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府衙有另一名法曹(《新唐書》作「參軍」)鄭崇質,奉命要前往邊遠之地出使巡查相關的刑獄之事。但鄭崇質的母親年老且正在生病,鄭崇質有些為難,但又不能違背上級的派令。同為法曹參軍的狄仁傑知道了,就對鄭崇質說:
「你將要因公遠行,但是令堂正在生病,這怎麼能讓老人家為遠在萬里之外的親人更加憂心呢?」
於是狄仁傑主動求見并州長史藺仁基,請藺仁基同意由自己代替鄭崇質出這趟公差,好讓鄭崇質能留在家中好好照顧老母親。藺仁基了解事情的始末後,對於狄、鄭之間的同事情誼非常讚嘆。
當時藺仁基正與并州司馬李孝廉不和,藺仁基被狄仁傑照顧同事的舉動所感動,也就主動的對李孝廉說了狄仁傑的事,並且對他說:
「他們之間能如此友愛互相幫助,身為長官的我們倆不覺得慚愧嗎?」
李孝廉也同意藺仁基的看法,所以兩人就盡釋前嫌和好如初了。之後每當提及此事,藺仁基就說:
「狄公賢德,北斗以南,僅此一人而已。」
唐朝、唐高宗李治、儀鳳年間,狄仁傑升遷為大理寺丞。
大理寺丞通稱為大理丞,主管審定刑罰的輕重,所以也分管中央或地方各州司法案件的複審工作,通常是六位大理寺丞會審後一同署名才具有法律效力。
或許因為這樣的會審制度,導致許多案件積壓未決。狄仁傑到任後,參酌以往的案例、法條以及案件內容的真偽、輕重,在一年之內就將積壓的案件、多達一萬七千名的被告做出了公正、合理的判決,判決理由不但讓其他的大理丞都點頭同意,更讓接受判決的被告們都心服口服,連原告都覺得能一吐所受的冤屈,讓當時的人們都稱頌狄仁傑是一位「平恕(公平正義、寬厚仁慈)」的好官。
到了年度考核時,朝廷負責考核的官員在審核大理寺各官員的業務績效時,就問:
「這狄仁傑有何勞績?」
代表說明的大理寺人員就回答說:
「他在一年之內判決了一萬二千件刑獄案件。」
由於卷證完整,所以朝廷就將狄仁傑的績效特別定為「上下考」,大概就是中等的意思唄……
----- 待續 -----
改編自 《舊唐書》/《新唐書》/《獨異志》
原文:
《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 族曾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也。
……
仁傑孝友絕人,在并州,有同府法曹鄭崇質,母老且病,當充使絕域。仁傑謂曰:
「太夫人有危疾,而公遠使,豈可貽親萬里之憂!」
乃詣長史藺仁基,請代崇質而行。時仁基與司馬李孝廉不恊,因謂曰:
「吾等豈獨無愧耶?」
由是相待如初。
仁傑,儀鳳中為大理丞,周歲斷滯獄一萬七千人,無冤訴者。
《新唐書》.卷一百十五.列傳第四十.狄仁傑、子:光嗣、族孫:兼謨
狄仁傑,字懷英,並州太原人。
……
同府參軍鄭崇質母老且疾,當使絕域。仁傑謂曰:
「君可貽親萬里憂乎?」
詣長史蘭仁基請代行。
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敕曰:
「吾等可少愧矣!」
則相待如初,每曰:
「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
稍遷大理丞,歲中斷久獄萬七千人,時稱平恕。
《獨異志》.卷下
唐狄仁傑為大理寺丞,申中上考功駁下,問:
「有何勞績?」
寺復執申曰:
「歲凡斷獄一萬二千。」
考功特升上下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