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錢永祥的《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
2024/03/14 05:17
瀏覽20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Excerpt:錢永祥的《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
儘管我不是素食主義者,但對於跟動物倫理有關的書還是頗有興趣。
先前讀過黃宗慧的《以動物為鏡》,以及她和黃宗潔合著的《就算牠沒有臉》,都是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這本《人性之鏡》,錢永祥教授從頭開始,把動物倫理的歷史及幾位重要學者的思想內容深入淺出進行論述。
以下摘要分享英國哲學家邊沁的「效益主義」,而相對重要的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將在之後寫出經典的《動物解放》。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6884
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
作者:錢永祥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3/05/18
《人性之鏡》從歷史背景敘述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與演變,說明為什麼傳統的道德觀不理會動物。接著回溯動物倫理興起的社會和思想背景,再進入哲學領域,逐一介紹效益主義、康德主義、亞里斯多德式的致善論、女性主義,以及德性倫理的動物倫理學,並比較各家的長短得失。錢永祥最後提出自己的問題:動物倫理能不能促進社會跟人性的進步?
本書以學理為基礎,以嚴密的論證和辯難為骨架,行文寫作力求明晰、曉暢,少用術語,不加引文跟註釋,可以幫助關心動物議題的讀者,思考動物牽涉到的道德議題。
作者簡介
錢永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並擔任《思想》總編輯。研讀政治哲學、近代思想史,以及道德哲學和動物倫理學。近年來關注情感在政治哲學裡應有的角色,另外也回溯中國革命裡的「同路人」,尋找一種獨立左翼的倫理氣質。著有《縱欲與虛無之上》、《動情的理性》,翻譯過韋伯的兩篇「志業」演講、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等書。
【Excerpt】
〈效益主義〉
從十八世紀到一九七〇年代
在上一講裡,我們談到十八世紀的人道主義革命,帶來了一種新的道德感性,在這種新感性的驅動之下,道德思考逐漸從一種高調的道德觀,轉向低調的道德觀,把人們的切身遭遇,當成道德的核心問題。所謂低調的道德觀,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身心感受——特別是痛苦跟愉快——看成道德必須關注的主題。如果說高調的道德觀追求一些高遠的道德理想,那麼低調的道德觀寧可回頭關心個體是不是能夠少受一些痛苦,多享受一點快樂。現在我們要談的效益主義,就是典型的低調的道德哲學。在這一講,我要簡單地介紹效益主義的「低調」主張,以及對動物問題的意義。
不過在這裡需要在名詞上稍做一點說明,我所說的「效益主義」,通行的名稱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這個中文翻譯的歷史悠久,約定俗成,大家已經很習慣了。但是中文的「功利」一詞容易引起負面的聯想,例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也提出義利之辨,強調仁義,「何必曰利」;即使在今天的白話文裡,「急功近利」通常也是一種批評。這當然是因為我們早已經被高調的道德觀所潛移默化,嚮往崇高的理想,對於「功利」多少有點不屑甚至於排斥。為了避免這類負面的聯想,學界正在用「效益主義」取代「功利主義」,這個譯法應該說是比較中性的,同時也更為準確。因此在這裡,我也會用「效益主義」一詞。
一、效益主義:一種「後果」導向的道德觀
效益主義對動物特別友善,為動物倫理提供了最早的理論支柱,不是沒有道理的。效益主義的道德觀有三個特色:第一是重視後果,第二是擴大了道德所關注的範圍,第三則是主張平等。無論是對西方道德觀的轉向,還是動物倫理學的出現,這三點都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分別說明如下。
先說「重視後果」這一點。大家知道,要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好壞,可以有不同的著眼點。有些道德觀關注的是,做這件事的人具備什麼樣的心地跟動機,只要是心地好的人出於善意做的事情,就符合了道德的要求,至於結果是好是壞,並不是道德所需要考慮的。另外有一些道德觀,則關注行為是不是遵循正確的道德規範,一個行為只要符合了相關的道德規則的要求,就算是對的行為,至於結果的利與害,同樣不是道德所需要過問的。效益主義捨棄了這兩種道德觀,調整方向,把道德的著眼點放到事情的後果上,也就是根據行為所帶來的利益跟害處,判斷它的是非對錯。
這個著眼點的轉移,確實很合理,也有重大的意義。道德當然希望人們有好的品格、良善的動機,但是道德不會只要求大家誠意正心做好人;畢竟,好人、好事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不是說「通往地獄的路是善意鋪成的」嗎?道德也希望人的行為能夠符合道德規則的要求,但是不能變成形式主義;畢竟,規則本身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能配合當下的實際情境,最重要的是這個規則是不是真的有實質的道德意義,本身也需要先檢討一下。說到最後,道德畢竟要回到現實世界,要對事情的實際狀況有點影響,因此就不能不追問一件行為如何影響到了人們的實際利益跟福祉。道德不可能只關心好人、好心、好事,只管道德誠命的規定是什麼,卻不理會這些行為、這些誠命,有沒有帶來某些更好的結果。
其次,要如何理解「效益主義擴大了道德關注的範圍」?上面我們說到,效益主義把道德的著眼點轉移到了後果,但是焦點轉移之後,道德的關注對象,也從居於主動地位的行為者,擴大到了被行為影響到的承受者。這一點很重要。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一般都可以分出「行為者」跟「承受者」;行為者是主體,也就是從事行為的人,承受者是客體,承受著行為者的行為的影響。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有承受者;即使是魯賓遜一個人漂流到荒島上生活,他還是可能污染海洋,影響到其他人、其他生物。
古典的道德觀一般並不特別強調行為者跟承受者之間的區分。它們通常只關注行為者跟行為本身,這是因為,如果道德的著眼處是行為者的品格如何,行為的動機是不是良善,或者行為是不是符合道德規則,那當然就會盯著行為者以及他的行為。但是如果你關注的是後果,你就不能不注意到這個後果是誰在承受。
效益主義關心承受者,這一點為動物打開了進入道德範圍的大門。確實,如果只談行為者,你當然會認為道德只關心具有道德能力,能夠思考與選擇的理性人類,對他們提出道德指引跟道德要求。至於那些沒有理性能力、沒有道德能力的生命,既然不可能了解道德指引跟道德的要求,你也就有理由不去理會他們。但是後果主義把焦點轉移到了行為的承受者,被行為影響到的人。既然這些人只是被動地承受著別人行為的衝擊,那麼他們有沒有理性,有沒有道德能力,就不是問題所在了。因此,你沒有理由再拿道德能力作為標準,把不具有足夠理性的對象排除到道德領域之外。但是這道閘門打開之後,動物就有機會進入道德考量的範圍。其實不只是動物,還有嬰兒、缺乏思考與認知能力的人、智力障礙的人、失智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遭受各種心理問題折磨的人。他們的能力、稟賦有所不足,道德修為跟理性能力有所欠缺,卻也都開始受到道德的保護,原因只是因為他們可能受到行為者所帶來的傷害。這意味著道德的關注範圍大為擴展。
現在來看效益主義的第三個特色,也就是道德上的平等。它是怎麼主張「道德的平等」呢?上面說過,效益主義看重的是行為所造成的具體影響,具體而言就是帶來的利益跟傷害,至於這些利益跟傷害屬於誰,這個受傷害者具有什麼身分、能力、成就,從道德的角度來說,當然都是屬於次要的。換言之,效益主義的平等,意思就是每個個體所承受的利益與傷害,所獲得的重視跟考量應該是平等的。這個想法,其實相當符合我們的道德直覺。我們認為,道德在本質上必須承認所有人的平等,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無私無我。但是要怎麼落實這種一視同仁的平等主義要求呢?效益主義認為,把著眼點放在個人的利益上,不去管這個個人身上的特色,似乎最能滿足「平等看待」的要求。無論是誰,不管他多麼尊貴或者卑賤,不論他屬於什麼族群,也不問他的品格、心地,不理會他的道德修為或者成就,只要具有類似的利益跟傷害,這些利益跟傷害,便應該獲得平等的考量。因此,效益主義比起其他道德理論,更能突破成見,把道德的關懷擴展到原先遭到忽視、歧視,或者排斥的群體。我們會看到,這一點,正是效益主義建立動物倫理學的關鍵。
二、效益主義與動物
效益主義的代表人物英國哲學家邊沁,在十八世紀末葉的一段話,指明了效益主義對動物的態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經常被人引用,我們在此也一定要再讀一次。這段話說:
或許有一天,動物可以取得原本屬於他們、但只因為人類的殘暴力量而遭到剝奪的權利。法國人已經發現,皮膚是黑色並不構成理由,聽任一個人陷身在施虐者的恣意之下而無救濟之途。有一天大家也許會明瞭,長了幾條腿、皮膚是否長毛,或者脊椎骨的尾端長成尾巴,也同樣是不充分的理由,聽任一個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陷身在同樣的命運之中。其他還有什麼原因可以劃下這條不容逾越的界線?是理性嗎?還是語言能力?可是跟一個剛生下一天、一週、一個月的嬰兒比起來,一隻成年的馬或者狗,都是遠遠更為理性、更可以溝通的動物。不過即使這一點不成立,又能證明什麼呢?問題不在於「他們能推理嗎?」,也不是「他們能說話嗎?」,而是「他們會感受到痛苦嗎?」(轉引自彼得.辛格所著《動物解放》。)
邊沁的這一段話鏗鏘有力,把效益主義的革命性訴求說得淋漓盡致。他的意思是說,人類用殘暴的力量奴役黑人,虐待動物。但是皮膚的顏色並不構成差別待遇的理由,人類跟動物的差異,也同樣並不具有道德意義;我們沒有理由因為皮膚的顏色而奴役黑人,也沒有理由因為一些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就對動物任意虐待。至於理性、語言能力等等,也不足以決定一個生命應該獲得什麼樣的待遇。唯一足以決定對待方式的因素,就是「他能感受到痛苦嗎?」。換言之,任何生命,只要能感知到痛苦,就應該獲得同樣的道德地位。至於他是黑人還是白人,屬於人類還是動物,都是次要的問題。
邊沁的這一段話,只是他在一本大書裡的一個腳註。但從他的傳記可以看到,他本人對動物相當有愛心,不僅容忍老鼠在書房裡出沒,甚至還把一隻豬當成寵物養在家裡。但是他並沒有發展出完整的動物倫理學;他也不認為吃肉、動物活體解剖等等,都是絕對的錯誤。這件工作要由二十世紀另一位效益主義者彼得.辛格來完成。彼得.辛格用「能不能感知痛苦」作為核心的問題,充分發揮上述效益主義的三點特性,開創了當代的動物倫理學。我們在下一講,會詳細解釋辛格的理論。現在我們先談一下動物倫理學在當代興起的背景。
儘管我不是素食主義者,但對於跟動物倫理有關的書還是頗有興趣。
先前讀過黃宗慧的《以動物為鏡》,以及她和黃宗潔合著的《就算牠沒有臉》,都是相當值得一讀的好書。
在這本《人性之鏡》,錢永祥教授從頭開始,把動物倫理的歷史及幾位重要學者的思想內容深入淺出進行論述。
以下摘要分享英國哲學家邊沁的「效益主義」,而相對重要的澳洲哲學家彼得.辛格,將在之後寫出經典的《動物解放》。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6884
人性之鏡:動物倫理的歷史與哲學
作者:錢永祥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23/05/18
《人性之鏡》從歷史背景敘述人類中心主義的起源與演變,說明為什麼傳統的道德觀不理會動物。接著回溯動物倫理興起的社會和思想背景,再進入哲學領域,逐一介紹效益主義、康德主義、亞里斯多德式的致善論、女性主義,以及德性倫理的動物倫理學,並比較各家的長短得失。錢永祥最後提出自己的問題:動物倫理能不能促進社會跟人性的進步?
本書以學理為基礎,以嚴密的論證和辯難為骨架,行文寫作力求明晰、曉暢,少用術語,不加引文跟註釋,可以幫助關心動物議題的讀者,思考動物牽涉到的道德議題。
作者簡介
錢永祥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兼任研究員,並擔任《思想》總編輯。研讀政治哲學、近代思想史,以及道德哲學和動物倫理學。近年來關注情感在政治哲學裡應有的角色,另外也回溯中國革命裡的「同路人」,尋找一種獨立左翼的倫理氣質。著有《縱欲與虛無之上》、《動情的理性》,翻譯過韋伯的兩篇「志業」演講、彼得辛格的《動物解放》等書。
【Excerpt】
〈效益主義〉
從十八世紀到一九七〇年代
在上一講裡,我們談到十八世紀的人道主義革命,帶來了一種新的道德感性,在這種新感性的驅動之下,道德思考逐漸從一種高調的道德觀,轉向低調的道德觀,把人們的切身遭遇,當成道德的核心問題。所謂低調的道德觀,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的身心感受——特別是痛苦跟愉快——看成道德必須關注的主題。如果說高調的道德觀追求一些高遠的道德理想,那麼低調的道德觀寧可回頭關心個體是不是能夠少受一些痛苦,多享受一點快樂。現在我們要談的效益主義,就是典型的低調的道德哲學。在這一講,我要簡單地介紹效益主義的「低調」主張,以及對動物問題的意義。
不過在這裡需要在名詞上稍做一點說明,我所說的「效益主義」,通行的名稱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這個中文翻譯的歷史悠久,約定俗成,大家已經很習慣了。但是中文的「功利」一詞容易引起負面的聯想,例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也提出義利之辨,強調仁義,「何必曰利」;即使在今天的白話文裡,「急功近利」通常也是一種批評。這當然是因為我們早已經被高調的道德觀所潛移默化,嚮往崇高的理想,對於「功利」多少有點不屑甚至於排斥。為了避免這類負面的聯想,學界正在用「效益主義」取代「功利主義」,這個譯法應該說是比較中性的,同時也更為準確。因此在這裡,我也會用「效益主義」一詞。
一、效益主義:一種「後果」導向的道德觀
效益主義對動物特別友善,為動物倫理提供了最早的理論支柱,不是沒有道理的。效益主義的道德觀有三個特色:第一是重視後果,第二是擴大了道德所關注的範圍,第三則是主張平等。無論是對西方道德觀的轉向,還是動物倫理學的出現,這三點都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分別說明如下。
先說「重視後果」這一點。大家知道,要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好壞,可以有不同的著眼點。有些道德觀關注的是,做這件事的人具備什麼樣的心地跟動機,只要是心地好的人出於善意做的事情,就符合了道德的要求,至於結果是好是壞,並不是道德所需要考慮的。另外有一些道德觀,則關注行為是不是遵循正確的道德規範,一個行為只要符合了相關的道德規則的要求,就算是對的行為,至於結果的利與害,同樣不是道德所需要過問的。效益主義捨棄了這兩種道德觀,調整方向,把道德的著眼點放到事情的後果上,也就是根據行為所帶來的利益跟害處,判斷它的是非對錯。
這個著眼點的轉移,確實很合理,也有重大的意義。道德當然希望人們有好的品格、良善的動機,但是道德不會只要求大家誠意正心做好人;畢竟,好人、好事都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災難:不是說「通往地獄的路是善意鋪成的」嗎?道德也希望人的行為能夠符合道德規則的要求,但是不能變成形式主義;畢竟,規則本身是不是合理,是不是能配合當下的實際情境,最重要的是這個規則是不是真的有實質的道德意義,本身也需要先檢討一下。說到最後,道德畢竟要回到現實世界,要對事情的實際狀況有點影響,因此就不能不追問一件行為如何影響到了人們的實際利益跟福祉。道德不可能只關心好人、好心、好事,只管道德誠命的規定是什麼,卻不理會這些行為、這些誠命,有沒有帶來某些更好的結果。
其次,要如何理解「效益主義擴大了道德關注的範圍」?上面我們說到,效益主義把道德的著眼點轉移到了後果,但是焦點轉移之後,道德的關注對象,也從居於主動地位的行為者,擴大到了被行為影響到的承受者。這一點很重要。有道德意義的行為,一般都可以分出「行為者」跟「承受者」;行為者是主體,也就是從事行為的人,承受者是客體,承受著行為者的行為的影響。絕大多數的行為都有承受者;即使是魯賓遜一個人漂流到荒島上生活,他還是可能污染海洋,影響到其他人、其他生物。
古典的道德觀一般並不特別強調行為者跟承受者之間的區分。它們通常只關注行為者跟行為本身,這是因為,如果道德的著眼處是行為者的品格如何,行為的動機是不是良善,或者行為是不是符合道德規則,那當然就會盯著行為者以及他的行為。但是如果你關注的是後果,你就不能不注意到這個後果是誰在承受。
效益主義關心承受者,這一點為動物打開了進入道德範圍的大門。確實,如果只談行為者,你當然會認為道德只關心具有道德能力,能夠思考與選擇的理性人類,對他們提出道德指引跟道德要求。至於那些沒有理性能力、沒有道德能力的生命,既然不可能了解道德指引跟道德的要求,你也就有理由不去理會他們。但是後果主義把焦點轉移到了行為的承受者,被行為影響到的人。既然這些人只是被動地承受著別人行為的衝擊,那麼他們有沒有理性,有沒有道德能力,就不是問題所在了。因此,你沒有理由再拿道德能力作為標準,把不具有足夠理性的對象排除到道德領域之外。但是這道閘門打開之後,動物就有機會進入道德考量的範圍。其實不只是動物,還有嬰兒、缺乏思考與認知能力的人、智力障礙的人、失智症患者、精神疾病患者,以及遭受各種心理問題折磨的人。他們的能力、稟賦有所不足,道德修為跟理性能力有所欠缺,卻也都開始受到道德的保護,原因只是因為他們可能受到行為者所帶來的傷害。這意味著道德的關注範圍大為擴展。
現在來看效益主義的第三個特色,也就是道德上的平等。它是怎麼主張「道德的平等」呢?上面說過,效益主義看重的是行為所造成的具體影響,具體而言就是帶來的利益跟傷害,至於這些利益跟傷害屬於誰,這個受傷害者具有什麼身分、能力、成就,從道德的角度來說,當然都是屬於次要的。換言之,效益主義的平等,意思就是每個個體所承受的利益與傷害,所獲得的重視跟考量應該是平等的。這個想法,其實相當符合我們的道德直覺。我們認為,道德在本質上必須承認所有人的平等,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無私無我。但是要怎麼落實這種一視同仁的平等主義要求呢?效益主義認為,把著眼點放在個人的利益上,不去管這個個人身上的特色,似乎最能滿足「平等看待」的要求。無論是誰,不管他多麼尊貴或者卑賤,不論他屬於什麼族群,也不問他的品格、心地,不理會他的道德修為或者成就,只要具有類似的利益跟傷害,這些利益跟傷害,便應該獲得平等的考量。因此,效益主義比起其他道德理論,更能突破成見,把道德的關懷擴展到原先遭到忽視、歧視,或者排斥的群體。我們會看到,這一點,正是效益主義建立動物倫理學的關鍵。
二、效益主義與動物
效益主義的代表人物英國哲學家邊沁,在十八世紀末葉的一段話,指明了效益主義對動物的態度,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經常被人引用,我們在此也一定要再讀一次。這段話說:
或許有一天,動物可以取得原本屬於他們、但只因為人類的殘暴力量而遭到剝奪的權利。法國人已經發現,皮膚是黑色並不構成理由,聽任一個人陷身在施虐者的恣意之下而無救濟之途。有一天大家也許會明瞭,長了幾條腿、皮膚是否長毛,或者脊椎骨的尾端長成尾巴,也同樣是不充分的理由,聽任一個有感知能力的生命,陷身在同樣的命運之中。其他還有什麼原因可以劃下這條不容逾越的界線?是理性嗎?還是語言能力?可是跟一個剛生下一天、一週、一個月的嬰兒比起來,一隻成年的馬或者狗,都是遠遠更為理性、更可以溝通的動物。不過即使這一點不成立,又能證明什麼呢?問題不在於「他們能推理嗎?」,也不是「他們能說話嗎?」,而是「他們會感受到痛苦嗎?」(轉引自彼得.辛格所著《動物解放》。)
邊沁的這一段話鏗鏘有力,把效益主義的革命性訴求說得淋漓盡致。他的意思是說,人類用殘暴的力量奴役黑人,虐待動物。但是皮膚的顏色並不構成差別待遇的理由,人類跟動物的差異,也同樣並不具有道德意義;我們沒有理由因為皮膚的顏色而奴役黑人,也沒有理由因為一些生理結構上的差異,就對動物任意虐待。至於理性、語言能力等等,也不足以決定一個生命應該獲得什麼樣的待遇。唯一足以決定對待方式的因素,就是「他能感受到痛苦嗎?」。換言之,任何生命,只要能感知到痛苦,就應該獲得同樣的道德地位。至於他是黑人還是白人,屬於人類還是動物,都是次要的問題。
邊沁的這一段話,只是他在一本大書裡的一個腳註。但從他的傳記可以看到,他本人對動物相當有愛心,不僅容忍老鼠在書房裡出沒,甚至還把一隻豬當成寵物養在家裡。但是他並沒有發展出完整的動物倫理學;他也不認為吃肉、動物活體解剖等等,都是絕對的錯誤。這件工作要由二十世紀另一位效益主義者彼得.辛格來完成。彼得.辛格用「能不能感知痛苦」作為核心的問題,充分發揮上述效益主義的三點特性,開創了當代的動物倫理學。我們在下一講,會詳細解釋辛格的理論。現在我們先談一下動物倫理學在當代興起的背景。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