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菲利普·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的《無限頌:談思想文化》
2025/04/22 05:13
瀏覽134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菲利普·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的《無限頌:談思想文化》
書名:無限頌:談思想文化
作者:菲力浦·索萊爾斯
譯者: 劉成富、房美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
內容簡介
本書是《無限頌》談思想文化的部分,涉及領域之多、涵蓋範圍之廣令人嘆服,其中討論中國思想文化的幾篇更是展現了作者廣博的學識和對中國文化的獨到見解。
【Excerpt】
〈另一個威尼斯〉
太少,太少了:對於一切有關這座城市的文字、展示、夢想或想像,威尼斯會這樣說。隨後,她一如既往,破浪前行,而非隨波逐流。正如世人每隔一段時間憂心忡忡的預言,而這種擔憂猶如復仇的慾望。在十九世紀,威尼斯被視為斷壁殘垣,一片逐漸沒落的廢墟,甚至是死神的代名詞。歷史,真正的歷史,在別處向著既定的未來飛速前進。然而隨著威尼斯的回歸,疑問的聲音也接踵而至:這座城市,更確切地說,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複製品,難道不是留在歷史中了嗎?怎麼會出現在未來呢?我們的現在能不能像過去那樣,重新散髮出令人始料未及又令人擔心的光芒呢?我們賦予這座城市無數刻板的印象,譬如:蜜月旅行、情感小說、壓抑的歌曲與電影,那又有什麼用呢?失戀歲月中的威尼斯,令人傷神的威尼斯,失落天堂的威尼斯……這番懷舊的思想是旅遊業的古老根基,我們又如何能使之得以延續呢?打造成博物館之城的威尼斯嗎?當然是,但必須還要有一些其他條件。必須開幾次研討會、幾屆年會、幾場峰會,辦幾場雙年展、幾次文化活動、幾輪酒會,要邀請一些明星,要組織一些派對,特別是照片,拍了還要拍。如果要考慮這座神奇之城的現狀與內涵,那就不行了,那太難了,就連我們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不知道。即便死亡遁形,景觀仍在繼續。許久以來,大家都明白死亡與景觀其實是一回事。
通常,威尼斯之謎在於十八世紀末。1797年,拿破侖(“我將成為威尼斯的阿提拉!”)把這座城市賣給奧地利人卻分文不取的時候,其實已經清算了一筆舊賬,了卻了一樁宿怨(就像之後希特勒之於維也納、斯大林之於波蘭一樣)。獨裁者們總是一個樣:他們希望歷史能從自己開始寫起。歷史讓他們心煩。數年當中,被佔領的威尼斯苟延殘喘,每況愈下,如囚徒身陷囹圄,沒落的後果似乎已無法輓回。誰還認識蒙特威爾第和維瓦爾第?誰還能想起喬爾喬內、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塞、提埃坡羅和格拉蒂?又有誰讀過卡薩諾瓦?沒有一個人,或者說,寥寥無幾。奇怪的是,二十世紀的重大災難對威尼斯來說卻成了一場緩慢的復蘇,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的回歸。由此我們理解了那些畫家(透納、馬奈和莫奈):他們比所有人明白得都要早。就連一位法國作家也先行了一步:普魯斯特讀了拉斯金,來到威尼斯才明白:真正的答案、真正的中心、隱藏的秘密和失而復得的時光都隱匿於此。當時正值1900年,莫奈著名的畫作都是於1908年在此完成的。威尼斯,或是說是一次新的體驗:時光終於不被虛度,視角更加豐富,色彩相互疊加,生活充滿快樂。這場運動就此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在如其他商品一樣,在成為寬泛意義上的廣告分支之前,攝影不僅是一門藝術,還是一項抵抗行動。威尼斯憑借這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照片重新名揚四海,外國人帶著欣喜與質疑一點一點地發掘了這個世外桃源。譬如1841年的時候,拉斯金在威尼斯目睹了第一批達蓋爾像片的誕生。它們就像“一位法國藝術家,造出一些閃閃發光的小紙片,透過透鏡還能看到一條大運河和聖馬可廣場,就像魔術師把真實生活移植到一個神奇的國度里”。拉斯金記載道,這些小紙片“是小型珍寶,每一張都值一個拿破侖金幣”。拉斯金並不把攝影放在眼裡,他固然有自己的理由,卻犯了個錯誤。正是得益於這些通常不留名的攝影師,威尼斯才得以憑借幽靈一樣的恐怖印象讓人生畏。出版商費迪南多·翁加尼亞的彩圖版書籍(1878年至1896年間出版的《聖馬可大教堂的祭壇、文物與雕塑》、1890年至1892年間出版的《威尼斯的街巷與水道》),正是這座煉獄在此期間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記。讓我們銘記一個標誌性的日期:1902年7月14日,大鐘樓轟然倒塌,它的瓦礫以及它的重建標誌著另一個威尼斯重返舞台,這個威尼斯無法戰勝、強大恢宏。
“傍晚,”普魯斯特寫道,“我獨自一人步出旅館,在這座迷人的城市裡徜徉,有時置身於一些我從未去過的街區,好像《一千零一夜》中的某個人物。在我信步漫遊的路上,常常會發現一個我不知其名的寬闊廣場,沒有一個遊客也沒有一本旅遊指南向我提起過。我進入縱橫交錯的小街織成的網絡……”普魯斯特見到了古老的大鐘樓和金色的天使:“在太陽照耀下,流光溢彩使人無法定睛注視,張開的雙臂彷彿在向我許諾,半小時後我在小廣場上將領略到無上快樂,這一許諾比它從前向虔誠的人們所做的許諾更為切實可靠……”
普魯斯特所說不錯:威尼斯宛若一位天使,這是他每一部作品帶來的福音,他的作品在威尼斯初露端倪,逐漸成形,最終結出果實;總的來說,威尼斯也是他的作品受洗的地方(聖馬可的聖洗堂是普魯斯特心中的聖殿)。“我乘坐的輕舟順著小運河行駛;彷彿有一隻神秘的精靈之手指引著我,在這座東方城市的曲曲彎彎的水道中前行。隨著小船向前行駛,水道好像為我在城區中心開出一條路,城區被這些水道分割成若干小塊,一座座帶著摩爾式窗戶的高大房屋之間,有一條任意開鑿出來的細小水路把它們隔開;船兒所經之處,前方水面上總閃耀著一線陽光,順著河道為它開的路向前移動,就好像是那位神奇的嚮導手執一支蠟燭為我照明。可以想象,那些被小水道隔開的貧寒房舍本來可能連成密集的一片,房屋之間沒有留下任何空余的地方。這樣,教堂的鐘樓或花園的葡萄架便垂直地突出在河上,宛如被水淹沒後的城市景象……”在威尼斯這座從《一千零一夜》中走出的天主教城市裡(但也正是威尼斯人達·彭特給唐璜找到了一千零三個女人的藥方),普魯斯特重溫了他童年痛心的回憶(貢布雷等等)和他面對愛情妒火折磨的超脫(阿爾貝蒂娜撒手人寰,他從中緩過神來),在某種程度上,他娶的妻子就像他母親一樣,雖然已經去世卻無法磨滅,他深深地扎根於救世主式的回憶與藝術觀中。剩下的都是些迷惘、混沌、預謀已久的毀滅、塵世間的幻想和像威尼斯一樣騙人耳目的地獄,也就是說,剩下的是有待完成的作品。威尼斯並不在“那兒”,而是來自“天上”,就像在某一個巴黎的夜晚,卡薩諾瓦在巴黎歌劇院對正在發呆的蓬巴度夫人說的那樣(“你從那兒來?”“夫人,威尼斯不在那兒,在天上。”)。時間和空間皆有“頂”——威尼斯。
確實,在威尼斯,空間自身無限循環,或許在飛機上才可以稍加質疑。不然無論是在陸上還是在水上,威尼斯都像是繞成8字的莫比烏斯環,內部與外部不停地相互轉化。迷失方向是常有的事,時不時就會來一次。空間經常被彎曲,但卻未導致任何混亂的情況。空間就像棋盤一樣,通過鏡面對照被放大了一倍。運河、木樁、小路、碼頭、船隻、廣場、橋梁、水井,甚至是石板地面,都給規則的幾何排布增色不少。而時間在每一個瞬間只能是垂直的,層層堆疊,迅速翻過,揚起塵埃,攤開著。威尼斯道路交織,沒有目的地自給自足;它似一座時鐘,每一個小時都一樣。來威尼斯,事先的計劃被拋到腦後,地平線也被推得很遠,想要理解他人的心態都是妄測,面具與人臉相重疊,根本不需要狂歡節。簡單說來,如果大家同意這麼說的話,人的身體在威尼斯再一次被激發,而那些有意不看或不聽的人與社會洪流中的不安分子都被排除在外,這群人不知道或不想去威尼斯,他們現在不想去,將來也不會去。存在於此就是一門藝術,威尼斯讓每個人都給自己下了賭注:如若不然,要麼被拋棄,要麼成為裝飾。
……
威尼斯,一個封閉的城市。她任由他人將自己定型,任由他人參觀和經過,但卻容不下自己。沒有什麼比這些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而本世紀的末尾,卻不了了之)的老照片里記錄的時刻更令人動容:突然間,外面聚集了黑壓壓的一群人,有老有少,情緒激動,他們是為了參加真正的集體活動(他們是少數人。在威尼斯,人是孤獨的,與任何地方都不一樣):行走著,列著隊,乘船,進行一年一度的哀悼死者的活動。死者長眠於聖米歇爾島,以前得通過浮橋才能抵達,這座島嶼是威尼斯的一張底片。死者們在遠處給予威尼斯力量,與生者一樣,他們也在輪回之中,也遊蕩在海面的某個小島上。躺倒的棺材,小船,站立的槳手……槳是威尼斯的另一個徽標,甚至比貢多拉更加合適,它能很快勾起人們對《奧德賽》日漸式微的模糊回憶。尤利西斯是威尼斯人,這毫無疑問。再也沒有比威尼斯更適合我閱讀荷馬和《聖經》的地方了。在這裡,詞語想要體驗,想要發出聲音,想要充實自己,想要談論自己,就像是空氣將它們說了出來,它們也彷彿直接從空氣中飄散而出:詞義、韻律連同樂曲。善用威尼斯吧:挑塊屬於你的地方,屬於你的橋、屬於你的小船、碼頭和花園,待在那裡看書或寫作。初到威尼斯,我們四處遊覽,跑遍全城,什麼都想看一看。然後,有什麼用呢?局部與整體一樣,有同樣的廣度和深度,整體體現在每個細節之處,就像在一本好書、一幅優秀的畫作、一支動聽的牧歌、一首美妙的協奏曲一樣。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黃昏,晚上,深夜,劇院裡上演著如此多的獨立戲劇。沒有任何進展,原地踏步,兜著圈子。海關樓的屋頂尖以及金燦燦的圓球,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如指南針般的恆定。
……
最後的話獻給兩位威尼斯人,作為結語:
哥爾多尼(引自《回憶錄》):“人性到哪都一樣,嫉妒到哪都無二樣,但無論何處,平靜、淡定的人總會博得人們的青睞,並讓狡詐的敵人洩氣。”
卡薩諾瓦(引自《回憶錄》):"我曾決定懇求威尼斯的政府審訊官給予我寬恕。因為我去了的里雅斯特定居,兩年後我得到了寬恕。那是1774年9月14日。歷經十九年,我終於回到威尼斯,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時刻。”
1995年
書名:無限頌:談思想文化
作者:菲力浦·索萊爾斯
譯者: 劉成富、房美
出版社:河南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5
內容簡介
本書是《無限頌》談思想文化的部分,涉及領域之多、涵蓋範圍之廣令人嘆服,其中討論中國思想文化的幾篇更是展現了作者廣博的學識和對中國文化的獨到見解。
【Excerpt】
〈另一個威尼斯〉
太少,太少了:對於一切有關這座城市的文字、展示、夢想或想像,威尼斯會這樣說。隨後,她一如既往,破浪前行,而非隨波逐流。正如世人每隔一段時間憂心忡忡的預言,而這種擔憂猶如復仇的慾望。在十九世紀,威尼斯被視為斷壁殘垣,一片逐漸沒落的廢墟,甚至是死神的代名詞。歷史,真正的歷史,在別處向著既定的未來飛速前進。然而隨著威尼斯的回歸,疑問的聲音也接踵而至:這座城市,更確切地說,這座城市獨一無二的複製品,難道不是留在歷史中了嗎?怎麼會出現在未來呢?我們的現在能不能像過去那樣,重新散髮出令人始料未及又令人擔心的光芒呢?我們賦予這座城市無數刻板的印象,譬如:蜜月旅行、情感小說、壓抑的歌曲與電影,那又有什麼用呢?失戀歲月中的威尼斯,令人傷神的威尼斯,失落天堂的威尼斯……這番懷舊的思想是旅遊業的古老根基,我們又如何能使之得以延續呢?打造成博物館之城的威尼斯嗎?當然是,但必須還要有一些其他條件。必須開幾次研討會、幾屆年會、幾場峰會,辦幾場雙年展、幾次文化活動、幾輪酒會,要邀請一些明星,要組織一些派對,特別是照片,拍了還要拍。如果要考慮這座神奇之城的現狀與內涵,那就不行了,那太難了,就連我們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都不知道。即便死亡遁形,景觀仍在繼續。許久以來,大家都明白死亡與景觀其實是一回事。
通常,威尼斯之謎在於十八世紀末。1797年,拿破侖(“我將成為威尼斯的阿提拉!”)把這座城市賣給奧地利人卻分文不取的時候,其實已經清算了一筆舊賬,了卻了一樁宿怨(就像之後希特勒之於維也納、斯大林之於波蘭一樣)。獨裁者們總是一個樣:他們希望歷史能從自己開始寫起。歷史讓他們心煩。數年當中,被佔領的威尼斯苟延殘喘,每況愈下,如囚徒身陷囹圄,沒落的後果似乎已無法輓回。誰還認識蒙特威爾第和維瓦爾第?誰還能想起喬爾喬內、提香、丁托列托、委羅內塞、提埃坡羅和格拉蒂?又有誰讀過卡薩諾瓦?沒有一個人,或者說,寥寥無幾。奇怪的是,二十世紀的重大災難對威尼斯來說卻成了一場緩慢的復蘇,一段被遺忘的歷史的回歸。由此我們理解了那些畫家(透納、馬奈和莫奈):他們比所有人明白得都要早。就連一位法國作家也先行了一步:普魯斯特讀了拉斯金,來到威尼斯才明白:真正的答案、真正的中心、隱藏的秘密和失而復得的時光都隱匿於此。當時正值1900年,莫奈著名的畫作都是於1908年在此完成的。威尼斯,或是說是一次新的體驗:時光終於不被虛度,視角更加豐富,色彩相互疊加,生活充滿快樂。這場運動就此開始,一發不可收拾。
在如其他商品一樣,在成為寬泛意義上的廣告分支之前,攝影不僅是一門藝術,還是一項抵抗行動。威尼斯憑借這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照片重新名揚四海,外國人帶著欣喜與質疑一點一點地發掘了這個世外桃源。譬如1841年的時候,拉斯金在威尼斯目睹了第一批達蓋爾像片的誕生。它們就像“一位法國藝術家,造出一些閃閃發光的小紙片,透過透鏡還能看到一條大運河和聖馬可廣場,就像魔術師把真實生活移植到一個神奇的國度里”。拉斯金記載道,這些小紙片“是小型珍寶,每一張都值一個拿破侖金幣”。拉斯金並不把攝影放在眼裡,他固然有自己的理由,卻犯了個錯誤。正是得益於這些通常不留名的攝影師,威尼斯才得以憑借幽靈一樣的恐怖印象讓人生畏。出版商費迪南多·翁加尼亞的彩圖版書籍(1878年至1896年間出版的《聖馬可大教堂的祭壇、文物與雕塑》、1890年至1892年間出版的《威尼斯的街巷與水道》),正是這座煉獄在此期間留下的難以磨滅的印記。讓我們銘記一個標誌性的日期:1902年7月14日,大鐘樓轟然倒塌,它的瓦礫以及它的重建標誌著另一個威尼斯重返舞台,這個威尼斯無法戰勝、強大恢宏。
“傍晚,”普魯斯特寫道,“我獨自一人步出旅館,在這座迷人的城市裡徜徉,有時置身於一些我從未去過的街區,好像《一千零一夜》中的某個人物。在我信步漫遊的路上,常常會發現一個我不知其名的寬闊廣場,沒有一個遊客也沒有一本旅遊指南向我提起過。我進入縱橫交錯的小街織成的網絡……”普魯斯特見到了古老的大鐘樓和金色的天使:“在太陽照耀下,流光溢彩使人無法定睛注視,張開的雙臂彷彿在向我許諾,半小時後我在小廣場上將領略到無上快樂,這一許諾比它從前向虔誠的人們所做的許諾更為切實可靠……”
普魯斯特所說不錯:威尼斯宛若一位天使,這是他每一部作品帶來的福音,他的作品在威尼斯初露端倪,逐漸成形,最終結出果實;總的來說,威尼斯也是他的作品受洗的地方(聖馬可的聖洗堂是普魯斯特心中的聖殿)。“我乘坐的輕舟順著小運河行駛;彷彿有一隻神秘的精靈之手指引著我,在這座東方城市的曲曲彎彎的水道中前行。隨著小船向前行駛,水道好像為我在城區中心開出一條路,城區被這些水道分割成若干小塊,一座座帶著摩爾式窗戶的高大房屋之間,有一條任意開鑿出來的細小水路把它們隔開;船兒所經之處,前方水面上總閃耀著一線陽光,順著河道為它開的路向前移動,就好像是那位神奇的嚮導手執一支蠟燭為我照明。可以想象,那些被小水道隔開的貧寒房舍本來可能連成密集的一片,房屋之間沒有留下任何空余的地方。這樣,教堂的鐘樓或花園的葡萄架便垂直地突出在河上,宛如被水淹沒後的城市景象……”在威尼斯這座從《一千零一夜》中走出的天主教城市裡(但也正是威尼斯人達·彭特給唐璜找到了一千零三個女人的藥方),普魯斯特重溫了他童年痛心的回憶(貢布雷等等)和他面對愛情妒火折磨的超脫(阿爾貝蒂娜撒手人寰,他從中緩過神來),在某種程度上,他娶的妻子就像他母親一樣,雖然已經去世卻無法磨滅,他深深地扎根於救世主式的回憶與藝術觀中。剩下的都是些迷惘、混沌、預謀已久的毀滅、塵世間的幻想和像威尼斯一樣騙人耳目的地獄,也就是說,剩下的是有待完成的作品。威尼斯並不在“那兒”,而是來自“天上”,就像在某一個巴黎的夜晚,卡薩諾瓦在巴黎歌劇院對正在發呆的蓬巴度夫人說的那樣(“你從那兒來?”“夫人,威尼斯不在那兒,在天上。”)。時間和空間皆有“頂”——威尼斯。
確實,在威尼斯,空間自身無限循環,或許在飛機上才可以稍加質疑。不然無論是在陸上還是在水上,威尼斯都像是繞成8字的莫比烏斯環,內部與外部不停地相互轉化。迷失方向是常有的事,時不時就會來一次。空間經常被彎曲,但卻未導致任何混亂的情況。空間就像棋盤一樣,通過鏡面對照被放大了一倍。運河、木樁、小路、碼頭、船隻、廣場、橋梁、水井,甚至是石板地面,都給規則的幾何排布增色不少。而時間在每一個瞬間只能是垂直的,層層堆疊,迅速翻過,揚起塵埃,攤開著。威尼斯道路交織,沒有目的地自給自足;它似一座時鐘,每一個小時都一樣。來威尼斯,事先的計劃被拋到腦後,地平線也被推得很遠,想要理解他人的心態都是妄測,面具與人臉相重疊,根本不需要狂歡節。簡單說來,如果大家同意這麼說的話,人的身體在威尼斯再一次被激發,而那些有意不看或不聽的人與社會洪流中的不安分子都被排除在外,這群人不知道或不想去威尼斯,他們現在不想去,將來也不會去。存在於此就是一門藝術,威尼斯讓每個人都給自己下了賭注:如若不然,要麼被拋棄,要麼成為裝飾。
……
威尼斯,一個封閉的城市。她任由他人將自己定型,任由他人參觀和經過,但卻容不下自己。沒有什麼比這些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而本世紀的末尾,卻不了了之)的老照片里記錄的時刻更令人動容:突然間,外面聚集了黑壓壓的一群人,有老有少,情緒激動,他們是為了參加真正的集體活動(他們是少數人。在威尼斯,人是孤獨的,與任何地方都不一樣):行走著,列著隊,乘船,進行一年一度的哀悼死者的活動。死者長眠於聖米歇爾島,以前得通過浮橋才能抵達,這座島嶼是威尼斯的一張底片。死者們在遠處給予威尼斯力量,與生者一樣,他們也在輪回之中,也遊蕩在海面的某個小島上。躺倒的棺材,小船,站立的槳手……槳是威尼斯的另一個徽標,甚至比貢多拉更加合適,它能很快勾起人們對《奧德賽》日漸式微的模糊回憶。尤利西斯是威尼斯人,這毫無疑問。再也沒有比威尼斯更適合我閱讀荷馬和《聖經》的地方了。在這裡,詞語想要體驗,想要發出聲音,想要充實自己,想要談論自己,就像是空氣將它們說了出來,它們也彷彿直接從空氣中飄散而出:詞義、韻律連同樂曲。善用威尼斯吧:挑塊屬於你的地方,屬於你的橋、屬於你的小船、碼頭和花園,待在那裡看書或寫作。初到威尼斯,我們四處遊覽,跑遍全城,什麼都想看一看。然後,有什麼用呢?局部與整體一樣,有同樣的廣度和深度,整體體現在每個細節之處,就像在一本好書、一幅優秀的畫作、一支動聽的牧歌、一首美妙的協奏曲一樣。早晨,上午,中午,下午,黃昏,晚上,深夜,劇院裡上演著如此多的獨立戲劇。沒有任何進展,原地踏步,兜著圈子。海關樓的屋頂尖以及金燦燦的圓球,很好地詮釋了這種如指南針般的恆定。
……
最後的話獻給兩位威尼斯人,作為結語:
哥爾多尼(引自《回憶錄》):“人性到哪都一樣,嫉妒到哪都無二樣,但無論何處,平靜、淡定的人總會博得人們的青睞,並讓狡詐的敵人洩氣。”
卡薩諾瓦(引自《回憶錄》):"我曾決定懇求威尼斯的政府審訊官給予我寬恕。因為我去了的里雅斯特定居,兩年後我得到了寬恕。那是1774年9月14日。歷經十九年,我終於回到威尼斯,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美好的時刻。”
1995年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上一則: Excerpt:羅蘭.巴爾特(Roland Barthes)的《偶遇瑣記.作家索萊爾斯》下一則: Excerpt:菲利普·索萊爾斯(Philippe Sollers)的《無限頌:談文學》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