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觀禪的實踐—蘊的觀察
2021/03/22 11:30
瀏覽36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2021.03.28 民生部落禪藝法聚──慧學法談

共讀:林崇安教授,原始佛教成佛之道,<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

 

什麼是「觀」? 「觀」的巴利文「vipassanā」,梵文是「vipaśyanā」,漢文音譯作「毘婆舍那」,近代意譯「內觀」,指:往內如實地觀察自己身心五蘊的實相。關於「釋尊時期止觀的實踐」之「觀禪的實踐」簡介,將依據《雜阿含經》的事相應教之「蘊」、「處」、「緣起」、「食」、「諦」、「界」、「受」等七個分類,逐月依序來解析「觀禪的實踐」。

 

一、首先,談「蘊的觀察」,在《雜阿含經》中,「蘊」譯作「陰」,是聚合(集合)的意思;另「取蘊」譯作「受陰」。關於「蘊的觀察」是指對「五取蘊(或作五受陰」的觀察,亦即:「觀禪」的觀察對象(所緣境),是色、受、想、行、識等五取蘊;因為五取蘊代表個人的身心聚合體,所以「蘊的觀察」就是指我們必須對自己的身心五蘊本身,要能如實觀察、要能直接如實地了知身心五蘊的無常、苦、變易(無我、無我所)的性質,因而能對五取蘊生厭、離欲,不再生起諸漏(煩惱),心得以解脫自在。


 

1.《雜阿含41經》釋尊告訴諸比丘云:「有五受陰:色受陰,受、想,行、識受陰。我於此五受陰(具足)五種如實知:色如實知,色集、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是,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 

云何色如實知?諸所有色,一切四大及四大造色,是名色,如是,色如實知。云何色集如實知?於色喜愛,是名色集,如是,色集如實知。云何色味如實知?謂:色因緣生喜樂,是名色味,如是,色味如實知。云何色患如實知?若色無常、苦、變易法,是名色患,如是,色患如實知。云何色離如實知?若於色調伏欲貪,斷欲貪,越欲貪,是名色離,如是,色離如實知。 

云何受如實知?有六受身:眼觸生受,耳……鼻……舌……身……意觸生受,是名受,如是,受如實知。……

云何想如實知?謂:六想身,云何為六?謂:眼觸生想,耳……鼻……舌……身……意觸生想,是名想,如是,想如實知。……

云何行如實知?謂六思身:眼觸生思,耳……鼻……舌……身……意觸生思,是名為行,如是,行如實知。……

云何識如實知?謂六識身:眼識身,耳、鼻、舌、身、意識身,是名為識身,如是,識身如實知。…… 

若沙門、婆羅門,於色如實知、如實見,於色生厭,離欲,不起諸漏,心得解脫;若心得解脫者,則為純一(完全清淨的);純一者則梵行立;梵行立者,離他(離五取蘊、五欲六塵等等)自在,是名:苦邊(苦之盡頭-滅苦);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2. 由上面這部經中得知釋尊教授以「五種行相」觀察五取蘊,即:

1) 五蘊自性(本身的性相)如實知――色蘊是由四大種(地、水、火、風)及四大種所造等。

2) 五蘊因緣(集)如實知――於色蘊喜愛,即是色集;觸集是受集-想集-行集;名色集是識集。

3)五蘊雜染因緣(味-渴愛味)如實知――緣「色、六受、六想身(身是種類之意)、六思身(行;意志的形成;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外境之對應分類之思)、識」因緣生喜樂而生愛味(愛取染著諸味-諸作用)。

4)五蘊清淨因緣(患-過患-法性)如實知――色、受、想、行、識等五蘊是無常法、苦法、變易(會改變的)法。

5)五蘊清淨(離-離渴愛)如實知――於「五取蘊或五受陰」中,調伏內心之欲貪、捨下欲貪、遠離欲貪、斷除欲貪、超越欲貪。


 

3. 是故,觀禪的修行人對「蘊的觀察」,就是對身心五蘊必須如此正確地如實地觀察;甚至,更要觀察五蘊的輾轉變化中,因緣是不斷生滅著;因滅則果生,果生則因滅,在因緣果的剎那流轉中,沒有「我」,也沒有「我所」;如此正觀非我、非我所,而滅除身見(薩迦耶見),但由於隨眠煩惱未完全滅除因而仍有我慢、我欲、我使,所以,必須對五取蘊更深入觀察其生滅性,這樣才是「真實正觀」,也才能完全斷除隨眠煩惱。

 

1)《雜阿含11經》釋尊如此說:「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

 

2) 接著《雜阿含12經》說:「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聖弟子如是觀者,於色解脫;於受、想、行、識解脫,我說是等為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3) 而且透過《雜阿含103經》可以得知「真實正觀」的重要性,經云:「如是,多聞聖弟子雖於五受陰(或譯:五取蘊),正觀非我、非我所,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 (欲貪不再現行或一分斷除)』、未『知 (能善通達五蘊愛味之自相與明了五蘊過患之共相)』、未『離 (於隨眠煩惱究竟超越而心得解脫)』、未『吐 (隨眠煩惱未永拔)』;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4)《雜阿含265經》釋尊說明禪修者應不斷地觀察且體認身心五蘊的變幻不實,直至到達涅槃清涼處,經云:「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釋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有為法的造作止息),永得清涼處。」

 

5) 而且在《雜阿含65經》釋尊明白指出禪修者必須要以「止」來「內寂其心」,以「觀」來「如實觀察」;及要達成「五蘊止息」的滅諦,就要由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下手,由此達成純大苦聚皆悉滅除。因此,在深入觀察身心五蘊的實相過程中,對於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的變化與不實在,要給予特別的重視。經云:「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云何如實觀察?此是色,此是色集,此是色滅;此是受……想……行……識,此是識集,此是識滅。……多聞聖弟子受諸苦、樂、不苦不樂受如實觀察『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如實觀察故,於受樂著滅,著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皆悉得滅,是名『色滅、受、想、行、識滅』。」

 

6) 修習再修習「止禪的實踐」;延伸閱讀:

(1) 止禪的實踐(4-1)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52263304

(2) 止禪的實踐(4-2)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54188288

(3) 止禪的實踐(4-3)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55207233

(4) 止禪的實踐(4-4)  http://blog.udn.com/quietdharma/156572146

 

 

二、推薦延伸諦聽,善思之:

 

1.葛印卡老師十日內觀禪修<第3天晚間開示>

 

2. 法國梅村晨間開示<Know your Body, Know your Mind>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民生部落誌
下一則: 止禪的實踐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