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的《路西法效應》
2025/03/08 05:24
瀏覽241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Excerpt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的《路西法效應》

……
因此,《路西法效應》將以頌揚存在於你我身邊的平凡英雄作為結尾。在「邪惡的平庸性」(banality of evil)的概念裡,平凡人要對其同類最殘酷與墮落的卑劣行為負責,而我主張 「英雄主義的平庸性」(banality of heroism),則對每位隨時願意盡人性本份的男男女女揮動英雄的旗幟。號角一旦響起,他們會明白這是朝著他們而來。當我們面對情境和系統的強大壓力時,都該堅持人類本性中最好的本質——以頌揚人性尊嚴來對抗邪惡。
——
菲利普.金巴多,〈前言〉

閱讀及分享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的《路西法效應》。

對於本書詳述的實驗過程感到不可思議,然而現實環境產出的惡魔果實(這可不是海賊王漫畫,吃了就可以獲得特殊能力),一旦不小心吃下去,好人將瞬間變成壞人。

以下摘要分享本書最後一個章節,如何抗拒有害社會中各種情境力量的影響?恐怕需要更多的自覺和智慧。


書名:路西法效應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作者:菲利普.金巴多
原文作者:Philip Zimbardo
譯者:孫佩妏、陳雅馨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8/03/24 初版、2022/03/10三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18230
內容簡介
1971
年實驗結果發表,引爆心理學界重新過往審視人性的天真看法。
我們總是被警告要小心路上的壞人,但這些壞人往往平庸一如鄰人。
為什麼好人會變成壞人呢?
明知虐囚是錯的,優秀的美國大兵還是做了;
明知醫生開錯劑量,護士還是照常給了;
為善作惡的界線在哪?哪些人容易超越這條界線?
其實人性的脆弱遠超過你我的想像!

1971
年實驗過後30年,金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應》一書,首度親自撰述、完整說明「史丹佛監獄實驗」過程,並呼應從「史丹佛監獄實驗」到「伊拉克監獄虐囚案」30多年來觀察到的社會現象,深度剖析複雜的人性,全盤且深入解釋「情境力量」影響個人行為的概念。
……
本書提供認識地位和權力角色差異的原因;了解在環境中影響個人思考、情感及行動的形成及改變原因;幫助讀者重新審視、了解自己,一旦面臨陌生情境,自己「會做什麼」及「不會做什麼」,以及面對情境的強大壓力,如何勇敢反抗「路西法效應」。

Excerpt
〈抗拒情境影響力,讚頌英雄人物〉

每個出口都是通往他方的入口。
——
湯姆.司脫帕,《羅森克蘭茲與吉爾登司騰已死》(Tom Stoppard, Rosencrantz and Guildenstern Are Dead

……
我們的旅程從模擬監獄出發,來到了伊拉克阿布葛拉伊布監獄夢魘般的現實中。令人驚訝的是,一個是模擬,一個是現實,然而這兩個監獄中竟然有相似的社會心理過程。在阿布葛拉伊布監獄裡,我們的分析焦點都放在伊凡·契普·費德里克中士這個年輕人身上,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雙重的轉變:從一個有為的軍人變成可惡的獄卒,然後讓囚犯們遭受莫大痛苦。我們的分析揭露一件事:費德里克和軍方、民間人士加諸於被拘留犯的大量虐待與酷刑,是由天性、情境及系統性因素所促進、培育,在這之中都扮演了關鍵角色,情形和史丹佛監獄實驗一樣。
我的立場接著從力求中立的社會科學研究者轉變成檢察官的角色同時向各位讀者裁判們揭發了軍方指揮高層和布希政府的罪行,他們共謀串創造了一些條件,讓大多數的美國軍事監獄充斥著毫無節制的虐刑。正如我一再提及的,提出這些觀點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要幫憲兵們推卸責任或脫罪,對這類惡行的說明與理解不能成為行為的藉口。藉著理解事件的發生經過以及體察在士兵身上發揮的情境力量,我的目的是要找出前瞻性的方法,讓我們能夠修正引誘出惡行的狀況。懲罰是不夠的。「惡劣系統」創造「惡劣情境」,「惡劣情境」造成「害群之馬」,「害群之馬」出現「惡劣行為」,就算是好人也無法免於受影響。
請容我最後一次定義個人、情境及系統。個人是生命舞台上的一名演員,其行為自由度是由架構他的基因、生物、肉體及心理特質所賦予。情境是行為的脈絡,透過它的酬賞及規範功能,情境有力量針對行動者的角色和地位給予意義與認同。系統由個人及機構施為者組成,施為者的意識形態、價值和力量創造出情境,也規定了行動者的角色以及行為期許,要求在其影響範圍內的人扮演它規定的角色,做出被允許的行為。
在這趟旅程的最後階段,我們將思考如何避免負面的情境力量或與之對抗,這是我們所有人都時常得面對的。我們將探討怎樣抵抗我們不願意、不需要卻每天不斷向我們施壓的影響力。我們不是情境力量的奴僕,但是得學會抵抗和對付的辦法才行。在一起探索過的所有情境中,始終都有極少數人能在情境力量底下仍能屹立不搖。現在是擴充這股力量的時候了,讓我想想他們是怎麼辦到的,好讓更多人可以追隨他們的腳步。
……

抗拒有害影響的十步驟

在這趟旅程中我們見到許多邪惡的果實,如果認真思考滋養、孕育它們的社會心理學原則,就能運用這些原則的不同版本強化人們生命中的光明面,排除其黑暗面。由於有各種不同類型的影響力存在,因此有必要針對每種類型發展出對應的抵抗方式。與錯誤的不協調承諾(dissonant commitment)戰鬥時,需要不同的手法才有辦法反抗用來對付我們的「順從酬賞」策略。在應付會將我們去人性化或去個人化的人時,往往會出現勸服性的言論以及有力的傳播者,強迫我們採取不同的原則,但這些原則卻不是我們需要的。切斷群體思維的做法,和減輕強力遊說我們加入者的影響方式也有所不同。
我已經為你們製作了一本詳盡的說明手冊,不過它的內容過於深入、專門,無法在這一章中交代清楚。於是我把它放在我為這本書架設的網站上,讓你們所有人都可以免費讀到,網址是:www.LuciferEffect.com。用網路發表的方式,好處是可以讓你在閒暇時閱讀、做筆記、查閱手冊內容根據的參考資料,並且好好思考在哪些情況下你會把這些抵抗策略實踐在生活中。同時當你遇到一些狀況,發現有某個特殊社會影響力策略被用在你或你認識的人身上時,也可以把這本方便使用的手冊拿出來,找出下次當你遇到同樣事情時可以有什麼樣的解決辦法,就可以站在比較有利的位置上來應付挑戰。
以下就是我用來抵抗有害社會影響力的十步驟方案,它們同時也可以促進個人的彈性以及公民的德行。它所採用的觀點穿透了各種影響力方案,並提供簡單、有效的模式來處理。抵抗力的關鍵在於以下三種能力的發展:自我覺察力、情境敏感度、街頭智慧,我簡稱為「三S力」。你將會看見,這三種能力對許多一般性的抵抗策略十分重要。

步驟一:「我犯錯了!」

讓我們從承認自己的錯誤開始,先跟自己認錯,然後跟其他人認錯,讓我們接受「人皆有過」這句名言。你曾經判斷失誤,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你做出決定時,你有十足的理由,但是現在你知道自己錯了,請你說出這三個神奇的句子:「對不起」、「我為我的過錯道歉」、「請原諒我」。請跟自己說你會記取教訓,從錯誤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不要再將你的時間、金錢和資源浪費在錯誤的投資上,向前走吧。當你公開這樣做時,就不再需要去正當或合理化你的錯誤,繼續支持惡劣或是不道德的行動。坦承錯誤,會讓降低認知失調的動機變小,當現實上的抑制物出現時,不協調就消失了。發現錯誤時請你「當機立斷」,別頑固地非要「堅持到底」不可,雖然有一時的損失,但往往能得到長遠的回報。

步驟二:「我會很警覺。」

在很多情況下,聰明人會做出蠢事,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察覺影響力的施為者在言語或行動上的關鍵特質,忽略了明顯的情境線索。就像是我們太常依賴自動飛行模式,依賴經常派上用場的老套台詞,卻從沒有停下來好好評估它們是否適用於這場合、這時間。
讓我們遵從哈佛大學研究者艾倫·南格(Allen Langer)的忠告,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平常漫不經心的態度,變得更有警覺,處在新情境中尤其如此。我們在熟悉的情境中時,即使舊習慣已經過時或變錯誤了,它們仍會繼續支配我們的行為,所以不要猶豫給自己的大腦一點警告。我們得時常提醒自己不要用自動飛行模式來生活,而是要始終活在當下,要對當前情境的意義有所反思。絕對不要用不在乎的心態涉足高尚、有道德敏感度人們畏懼的場合。如果能夠在警覺性之外再加入「批判性思考」到你的抵抗策略裡,結果會最好。要求任何主張都有證據支持,任何意識形態都必須被充分闡述,如此你才能區分什麼是實質,什麼是花言巧語。試著判斷別人建議的手段是不是能正當化具有潛在傷害性的目的。
在做任何事情的當下,試著想像未來的後果會是什麼樣的局面。拒絕用迅速簡單的辦法來解決複雜的個人或社會問題。從孩子們小時候起就鼓勵他們批判性思考,提醒他們注意欺騙人的電視廣告、帶有偏見的主張,以及接收到的扭曲觀念。幫助孩子們成為更聰明、更謹慎的知識消費者。

步驟三:「我會負責任。」

無論如何,為自己的決定和行動負責,可以讓行動者成為駕駛座上的行動者。當你允許其他人削弱、分散自己應負的責任時,就等同讓他們坐到後座去開車,不必負責任的駕駛自然會開著車子不顧一切往前衝。當我們擁有個人責任感,並且願意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時,就會比較有能力對抗有害的社會影響力。當我們越意識到責任分散只是種掩飾,使我們看不清自己在執行可疑行動的共謀角色,就會越不容易盲目服從權威。當你越不接受責任被轉嫁、被分散到黑幫、兄弟會、工廠、部隊或企業成員之中時,就越能抗拒順從反社會團體的規則。記得,當你今天在做一件不對的事情時,想像一下你未來站在法庭上受審的情景,想像一下當你說著「我只是聽命行事」、「每個人都這麼做」時,沒有人接受你辯解的景象。

步驟四:「我會堅持自己的獨特性。」

不要允許其他人將你去個人化,不要讓他們把你放入某個分類、某個盒子、某個自動販賣機裡,不要讓他們把你變成一個客體、一樣東西。請堅持你的個體性;禮貌地告訴他們你的名字和憑證,大聲清楚地讓他們知道你。請堅持讓別人也這麼做。在互動時與人做視線接觸(拿掉遮掩住視線的太陽眼鏡),釋放關於自己的訊息以強化你獨一無二的個性。當身處影響力作用的情境中,尋找你和占據支配地位之人的共通性,並藉由這共通點來強化你們之間的相似性。匿名性和秘密會掩蓋惡行,並且削弱人與人間的連結。匿名性和秘密會變成去人性化的溫床,正如我們所知,去人性化會為霸凌者、強暴犯、刑求者、恐怖分子以及暴君提供殺戮戰場。
試著做些事,改變讓人們感覺匿名的社會狀態。另一方面則是支持讓人們覺得自己特別的做法,因為人們可以從中得到個人價值感而提升自我價值。絕不要對人或讓人對你產生負面的刻板印象,嘲笑別人的字眼、標籤或玩笑都具有破壞力。

步驟五:「我會尊敬公正的權威人士,反抗不義者。」

在每一個情境中,試著分辨哪些人是真正擁有專業、智慧、資深資歷或特殊地位並值得尊重的權威者,哪些人則是只會要求別人服從卻說不出像樣道理的不公正權威。許多披上權威外衣的人其實只是擅於推銷自己的冒牌領袖、烏龍先知或是過分自信的人,這些人不該受到尊重,反而應該別聽他們的話,讓他們受到公開的批判性檢驗才對。
父母、老師和宗教領袖們應該更積極教育孩子們有足夠的能力做出批判性的區別。當一個人的權威立場具有充分理由時,孩子們應該要有禮聽話,但是當權威並不值得尊敬時,反抗他們才叫做聰明的好孩子。對付優先性立場不符合我們最佳利益卻自稱為權威的人,這樣做可以減少我們盲從的機會。

步驟六:「我希望被群體接受,但也珍視我的獨立性。」

比起《魔戒》(Lord of the Rings)中神秘的金色指環誘惑,渴望被社會群體接受的誘惑力量更為強大。這股渴望被接受的力量會讓一些人幾乎願意做任何事,只求被接納,而為了避免被群體拒絕,甚至會做出更極端的行為。人確實是社會性動物,通常我們的社會連結都對我們有好處,而且能幫助我們達成獨自一人辦不到的重要目標。然而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該服從群體的規則時,卻傷害了社會整體利益的情形。因此重要的是要能夠判斷什麼時候該服從,什麼時候該拒絕。我們每個人終究都只活在自己的心靈中,活在孤獨之中,所以必須樂意並且也隨時準備好主張自己的獨立性,而不應擔憂被社會拒絕。
這件事並不容易,尤其對於自我形象尚未穩固的年輕人以及自我形象建立在工作之上的成年人來說更是如此。成為「團隊一分子」的壓力壓迫他們為了團隊利益犧牲個人道德,而這樣的壓力幾乎難以抗拒。這時你需要的是退後一步尋求局外人的意見,尋找支持你的獨立性、增進你的價值的新群體。永遠都有其他不同的、更好的群體等待你加入。

步驟七:「我會對架構化資訊維持警覺心。」

創造架構化資訊的人不是藝術家,就是舌粲蓮花的騙子。架構化的議題往往比小心翼翼在界限內進行說服的言論更有影響力。而且有效的架構化資訊可以只是一些聲音、影片段落,或是標語、代表圖案,看起來一點也不像是在傳達特定意識型態。我們在完全沒有意識到它們的情況下受到影響,架構化資訊型塑我們對於它們推廣的觀念或議題的態度。我們渴望被架構為「稀有」的東西,即使那些東西實際上是滿坑滿谷。我們嫌惡被架構為具有潛在損失的東西,偏愛似乎能讓我們獲得好處的,甚至當正負結果預測為相同時也一樣。
我們全都不希望扮演輸家,希望自己永遠是贏家。語言學家喬治拉科福(George Lakoff)清楚指出,重要的是去意識到架構化資訊的力量並且維持警覺心,才能夠抵消它們在不知不覺中對於我們情緒、思想和投票行為的影響。

步驟八:「我會平衡我的時間觀。」

當我們讓自己受困於延伸的現在式時間中時,可能會被引導做出並不真正認同的行為。當我們不再感受到過去的承諾及對未來的責任時,就等同於對情境誘惑敞開自我,你將可能做出像小說《蒼蠅王》中一樣的暴行。如果身邊的人變得殘酷嗜虐或失去控制,請你不要「隨波逐」流」,你還可以仰賴一個超越現在取向的享樂主義或宿命論的時間觀。你可能會對你的行動的未來結果先做個損益分析。你或許充分意識到一個囊括你個人價值和行為標準的過去時間框架。藉著發展出平衡的時間觀,你可以根據情境和手邊的任務將過去、現在或未來用於行動評估上,相較於過分依賴單一或某兩個時間框架的時間觀,你將可以取得比較有利的位置,做出更負責任、更有智慧的回應。當過去與未來結合起來時,將能抑制現在的暴行,從而削弱情境的力量。
舉例而言,研究顯示,協助荷蘭猶太人逃避納粹追捕的正直非猶太人,他們並沒有跟他們的鄰居一樣找理由說服自己不要伸出援手。這些英雄們倚賴的是從過去生活中建立起來的道德結構,同時堅守住未來的時間觀,他知道自己將會從未來回顧這個可怕情境,而他們將被迫回答這樣的問題:當他們選擇是否臣服於恐懼和社會壓力時,是否做了正確的事。

步驟九:「我不會為了安全感的幻覺而犧牲個人或公民自由。」

對安全感的需求是人類行為有力的決定因素。當面對所謂安全威脅或是面對讓我們遠離危險的承諾時,我們可能會受到操弄而做出無法贊,同的事。那些兜售、傳播影響力的人藉著提出一份浮士德式的契約而取得支配我們的權力,契約內容是:只要你交出部分自由給當局,不管是個人還是公民自由,我們就會保證你毫髮無傷。扮演撒旦角色的誘惑者會跟你說,只有當所有人都犧牲一點小小的權利或自由時,他的力量才有辦法拯救你。請拒絕這樁交易。絕對不要為了安全的許諾犧牲基本的個人自由,因為你的犧牲是真實而且立即生效,但他的許諾卻是個遙遠的幻覺。
這原則不僅適用於傳統的婚姻安排,也同樣適用於一個好公民考慮是否對國家利益盡到責任;如果領導人承諾的個人和國家安全是以全民的集體犧牲為代價,要求擱置法律、犧牲隱私權和自由時,請拒絕這樁交易。弗洛姆的經典名著《逃避自由》提醒我們,這是法西斯領袖採取的第一步,即便是在名義上的民主社會也一樣。

步驟十:「我會反對不公正的系統。」

個人往往會在系統的強大力量面前退卻,這些系統包括我們曾形容過的軍隊和監獄系統,以及幫派、教派、兄弟會、企業,有時甚至是功能出問題的家庭。但如果與其他有相似想法和決心的人一起合作,將個人的抵抗能力結合起來,就有可能造成一些改變。

本章的下一節將要談到一些改變系統的個人的故事,他們有的人自願承擔風險,擔任吹哨者的角色,揭發他們之中成員的惡行,有的人則是積極做一些事來挑戰系統。
抵抗系統的作為可以是指身體的出走,離開一個所有資訊、賞罰都受到控制的總體情境;可以是指挑戰群體思維的心態,記錄下所有惡行的證據;也可以是指取得其他權威人士、諮詢者、調查記者或自願者的協助。系統擁有巨大的力量,它可以抗拒改變,甚至連正當的抨擊都無法搖撼。在系統中,要挑戰不公不義系統和大染缸的製造者,個人英雄精神的最佳做法就是號召其他人一起加入行動。系統會把個人的反對重新定義為妄想症發作,兩個人的反對當作一對瘋子在發聲,不過當有三個人站在你這邊時,你們的想法就會變成值得考慮的一股力量。
關於面對有害影響力以及不合法舉動的勸服言論時,如何建立個人及群體的抵抗力和彈性,以上這十個步驟其實只是初級工具。我們前面提到,完整的建議以及有研究基礎的相關資料可上「路西法效應」網站查詢,分類名稱為「抵抗影響力守則」。
在出發前往這趟旅程的最後一站之前,我想補充一個最後的建議:不要鼓勵小奸小惡,例如欺騙、說謊、八卦、散布流言、說有種族或性別歧視意味的笑話、捉弄別人或恃強凌弱。這些小惡可能會是犯下更嚴重惡行的踏腳石。極惡的罪行都是從看似不起眼的小惡開始。記住,通往邪惡之路是條溼滑的陡坡,一旦走上去,就很容易繼續往下滑。

有誰推薦more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隨堂筆記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