珠買走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湫」,音「秋」,水潭、深潭或洞穴。音「腳」,形容低窪的的樣子。
註:「亭午」,正午,太陽升至中天的時分。
註:「帖然」,安定順從的樣子。
註:網路版原文此處「今『奏』一珠」疑應是「今『奉』一珠」,待確認。
註:原文是「而世人莫可得」,但若真是世人沒有能得到,那麼這個胡人又如何能辨認出這顆珠的真假?這牛也吹得太大了些唄……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補遺》.任頊
唐建中初,有樂安任頊者,好讀書,不喜塵俗事,居深山中,有終焉之志。
嘗一日,閉關晝坐,有一翁叩門來謁,衣黃衣,貌甚秀,曳杖而至。頊延坐與語。既久,頊訝其言訥而色沮,甚有不樂事,因問翁曰:
「何為而色沮乎?豈非有憂耶?不然,是家有疾而翁念之深耶!」
老人曰:
「果如是。吾憂俟子一問固久矣。且我非人,乃龍也。西去一里有大湫,吾家之數百歲,今為一人所苦,禍且將及,非子不能脫我死,輒來奉訴。子今幸問我,故得而言也。」
頊曰:
「某塵中人爾,獨知有詩書禮樂,他術則某不能曉,然何以脫翁之禍乎?」
老人曰:
「但授我語,非藉他術,獨勞數十言而已。」
頊曰:
「願受教。」
翁曰:
「後二日,願子為我晨至湫上,當亭午之際,有一道士自西來者,此所謂禍我者也。道士當竭我湫中水,且屠我。子伺其湫水竭,宜厲聲呼曰:
『天有命,殺黃龍者死。』
言畢,湫當滿。道士必又為術,子因又呼之。如是者三,我得完其生矣。必重報,幸無他為慮。」
頊諾之。已而祈謝甚懇,久之方去。
後二日,頊遂往山西,果有大湫。即坐於湫旁以伺之。至當午,忽有片雲,自西冉冉而降於湫上,有一道士自雲中下,頎然而長,約丈餘,立湫之岸,於袖中出墨符數道投湫中。頃之,湫水盡涸。見一黃龍帖然俯於沙。頊即厲聲呼:
「天有命,殺黃龍者死。」
言訖,湫水盡溢。道士怒,即於袖中出丹字數符投之,湫水又竭。即震聲呼,如前詞,其水再溢。道士怒甚,凡食頃,乃出朱符十餘道,向空擲之,盡化為赤雲,入湫,湫水即竭。呼之如前詞,湫水又溢。道士顧謂頊曰:
「吾一十年始得此龍為食,奈何子儒士也,奚救此異類耶!」
怒責數言而去。頊亦還山中。是夕,夢前時老人來謝曰:
「賴得君子救我,不然,幾死道士手。深誠所感,千萬何言。今奏(奉)一珠,可於湫岸訪之,用表我心重報也。」
頊往尋之,果得一粒徑寸珠於湫岸草中,光耀洞澈,殆不可識。頊後特至廣陵市,有胡人見之曰:
「此真驪龍之寶也。而世人莫可得。」
以數千萬為價而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