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28 民生部落禪藝法聚──慧學法談
共讀: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止的實踐>。
一、「止禪」的實踐過程,若以「觀察呼吸(稱:安般念)」為例子(除此,要使心不散亂,其所緣有很多種,如:以覺知身體的動作來攝心,便是其中一個善巧的方法),可用「九心住(或稱:九住心) 」來說明。
一) 內住:將心從外境移到自身呼吸上(注意力向內),了知氣息的吸(進)與呼(出)。
延伸閱讀:九住心-內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45753975
二) 等住(或稱:續住):使心相續於所觀察的呼吸上,心漸漸變敏銳,息漸漸變微細。
延伸閱讀:九住心-續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49389430
三) 安住:心偶而忘失所緣(呼吸),往外攀緣,妄念散亂;覺知忘失所緣再攝此心,安置呼吸上。
延伸閱讀:九住心-安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54862826
四) 近住:得以念住力(穩定的覺知所緣),心不再向外境攀馳,不再遠住於外。
延伸閱讀:九住心-近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60570517
五) 調順:當近住心穩定後,必能引生正知、對諸法的如理思惟,及覺察到色、聲、香、味、觸,或貪、瞋、痴,或男、女等相都是過患,而令心不住此過患處流散。
延伸閱讀:九住心-調順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63581257
六) 寂靜:覺照心向內層層推進,而覺察到欲、患、害等諸惡的尋思,及貪欲蓋、瞋恚蓋、昏沉與睡眠蓋、掉舉與追悔蓋、疑蓋等隨煩惱都是過失,警醒地令心不往此處流散。
延伸閱讀:九住心-寂靜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70821384
七) 最極寂靜:對偶起之惡尋思及隨煩惱不能忍受,故即刻令其變滅、除遣、變吐(修惑斷)。
延伸閱讀:九住心-最極寂靜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71949773
八) 專注一趣:達到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三摩地而相續安住於所緣。
延伸閱讀:九住心-專注一趣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78540648
九) 等持(或稱:平等住):進入無加行、無功用,是心住三摩地任運相續,無散亂轉。此後,再生起身心輕安,就達成「止定-禪那」了。
延伸閱讀:九住心-平等住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85010683
二、中國佛教天台宗「六妙門」的實踐過程,推薦閱讀:釋繼程,《六妙門講記》(法鼓文化) ,下面節錄部分文句供參閱:
所謂六妙法門,就是六種修持禪定之法門,即是:數,隨,止,觀,還,淨。由此六種法門之修持,可通往涅槃之道,這就是此六法門稱為「妙」之義。《六妙門》講次第相生(數→隨→止→觀→還→淨),每一個法門又分成兩個部分:一是修法,另一是證法。
修法是說你在用這個法門;證法則是說你用這個法門已到了純熟的地步,能夠應用自如,然後又轉入另一個階段繼續用功。另一個說明是你修,然後證,證了就進入另一個更深的境界。這個叫次第相生,因為它是有次第、從修到證相續下去,一共有十二個層次,都講得相當有程序,這些程序都要用數息的方法做為基礎。
數息、隨息、止息,只是屬於止的部分。佛陀在教止觀(即是定、慧兩種方法)的時候,止的部分多是以數息為重,因為數息比較能對治我們的幻境與妄念。接下去 「觀」、「還」、「淨」三個層次是屬於觀的部分,再加上前面三個止的部分,就是止觀。所以,六妙法門就是止觀。它是以數息做為止的入門,觀方面跟佛陀的指導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這裡所講的觀,實際上是以不淨觀為主。
一、數息的方法
數息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是不論數入息或出息,都不可兩個一起數。如果入息、出息都算,就很容易分心。如果數息妄念在紛飛,呼吸沒有配合,即使從一數到十,這樣也不是在用功,因為數的念頭已成了慣性的妄念。遇到這種情形,我們應該調和或糾正,例如用倒數或跳數。
(一)修數與證數
數息可以分為兩種:一是修數,另一是證數。修數的時候,調和氣息到不澀不滑時(即是說已經能把握好用功的方法),從一到十能安詳徐數,把心收攝在數目上面,不讓它馳散掉,這種情形就是修數。
證數時是覺心任運,用功一下就能把心專注下來。從一到十,不必加任何力量,就能心住息緣(這是前面所提的第四階段,到了第五階段就能證數)。我們把心住在數息的緣上,心慢慢轉微細,就會覺得呼吸很粗,不想再數,那個時候我們如果把呼吸捨掉,就能進入隨息。
(二)修隨與證隨
隨息也分為修隨和證隨。把前面的數息捨掉,將心專注在隨息的出入。攝心緣息,沒有散意,就是修隨。
證隨者,如覺得心很微細,安靜不亂,能清楚感覺息長短遍身出入。心息任運相依,意慮恬然寧靜。那個時候,覺得隨息也很粗,也想捨掉,或感覺人很疲倦,不想再數下去時,應該捨隨修止。
(三)修止與證止
止也有兩種:一是修止,一是證止。修止是把種種的緣息掉,讓心安住在一個境界上面。證止時,只感覺身心泯然入定,沒有見到內外相貌,用定法持心,即是只有一種很微細的感覺,任運不動,止就是一種定境。修的時候叫作止,證到止的時候就是一種定境。
二、觀想與智慧
實際上,佛陀和其他禪師所發展出來的修禪法,我們把它歸納起來,就是修定和慧(我們在應用這方法時,就叫作止和觀)。最理想的是止觀雙修,即是定的工夫要學習,但是也不能夠忘記慧。因為如果沒有慧,我們就不能斷生死,只能停留在世間法的境界;要斷生死就必須要起觀想,進入觀的部分。我們用的方法暫時重點是放在止的部分,這定的修持實際上是慧的一種方便,因為如果沒有定,智慧就不能開發。
雖說我們也能通過一些外在的因緣,而了解到佛法裡面的一些慧學,但是這種慧學不是很有力量,或者只能說是別人的一種智慧,因為這種智慧沒有跟我們的生活、修持、體驗相應。要使得這慧和修持能相應,就必須要通過禪定。只有在定境中,那種極微細的念頭,才能夠和智慧相應。開發智慧就能夠見到一切法,包括人、自然和宇宙一切真正的面目實相。法相就是一切法的本來面目,如果我們契入法相,就不會被假相所迷惑,不會對假相起反應,那麼也就不會造業。沒有造業,我們就能了脫生死。
(一)修觀與證觀
要真正認識佛法,「應作實觀」。這世間的真相是什麼?我們就用這種相來了解它,而不作樂觀或悲觀。佛陀所說的法,都是以「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為主。四念處觀裡面,比較常應用的就是不淨觀。我們能夠依四念處安住而起觀想,就是在走向解脫的道路。
觀還可以是直接往內反省,觀我們正在用功的心。五蘊法就是識,即是心識。我們觀的多數是落在受、想、行,那些都是心所法。
(二)修還與證還
我們修「還」時,知道自己在作觀想,而這觀想是從我們的心生起來的。此時,需觀"能觀的心",觀你"能觀的心"是怎樣生起來的?是從"非觀的心"生起來?還是"能觀的心"生起來?還是從"亦是亦非(觀)的心"生起來?還是從"非是非非(觀)的心"生起來?
觀(思惟修)的時候,我們會發現落到任何一句都有問題。從比較高的層次來分析這個句子,就會發現到,都沒有辦法把最根本的法則表達得更好。如果我們又去分析"能觀的心"是從"觀的心"生?還是從"不觀的心"生?如果是從"能觀的心"生,又要起觀做什麼呢?這不是觀上加觀嗎?如果我們說從"不觀的心"生,不觀的心即是滅了。"不觀的心"是從"滅"生,還是"不滅"生?如果是從"滅的心"生,滅了又怎樣去觀呢?如果從"亦滅亦不滅的心"生或是"非滅非不滅(的)心"生也不對。所以,分析到最後都不對,只要心生起來都不對,只要去作觀也不對。到了這時候,也就知道觀的心本來是不生,所以也即是空。空就沒有觀的心,沒有觀的心就是沒有執,也沒有得,境與智雙亡。此時我們就要捨掉還門,安心在淨。
(三)修淨與證淨
淨也有兩種,一是修淨,一是證淨。淨在這裡分析到最後,就是空的意思。在表達法則時,有時我們會用一些否定的句子,有時會用肯定的句子。肯定的句子多數用清淨,知色淨。實際上,從知道色法,受、想、行、識這一切,包括了內在、外在一切,都是屬於淨。因為是淨,我們就把幻想息滅下來;能夠息滅妄想,我們就是在修淨。
如果修的時候,把這些分別垢、我執全部觀它是淨,那麼觀淨時已經有唯心的思想在裡面;即是說觀心、觀一切法本來清淨,證到心清淨,我們就可以轉一切為淨法,所以色、受、想、行、識都是淨。證淨就是你的心跟慧相應,無礙方便。這時候,你的心隨時隨刻都安住在淨的境界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