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Excerpt:傅佩榮的《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
2025/11/02 06:06
瀏覽34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Excerpt:傅佩榮的《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

書名:人生雖然有點廢,就靠哲學翻轉它【第一部】:跟著37位哲學家解開生命的大哉問
作者:傅佩榮
出版社:九歌
出版日期:2020/01

傅佩榮教授介紹日常就在思索人生課題的三十七位西方哲學家,從古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至中世紀的奧古斯丁、多瑪斯等人,透過同樣在愛恨情仇中努力活著的先哲的故事,以及一個精闢的觀念或一句犀利的名言,常常可以想通某種奧妙的道理。原來,柏拉圖的戀愛使人陷入神聖的瘋狂,開始活出真正的自己,而西塞羅指出決定未來的是自己的勇氣,有了面對命運的勇氣,將更有誠意珍惜現在。灰心喪志想尋求力量?厭世耍廢想找到良方?哲學是處理煩惱和焦慮的指南,傅教授從現代角度解讀哲學家的思考歷程,只要傾聽他們的忠告,就能翻轉腦袋,逆轉人生。

Excerpt
〈普羅塔哥拉〉

[
萬物的尺度]

「人是萬物的尺度。」這句話是普羅塔哥拉的名言。聽起來豪氣干雲,但是意思卻有些含混。
試問:這裡所謂的「人」,是指人類,還是指個人?若指人類,則意思是說:人類可以決定萬物的價值。譬如,黃金比石頭貴重,鑽石又勝過黃金。這是相當清楚的事情,所以說這句話等於沒有表達什麼特別的主張。
「人」若是指個人,則天下每個人都不同,海邊有逐臭之夫,又要如何衡量所謂的萬物呢?並且,個人在判斷時,所依據的是感覺還是理性?這也是大異其趣的。就感覺而言,個人確實有權作自己的評估,你認為冷,他認為熱,正如西方俗語所云:「口味全依個人所好,沒有優劣之分。」但是就理性而言,人與人之間要找到共識,恐怕不太可能。
普羅塔哥拉接著說:「他看起來存在的事物就是存在,他看起來不存在的事物就是不存在。」因此,普氏強調的顯然是感覺「看起來」如何了。既然如此,天下人都各有自己的一套真理標準,那麼又何必學習呢?
矛盾的是,普氏屬於辯士學派,而這個學派的人是專門以教育為職業的。如果真理是相對的,誰可以教別人呢?

[
相對的價值]

希臘城邦林立,各有自己的法律與風俗,辯士們到處旅行,見多識廣,很快就發現人間許多規範是相對的。在這裡認為是善的行為,換了一個城邦可能是無關善惡的,然後到下一個城邦也可能變成惡的行為。如此一來,我們為什麼「必須」遵守規範呢?
這種觀點促使人們深入思考,並且用言語進行討論與爭辯,最後可能動搖一般人生活中所依據的信念。不過,它也有一種好處,就是提醒人不要墨守成規或抱殘守缺。蘇格拉底批評辯士,認為他們混淆視聽,並且陷入懷疑主義的困境。
的確,普羅塔哥拉說:「一方面某些人比其他人聰明,但另一方面沒有人的想法是錯的。」他到底想表達什麼?他在判斷好壞或善惡時,所考慮的是行為的「效果」。效果有利則是善的行為,有害則是惡了。但是,效果有遠近之別及大小之分,又要如何判斷?
他倒是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關於神明,我們一無所知。既不知他們是否存在,也不知他們形象如何。阻礙我們獲得這類知識的因素很多,譬如對象太過模糊,與人生太過短促。一這種觀點削弱了人們對傳統宗教的信念,至少提醒人們不要太過迷信神話中的諸神。

〈艾克哈特〉

[
心的轉向]

哲學是愛好智慧,哲學家是擅長使用理性的人。理性的表現在於慎思明辨,能對宇宙與人生說出一番道理。不過,理性也有其根本的限制,就是無法說明人的意志與感情。譬如,理性認為不該做的事,意志可能非常嚮往,感情也陷於無法遏止的衝動中,這時何去何從?
不僅如此,從希臘時代以來,哲學界一直有一股「密契主義」的思潮。所謂「密契」,是指人在追求宇宙最高最深的奥秘時,發現理性使不上力,於是只能放下分析的念頭,去體驗合一的境界。理性使人獨立為萬物之靈,但也正因為理性,人與人、人與物產生各種疏離對立,造成人生無窮的困擾與煩惱。
艾克哈特是十三至十四世紀的密契主義大師。他說:「我要宣揚的就是孤獨。」人不應該照料太多的外在事物,也不必被這些外在事物所牽絆。理由很簡單:世事多變化,我們何必追逐影像?能夠從世俗活動中解脫出來,就能獲得內心的生活。孤獨是為了忘記變化紛擾的俗務,再由此轉向內心,找回真正的自己。艾克哈特尋求孤獨,但並未放棄他的工作。他是首先在修道院為修女講哲學的老師,藉此向西方世界證明了哲學思考並非男士的專利。

[
在神之內]

如果相信神的存在,那麼萬物與神的關係如何?先談比較簡單的問題,請問:萬物在神之外,還是在神之內?
如果萬物在神之外,則萬物與神形成對立,神於是被迫成為相對的神,而不再是無限而絕對的神,如此將有違基督徒的信仰。如果萬物在神之內,而神是純粹的精神體,那麼萬物的物質性又要如何解釋?有些人會因而肯定萬物「也」是神。如此一來,又違反了基督宗教的教義,因為把萬物當作神,是一種明顯的泛神論。凡是主張泛神論的人都會被視為異端邪說,在十四世紀會被判處火刑。
艾克哈特宣揚密契主義,推崇神人合一的體驗。體驗是個人獨有的,一旦形諸文字,在別人眼中就有誤解的可能了。果然,艾克哈特的某些說法受到嚴重的質疑,甚至被人檢舉有異端的傾向。怎麼辦呢?他使用正反論旨,就是同時說出兩句互相對立的話,試圖減少別人的誤解。
他說:「萬物在神之內,因為離開了神,萬物無法存在。」他又說:「萬物在神之外,因為單一的神與多樣的萬物在本質上完全相反。」說神在萬物之中,並不等同於說萬物即是神。只要清楚表示神與萬物之間仍有「差異」,就可以閃避泛神論的嫌疑。

[
自我修練]

密契主義所宣揚的神人合一體驗,不是光靠靜坐冥想就可以達成的。依艾克哈特所說,它需要嚴格的修行功夫,簡單說來,就是棄絕自我在身心方面的執著。
「我有什麼」與「我是什麼」不同。擁有的東西越多,人越可能因忙碌而沉迷,因沉迷而忽略了心靈,忘了自己是誰。當別人詢問「你是誰」時,你的回答往往是「我有什麼頭銜、身分、名聲、地位、財富、榮耀等」,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正好遮蔽了你的真正自我。
面對神時,這些外在的東西是相對的、流動的、變幻的、虛無的。因此,修行的目標是放下這一切。莊子在書中多次提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語,就是要人棄絕身心的執著,然後才可能由於悟道而展現出精神上的自我。真正讓人逍遙的不是身與心,而是精神。西方學者在閱讀《莊子》時,無不將他劃歸密契主義,其實是不難理解的。
棄絕身心的本能與欲望之後,人會陷入一種「空無」狀態。認真看待自己的生命,一百年之前沒有我,一百年之後也沒有我。那麼現在的我是怎麼回事?又應該何去何從?從這一類問題出發,就會覺察一個真理:神安排我的存在,我除了努力與神契合,還有什麼更值得去做的事?

[
心靈火花]

艾克哈特認為:人若修行到一定程度,就會發現身心方面的欲望與執著是空無的。這麼一來,人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事實並非如此,他在此肯定每一個人內心深處都有一種「心靈火花」。
以我們的方式來說,一個人不論如何渾渾噩噩,甚至醉生夢死,在他內心深處依然有「一點靈明」,他也因而還有覺悟及重新做人的機會。我們習慣以人為萬物之靈,其靈即在於此。
艾克哈特說得比較玄。他認為:心靈火花是人與神相通的管道。「想要抵達神的深處,就必須抵達自己的深處。」神不但與每個人相通,也與萬物相通。他說:「所有的受造物都是神的某種顯示,在其一切行動中都試圖重複神的作為。它們都聽到一種召喚,要回到它們所來自之處。」
這些觀念在道家看來,並不神祕。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又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萬物在道的安排下,都在回歸根源,亦即復返於道的本身。老子又說:「道常無名。」道是沒有名字的,艾克哈特也宣稱:神沒有名字,神不是「神」這個名稱。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