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傅佩榮的《人生雖然有點煩,就靠哲學扭轉它》
2025/11/02 06:12
瀏覽3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Excerpt:傅佩榮的《人生雖然有點煩,就靠哲學扭轉它》

書名:人生雖然有點煩,就靠哲學扭轉它:51位哲學家讓生命轉彎的思考練習(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二部】)
作者:傅佩榮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20/04

人生總有好煩好亂的時候,好想擺脫心煩氣躁?
就請51位哲學家帶你轉換情緒,讓生命轉彎!
世上只有想不通的人,沒有走不過的坎,在人生道路的轉彎處,可以選擇活得煩亂或是愉快自在。傅佩榮教授以輕鬆有趣的故事、犀利精闢的字句,引領現代人重新認識古代哲學家,用新穎另類的思考角度,來面對擺盪在痛苦與厭煩之間的生命。

Excerpt
〈蒙田〉

[
描繪死亡]

法國作家讓人印象深刻的首推蒙田。他不是學院派的哲學家,但是知識淵博、見解奇特,總能使人一新耳目。他的《隨筆》引述古人言論與事蹟,幾乎無頁無之。
如果依照古訓所謂的「探究哲理即是練習死亡」,那麼蒙田是不折不扣的哲學家。他說:「對死亡的熟思就是對自由的熟思。誰領悟了死亡,誰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靈,就能無視於一切束縛與強制。誰真正懂得失去生命不是件壞事,誰就能坦然面對生活中
的任何事。」
接著他引述羅馬詩人賀拉斯所云:「把照亮你的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讚美它賜給你意外的恩惠和時間。」
蒙田承認,他最愛讀的書是有關死的陳述。他如果是編書的,就要彙編一本死亡評論集。但是我們不可誤以為他因而忽略了生命的可貴。他說:「誰教導人死亡,就是教導人生活。」假如你沒有好好利用人生,讓生命白白溜走,那麼失去生命又有什麼要緊?
更積極的建議是:生命的用途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久,卻幾乎沒有活過。最後,他引述一位羅馬哲學家魯克雷休斯的話說:「為何不像酒足飯飽的賓客,開開心心地離去?」

[
教育孩子]

蒙田在《隨筆》中談到如何教育孩子。不論父母或老師,都應該告訴孩子:
「你可以渴望什麼,辛苦掙來的錢如何使用,國家與父母對你有什麼要求,上帝要你成為怎樣的人,祂為你設定了什麼角色,你為什麼存在,為什麼出生。」
真正知道的東西,就要會使用。「不必注意老師,不必看著書本;死背書本得來的才能,是令人遺憾的才能。」柏拉圖認為:堅定的意志、明確的信念與真誠的心態,才是真正的哲學。這種哲學不會脫離實際的人生。
賀拉斯說:「想成為智者,那就行動吧!遲遲不敢生活的人,就像等河水退光後才敢過河的鄉下人,但河水卻是永不乾涸的。」
在蒙田心中,哲學是什麼?他說:「沒有比哲學更輕鬆愉快的科目了,我差點要說她喜歡逗樂了。她只勸誠人們快快樂樂地生活。」心靈裝進了哲學,就會煥發健康的色彩。哲學能夠平息人們內心的風暴,教誨人們渴望歡笑。她熱愛生活,欣賞美麗、榮譽與健康。她助人適當地使用這些財富,也準備隨時失去這一切。教育孩子,怎能忽略哲學這個可愛的科目?

〈叔本華〉

[
最差的世界]

萊布尼茲認為: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的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叔本華對此大唱反調,宣稱這是個最差的世界。他為何這麼悲觀呢?
叔本華自稱「憤世嫉俗者」、「藐視人類者」;他在大學教書,但沒有人在乎他,能與他相處的只有一條忠實的捲毛狗。他的學說獨樹一幟。他對此充滿自信,他宣稱:「時候將會來到,有一天誰要是不知道我對某些事物的看法,就會顯得愚昧無知。」
他認為:「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又會感覺寒冷;人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
人生是很可憐的。「通常所見,快樂常不是我們所希望的快樂,而痛苦則遠遠超過我們所預計的痛苦。」就算一個人成功了,也別高興,因為「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名聲實際上也是如此」。簡單說出其中的道理,就是:「人生如鐘擺,來回擺盪於痛苦與無聊之間。」
欲望未能滿足,人覺得痛苦;欲望一旦滿足,人又覺得無聊。人的本質即是意志,永遠在發出「我要」的欲望。

[
自殺問題]

叔本華的外號是「悲觀哲學家」,如果從他的話來判斷,會覺得人生不但沒有希望,甚至充滿了痛苦與折磨。他為何會這麼想?
叔本華認為:人的本質不是理性,而是意志。整個世界也是一個大的意志。所謂意志,就是表現出「我要」的力量。人人如此,世間豈不是你爭我奪的戰場?他說過一句常受誤解的話:「道德是指我對別人的慈善,但我的本質即是意志,總是與別人爭鬥;因此最高的道德即是自殺,自殺使我不再與人衝突。」然而,說這句話的叔本華自己並沒有自殺。
他另外想出兩個解決辦法。一是美感默觀,就是對周遭事物採取「無關心(無私趣)閱的旁觀者」立場,由此暫時使自己擺脫受意志及欲望所奴役的狀態。二是禁欲苦修,因為人的心中有一頭野獸,「牠正等待機會狂暴咆哮來傷害別人;若是未受阻止,就會毀滅別人」。這頭野獸是人類求生意志的直接表現,因此要禁欲苦修以求自我否定。
「我們的世界以及一切恆星與銀河都是空虛無物。」人生唯有一條出路,就是在發現此一真理時,對別人表示同情,再推至「無關心的愛」。面對共同命運,人還能怎麼辦?

〈齊克果〉

[
突顯存在]

丹麥哲學家齊克果似乎生性憂鬱。他說:「從小我就是一個被憂鬱侵襲的人,所有的事物,從最小的蚊子到基督的降生,都讓我感到害怕。對我而言,一切都是無法解釋的,而最無法解釋的就是我自己。」
他的思慮十分深刻,常有個人的見解。他曾聽過謝林的課,也曾批評黑格爾對宇宙與歷史的觀點,認為其中忽略了人的存在,無法引發人性的熱情,他還大力抨擊丹麥的基督教,認為它已喪失了宗教精神,淪為一種文雅的人文主義。
他認真看待人的「存在」。他指出:「人最容易忘記的是自己。」他強調追求真理,「真理是一個人願意為它而活、為它而死的理念」。這種真理無異於信仰:「你怎樣信仰,你就怎樣生活。」個人的主體意識在此擺脫了群體的壓力。
齊克果也曾流連於社交場合,並且憑他的本事贏得眾人的歡迎。但是,他知道那是自我放逐,表面越成功,內心越空洞。他從個人體驗中覺悟了什麼是「存在」,他說:「存在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存在」從名詞一躍而成為動詞,並且引發了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學派:存在主義。

[
人生三階段]

齊克果說:「絕望是致死之疾。」他分析人生的三種絕望:不知有自我,不願有自我,不能有自我。依序仔細想想,還真有些道理。若是忽略自我,哪有什麼人生?
不過,他更廣為人知的是「人生三階段」之說。
一、感性階段:人受感覺、情緒、衝動所左右,「今朝有酒今朝醉」,只求當下滿足,不談道德要求與宗教信仰。這樣的人有如生活在地下室,不知上面還有精神層次的屋子。最後難免陷於重複而乏味的憂鬱心態中。
二、倫理階段:不再只看當下,而是聯繫過去與未來,進行人際活動,接受責任與義務。這樣的人相信自己是正義的,但忽視了人的根本軟弱。他不犯法,但又無法自覺無罪。
三、宗教階段:肯定自己與神的關係;也肯定自己是個精神體,是有限者與無限者的綜合。這時對神的信仰是一種冒險,齊克果說:「沒有冒險就沒有信仰,信仰就是:個人內心無限的激情與客觀上不確定的事物之間的矛盾。」
以上三階段之間的關係並非連續的,而是需要個人自行抉擇並勇敢「跳躍」。這種跳躍不是能量的問題,而是本質的問題。「非此即彼」,「非有即無」,誰不備感壓力?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