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有一位王先生,家住在烏江旁,有著隱匿自己的蹤跡的能力,因此當地人不能分辨王先生的身分,甚至還有人以為王先生是個妖怪。
有一日,村中發生火災,大火延燒到鄰近的房屋,眼看著災情擴大,王先生獲知立即後趕到現場察看,並對著大火高聲呼喊道:
「火停止,火停止。」
於是那原本即將一發不可收拾的大火就這樣自個兒熄滅。鄉親們這才開始認為王先生是個神奇之人。
唐穆宗李恆、長慶年間,有ㄧ位弘農郡(註)人楊晦之,自長安出發往東要前往吳、楚ㄧ帶遊歷。八月十二日,楊晦之走到烏江,聽說了王先生高尚的行為(註),就前往登門拜謁。只見王先生頭戴黑色的絲質頭巾(註),穿著粗布衣裳,坐在桌子後方,風度氣質清高可貴。楊晦之禮節周到的再次向王先生行禮拜見,王先生則僅是拱手作揖還禮而已,並要楊晦之坐在他旁邊。言談間,王先生所議論的內容極其深奧卻又明白透徹,遠遠超出了楊晦之的意料(註),令楊晦之愈加的仰慕,於是請求留宿。王先生同意楊晦之的請求,並召喚自己的女兒七娘前來幫忙招呼客人。沒想到來到的是ㄧ位老婦人,年紀約有七十多歲,滿頭的白髮,拄著拐杖ㄧ步一步的走來。王先生對楊晦之介紹說:
「這是我的女兒,她生性懶惰、不喜歡學習道法,所以現在老成這樣了。」
接著就對七娘說:
「你替我用紙剪一個月亮,就像今晚月亮的樣子,然後把它貼到屋裡的東牆上。」
過了一會兒之後,七娘將紙月亮貼到了東牆上。不久天就黑了,有奇異的光亮從那牆上的紙月亮發出,將整個房間照明的清清楚楚,連纖毫之處也都能分辨得出來。楊晦之驚嘆之餘也怎麼都想不透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天邊破曉時,楊晦之向王先生告辭、即將離去,王先生用手杖在地面上來回比劃著,不ㄧ會兒就有塵土飛起,接著漫天塵土遮蔽了天空,天地全都暗了下來。就了許久,塵土才都消散,再睜眼看王先生家中的庭院,則變成了險峻的懸崖,四周山谷重重疊疊,前方ㄧ眼望去則是滿滿的巨石堆積堵塞。楊晦之嚇得心驚膽顫、背上直冒冷汗,頭髮都一根根的站直了。王先生說:
「高山深谷變遷迅速,你要回哪兒去呢?」
楊晦之聞言更加的害怕,哭著問王先生說:
「我實在不知道會在一日之間就會有如此滄海桑田般的變化,難道是我待在這神仙居住之地的瞬息之間,而紅塵俗世已經過了千年了嗎?」
王先生笑著說:
「你不用害怕,這只是我為你施展法術開個玩笑罷了。」
於是王先生拿起掃帚將庭院打掃ㄧ番,又有塵土飛起。過了一會兒後,塵土消散了,王家的庭院又恢復如常。楊晦之很高興,趕緊向王先生告辭後就揚鞭策馬快速離去了。
----- 偶素分隔線 之 備註 -----
註:弘農郡,範圍包括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南陽市西部,以及陝西省商洛市。
註:「高躅」,「躅」音「竹」,高尚的行為或典範。
註:「綃巾」,「綃」音「消」,生絲或以生絲織成的薄綢子。「綃巾」本指絲巾、薄紗巾,此處指頭巾。
註:「迥出」,「迥」音「ㄐㄩㄥˇ」,亦作「逈出」,原形容高聳的樣子,引申為突出、超羣,或指高出、超過。
改編自 《宣室志》
原文:
《宣室志》.《補遺》.王先生
有王先生者,家於烏江上,隱其跡,由是里人不能辨,或以為妖妄。
一日,里中火起,延燒廬舍,生即往視之,厲聲呼曰:
「火且止,火且止。」
於是火滅。里人始奇之。
長慶中,有弘農楊晦之,自長安東遊吳楚,行至烏江,聞先生高躅,就門往謁。先生戴玄綃巾,衣褐衣,隱几而坐,風骨清美。晦之再拜備禮,先生拱揖而已,命晦之坐其側。其議論玄暢,迥出意表。晦之愈健慕,於是留宿。是日乃八月十二日也。先生召其女七娘者,乃一老嫗也,年七十餘,髮盡白,扶杖而來,先生謂晦之曰:
「此我女也,惰而不好道,今且老矣。」
既而謂七娘曰:
「汝為吾刻紙,狀今夕之月,置於室東垣上。」
有頃,七娘以紙月施於垣上。夕有奇光自發,洞照一室,纖毫盡辨。晦之驚嘆不測。及曉將去,先生以杖畫地,俄有塵起,天地盡晦,久之塵斂,視其庭,則懸崖峻險,山谷重疊,前有積石盡目。晦之悸然背汗,毛髮豎立。先生曰:
「陵谷速遷,吾子安所歸乎?」
晦之益恐,灑泣言曰:
「誠不知一旦有桑田之變,豈仙都瞬息,而塵世已千歲乎?」
先生笑曰:
「子無懼也。所以為娛爾。」
於是持帚掃其庭,又有塵起。有頃,塵斂,門庭如舊。晦之喜,即馳馬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