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Excerpt:《就算牠沒有臉》
2023/07/26 05:36
瀏覽182
迴響1
推薦7
引用0
Excerpt:《就算牠沒有臉》
接續之前讀過黃宗慧的《以動物為鏡》,繼續閱讀這一本《就算牠沒有臉》。
幾個主題都充滿著非常艱難的思辨,包含是否不吃曾經對視、「打過照面」的動物?可愛動物是否比起醜陋動物得到更多的保護?外來種生物是一種入侵,還是適應新環境,是否該消滅?……
其中,我想最艱難的課題應該是「同伴動物的安樂死」,如何決定?能否決定?
以下摘要分享〈同伴動物〉這篇好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431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作者:黃宗慧(Iris Huang), 黃宗潔(Cathy Huang)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1/09/30
本書由兩位在動保領域深耕多年,長年開設動保相關課程、做動物延伸研究的作者,以當代台灣動物議題為題幹,對各式動保困境,爭論不休沒有答案的難題展開深度對話。
作者簡介
黃宗慧(Iris Huang)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常自嘲以動保為主業,教書為副業。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編。著有《以動物為鏡:十二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編有《台灣動物小說選》,合編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合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彙》。
2018年獲台大106學年度教學傑出獎;研究計畫〈從精神分析之鏡/外看動物他者〉曾獲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學術研究專長為精神分析與動物研究,個人研究興趣為家中貓與龜的日常生活點滴。
黃宗潔(Cathy Huang)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及香港當代文學、自然書寫、動物書寫、家族書寫。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書評媒體Openbook2017美好生活書獎)、《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生命倫理的建構──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例》,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Excerpt】
〈同伴動物〉
放手的艱難:同伴動物的安樂死課題
[最寂寞的哀悼]
「寵物的作用有時似乎是將死亡帶進家裡。」美國文學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曾經在悼念愛犬的輓詩中寫下這句註腳,點出了生命週期與人不同、通常比主人「先下車」的同伴動物,如何讓主人感受到如影隨形的死亡陰影。就像厄普代克在〈另一隻狗的死亡〉中所描述的一般,即使在看似歡樂的畫面背後,也可能暗藏著主人的心事——要為永遠難以準備好的,同伴動物的死亡,預做準備:
我拿著一把鐵鍬走進樹林,挖掘她的墓,
為必然到來的事做準備。我沒預料到,
她跟隨我過來。也並不意外,孩子們已離家,
這種探險機會罕有,而這隻狗,
早已絕育,沒經驗過任何人類以外的愛。
她邁開僵硬的腿奔跑,彎曲的尾巴跟著搖擺。
我們發現一處都喜歡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和田野接軌的地方。
她打起盹,任太陽曬暖皮毛,而我開始挖土;
她在身邊保護我,而我為她鑿出一個安全的窩。
我用鐵鍬長柄测量她的身長;
她開心地一躍而起,嗅了嗅鏟出的土堆……
Another Dog’s Death
by John Updike
For days the good old bitch had been dying, her back
pinched down to the spine and arched to ease the pain,
her kidneys dry, her muzzle white. At last
I took a shovel into the woods and dug her grave
in preparation for the certain. She came along,
which I had not expected. Still, the children gone,
such expeditions were rare, and the dog,
spayed early, knew no nonhuman word for love.
She made her stiff legs trot and let her bent tail wag.
We found a spot we liked, where the pines met the field.
The sun warmed her fur as she dozed and I dug;
I carved her a safe place while she protected me.
I measured her length with the shovel’s long handle;
she perked in amusement, and sniffed the heaped-up earth.
…
這首詩直到快結束時,才瞬間切換為安樂死的場景:和老狗已成為老朋友的獸醫師,前來為她注射安樂死的針劑、和主人一起看著她停止呼吸。而最後的最後,厄普代克不寫自己多麼傷心,只寫他用手推車推著愛犬,前往之前為她挖掘的墓穴,一路上,「她溫暖的毛閃耀著」。
詩中描繪的情境,應該能引起不少飼主的共鳴?也就是在心愛的動物真正離世之前,可能早已默默經歷了無數次的傷心,因為必須為「放手」這件事做準備——在陪伴動物走過最後最艱辛的病痛過程中,主人可能百轉千迴於該不該讓動物「解脫」,而即使沒有真的「執行」,每一次動念,恐怕都會經歷一次「即將失去」的恐懼。在動物離開之後,更有著艱難的哀悼過程等在前面一明明她溫暖的毛還閃耀一如生前,明明她離世的那天就像其他日子一樣平常,但「開關突然間被關上」。如何面對同伴動物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比想像困難許多的課題。
根據荷曼斯的觀察,「哀悼一隻狗,在某種程度上比哀悼一個人更為複雜,因為狗對人而言是什麼仍舊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乍看之下這個說法有點難以理解,不論是狗還是其他同伴動物,既然稱之為「同伴」,在同伴離去的時候感到哀傷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複雜之處何在?更何況,對有些人來說,貓狗給予的情感回饋可能還大過於人。《瑪雅的第一朵玫瑰》的作者馬堤·史卡·柯辛思(Martin Scot Kosins)在這本悼念愛犬的書裡,就曾直接了當地說,「你對所養的動物的愛,可能遠超過你對你生活中最親近的人的愛」;而美國動物醫院協會(American Animal Hospital Association)所做的一項調查,則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飼主認為他們的動物是近似孩子般的存在,其中更有過半的女性表示,她們對貓狗的情感依賴超過對先生或孩子的依賴。晚近的另一項研究亦指出,當受試者被要求評估比較他們從人類及同伴動物身上所得到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時,雖然結果顯示,主要的社會支持仍來自人際交流,但某些特定的項目,諸如「是可靠的盟友」、能提供「溫暖深情的情感支持」、「同伴的情誼」等,狗的得分都比人來得高,甚至連被認為我行我素的貓,在這些項目上的表現也都足以與人類匹敵。如果按照這些研究結果來推斷,同伴動物,特別是狗,對人的意義應該不可能「懸而未決」,而哀悼同伴動物的逝去,也應該是一件很容易被同理的事情才對。
那麼為什麼仍有那麼多失去心愛動物的人,認為「凡俗對失去一隻動物的痛楚,了解有限」,因此失去寵物的悲傷「多半被藏在內心裡」?問題就在於,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最好將真正的哀悼保留給人」,在這樣的認定下,許多失去同伴動物的飼主確實很難紓解、安頓悲傷的情緒,更不用說真正失去動物之前所經歷的焦慮與憂心。柯辛思就以自身的經歷為例,點出自己全心照顧老病動物、為牠擔憂的時刻,如何也是備感寂寞的時刻,因為連家人都未必能理解他的心情:「我的家人因為我「對任何事都再也不感興趣,除了那隻狗』,而變得焦急不安。但是對我,除了「那隻狗」,其他都微不足道。」家人朋友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那些「認為人的生命就是比動物的生命尊貴」的人,也因此,柯辛思說,他不再向任何人解釋他對愛犬的情感。從陪伴臨終同伴動物到哀悼牠離世,過程中的心情多半既壓抑、又寂寞。
而如果像厄普代克的例子一般,是主人選擇讓動物生命的開關被關上,哀悼的過程所牽涉的各種情緒就更難以處理,因為除了傷痛之外,還可能有更多的自責與不確定,不論是在下決定之前,還是在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後,「這樣的介入是正確的嗎?怎麼確定牠想不想這樣活下去?自己的選擇是動物想要的嗎?」這類自我質疑恐怕始終揮之不去。事實上,自從我開設動物研究相關的課程以來,最常被學生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面對同伴動物的死亡,而其中,又以「該不該替動物選擇安樂死」這題更為艱難,因為不管怎麼決定,是放手還是等待動物自然離去,事後都可能同樣懊惱哀傷。這些心情一旦無法被安頓,常見的狀況就是因為懷疑自己做錯決定而陷入沮喪,或是再也不敢鼓起勇氣養動物。也因此,儘管該為病痛中的動物做什麼選擇,始終是難以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還是想試著回答:「可以放手嗎?」——可不可以,不單指「當下是正確的時間點嗎?」更是指,「飼主有資格/能力代替無法言語的動物,做出「解脫」的決定嗎?」
[動物是自身痛苦的主人]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間,我邀請錢永祥老師以動物倫理為主題到我班上演講。演講中錢老師提到,《動物解放》作者彼得,辛格的效益主義論(utilitarianism)是在推動動保運動實踐時一套有力的論述。效益主義所謂「盡可能減輕不必要的痛苦」,會讓比較多人感覺自己能透過諸如「量化的素食主義」(少肉),為動物做點什麼,因為能減輕一隻動物的痛苦算一隻、減輕一些算一些,都是有意義的。但近年有些學者開始檢討辛格的觀點,認為動物倫理的考量不應該只以痛苦與否做為準則:「辛格的理論邏輯不啻是說,一個世界裡如果全然沒有動物,那麼,由於這個世界裡也不會有動物的痛苦,反而是一個比較好的世界。可是關心動物的人卻會堅持,世界的精彩與豐富之所在,一部分正是來自其中的動物們的存在與活動,即使這些動物正承受著亟待降低的痛苦。這個直覺,效益主義的倫理學無法掌握。」錢老師更進一步說,效益主義太在意痛苦的問題,忽略了痛苦有時並不完全是壞事,也往往忘記了,「痛苦是有「主人」的」:「動物也是自身經驗的主人,是一場生命的主體」,所以如果當人一心想著像删除某個內容般,消除動物的痛苦,其以實很弔詭地反而是把承載痛苦的「主人」,看得沒有「痛苦」本身來得重要。這也是他為何認為,「即使這些動物正承受著亟待降低的痛苦」,也不要據以推論,為了要讓痛苦消失,所以痛苦中的動物也隨之消失必然是個好選擇。
聽演講的時候,我正因為無法決定是否該放手讓家中久病的腎衰老貓豆豆離開而備感煎熬。好幾度我幾乎以為要失去牠了,但牠總是又奇蹟般地好轉;然而病情的反覆,也讓全家人的心情跟著起伏。豆豆的腳已癱、牙已崩,不能自由走跳,也不能大口進食,如果以追求「減輕痛苦」為目標,或許更早就該放手了。但是一直以來,再怎麼辛苦,豆豆都還是很努力地適應病程發展中每一階段新的不適,然後撐過一個個難關。行動不便的牠總是用眼神追隨著家人的動向,並且仍不時大聲討吃與呼嚕。「牠是牠痛苦的主人」,聽演講時,我因此得到了一些寬慰,慶幸自己沒有犯下「把痛苦看得比痛苦的主人更重要」的失誤。當然,誠實地說,我依然是有惑的,我可以相信人的痛苦不是全然的壞事,我們可以將之詮解為各種昇華、鍛鍊甚或「痛中有快」,但動物做為牠們自身痛苦的主人,會希望拿這痛苦怎麼辦呢?我還是不免擔心自己的轉譯並不正確。聽完演講之後,為了整理我混亂的思緒,我寫了一篇臉書文:
[……〕我總是對學生說,倫理的決定總是依當下情境而定的(contingent),沒有一體適用的原則,是「回應的倫理」(responsive ethics)。也正因為根據當下情境對生命做出回應總是艱難的,所以才算得上是倫理的選擇。如今我選擇的是,面對我和豆豆的痛苦。我想相信,同為「一場生命的主體」,我們的痛苦是因為還想擁有更多的愛。每當我看到母親對著其實在他人眼中憔悴不堪的豆豆說,「你好帥,豆豆是我們的帥王子」,然後為牠擦去鼻子上嘴角邊沾黏到的嬰兒食品,我就會想,人世間的情感,色衰而愛弛者所在多有,但豆豆做為我們的寶貝,永遠不用擔心這件事;牠一定能感受到這種被愛的幸福吧。也許就是這些付出,讓牠也這麼努力。
那天演講錢老師還舉了另一種倫理觀點,就是認為在人和動物的關係中,我們會知道該怎麼做是對的,因為當我們面對錯的情境卻不出手介入時,會自認在道德上是失敗的,這種失敗感透露了,我們其實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希望真是如此。明天依然要帶著豆豆去看診打點滴,繼續祈禱,或許也繼續迷惘。
豆豆在二〇一五年一月間還是離開了我們,經過醫師的評估與全家的審慎考慮,我們決定放手。那種心痛的感覺到現在還是會讓我淚流不止,但我沒有太多遺憾與追悔。我也想這樣告訴曾經費盡心思代動物做出決定、並且可能依然承擔著某種罪惡感的每一個人,不需要再回頭自責,因為最愛牠的你經過充分的考量之後,為牠做出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
(Iris)
接續之前讀過黃宗慧的《以動物為鏡》,繼續閱讀這一本《就算牠沒有臉》。
幾個主題都充滿著非常艱難的思辨,包含是否不吃曾經對視、「打過照面」的動物?可愛動物是否比起醜陋動物得到更多的保護?外來種生物是一種入侵,還是適應新環境,是否該消滅?……
其中,我想最艱難的課題應該是「同伴動物的安樂死」,如何決定?能否決定?
以下摘要分享〈同伴動物〉這篇好文。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03431
就算牠沒有臉:在人類世思考動物倫理與生命教育的十二道難題
作者:黃宗慧(Iris Huang), 黃宗潔(Cathy Huang)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21/09/30
本書由兩位在動保領域深耕多年,長年開設動保相關課程、做動物延伸研究的作者,以當代台灣動物議題為題幹,對各式動保困境,爭論不休沒有答案的難題展開深度對話。
作者簡介
黃宗慧(Iris Huang)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常自嘲以動保為主業,教書為副業。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主編。著有《以動物為鏡:十二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編有《台灣動物小說選》,合編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合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彙》。
2018年獲台大106學年度教學傑出獎;研究計畫〈從精神分析之鏡/外看動物他者〉曾獲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計畫。學術研究專長為精神分析與動物研究,個人研究興趣為家中貓與龜的日常生活點滴。
黃宗潔(Cathy Huang)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台灣及香港當代文學、自然書寫、動物書寫、家族書寫。著有《倫理的臉:當代藝術與華文小說中的動物符號》、《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本書獲書評媒體Openbook2017美好生活書獎)、《當代台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生命倫理的建構──以台灣當代文學為例》,其他書評與動物相關論述文字散見《鏡文化》、《鏡好聽》、《新活水》等專欄。
【Excerpt】
〈同伴動物〉
放手的艱難:同伴動物的安樂死課題
[最寂寞的哀悼]
「寵物的作用有時似乎是將死亡帶進家裡。」美國文學家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曾經在悼念愛犬的輓詩中寫下這句註腳,點出了生命週期與人不同、通常比主人「先下車」的同伴動物,如何讓主人感受到如影隨形的死亡陰影。就像厄普代克在〈另一隻狗的死亡〉中所描述的一般,即使在看似歡樂的畫面背後,也可能暗藏著主人的心事——要為永遠難以準備好的,同伴動物的死亡,預做準備:
我拿著一把鐵鍬走進樹林,挖掘她的墓,
為必然到來的事做準備。我沒預料到,
她跟隨我過來。也並不意外,孩子們已離家,
這種探險機會罕有,而這隻狗,
早已絕育,沒經驗過任何人類以外的愛。
她邁開僵硬的腿奔跑,彎曲的尾巴跟著搖擺。
我們發現一處都喜歡的地點,就在松樹林和田野接軌的地方。
她打起盹,任太陽曬暖皮毛,而我開始挖土;
她在身邊保護我,而我為她鑿出一個安全的窩。
我用鐵鍬長柄测量她的身長;
她開心地一躍而起,嗅了嗅鏟出的土堆……
Another Dog’s Death
by John Updike
For days the good old bitch had been dying, her back
pinched down to the spine and arched to ease the pain,
her kidneys dry, her muzzle white. At last
I took a shovel into the woods and dug her grave
in preparation for the certain. She came along,
which I had not expected. Still, the children gone,
such expeditions were rare, and the dog,
spayed early, knew no nonhuman word for love.
She made her stiff legs trot and let her bent tail wag.
We found a spot we liked, where the pines met the field.
The sun warmed her fur as she dozed and I dug;
I carved her a safe place while she protected me.
I measured her length with the shovel’s long handle;
she perked in amusement, and sniffed the heaped-up earth.
…
這首詩直到快結束時,才瞬間切換為安樂死的場景:和老狗已成為老朋友的獸醫師,前來為她注射安樂死的針劑、和主人一起看著她停止呼吸。而最後的最後,厄普代克不寫自己多麼傷心,只寫他用手推車推著愛犬,前往之前為她挖掘的墓穴,一路上,「她溫暖的毛閃耀著」。
詩中描繪的情境,應該能引起不少飼主的共鳴?也就是在心愛的動物真正離世之前,可能早已默默經歷了無數次的傷心,因為必須為「放手」這件事做準備——在陪伴動物走過最後最艱辛的病痛過程中,主人可能百轉千迴於該不該讓動物「解脫」,而即使沒有真的「執行」,每一次動念,恐怕都會經歷一次「即將失去」的恐懼。在動物離開之後,更有著艱難的哀悼過程等在前面一明明她溫暖的毛還閃耀一如生前,明明她離世的那天就像其他日子一樣平常,但「開關突然間被關上」。如何面對同伴動物的死亡,始終是一個比想像困難許多的課題。
根據荷曼斯的觀察,「哀悼一隻狗,在某種程度上比哀悼一個人更為複雜,因為狗對人而言是什麼仍舊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乍看之下這個說法有點難以理解,不論是狗還是其他同伴動物,既然稱之為「同伴」,在同伴離去的時候感到哀傷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複雜之處何在?更何況,對有些人來說,貓狗給予的情感回饋可能還大過於人。《瑪雅的第一朵玫瑰》的作者馬堤·史卡·柯辛思(Martin Scot Kosins)在這本悼念愛犬的書裡,就曾直接了當地說,「你對所養的動物的愛,可能遠超過你對你生活中最親近的人的愛」;而美國動物醫院協會(American Animal Hospital Association)所做的一項調查,則顯示有百分之七十五的飼主認為他們的動物是近似孩子般的存在,其中更有過半的女性表示,她們對貓狗的情感依賴超過對先生或孩子的依賴。晚近的另一項研究亦指出,當受試者被要求評估比較他們從人類及同伴動物身上所得到的「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時,雖然結果顯示,主要的社會支持仍來自人際交流,但某些特定的項目,諸如「是可靠的盟友」、能提供「溫暖深情的情感支持」、「同伴的情誼」等,狗的得分都比人來得高,甚至連被認為我行我素的貓,在這些項目上的表現也都足以與人類匹敵。如果按照這些研究結果來推斷,同伴動物,特別是狗,對人的意義應該不可能「懸而未決」,而哀悼同伴動物的逝去,也應該是一件很容易被同理的事情才對。
那麼為什麼仍有那麼多失去心愛動物的人,認為「凡俗對失去一隻動物的痛楚,了解有限」,因此失去寵物的悲傷「多半被藏在內心裡」?問題就在於,我們的社會普遍認為,「最好將真正的哀悼保留給人」,在這樣的認定下,許多失去同伴動物的飼主確實很難紓解、安頓悲傷的情緒,更不用說真正失去動物之前所經歷的焦慮與憂心。柯辛思就以自身的經歷為例,點出自己全心照顧老病動物、為牠擔憂的時刻,如何也是備感寂寞的時刻,因為連家人都未必能理解他的心情:「我的家人因為我「對任何事都再也不感興趣,除了那隻狗』,而變得焦急不安。但是對我,除了「那隻狗」,其他都微不足道。」家人朋友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他那些「認為人的生命就是比動物的生命尊貴」的人,也因此,柯辛思說,他不再向任何人解釋他對愛犬的情感。從陪伴臨終同伴動物到哀悼牠離世,過程中的心情多半既壓抑、又寂寞。
而如果像厄普代克的例子一般,是主人選擇讓動物生命的開關被關上,哀悼的過程所牽涉的各種情緒就更難以處理,因為除了傷痛之外,還可能有更多的自責與不確定,不論是在下決定之前,還是在已經無法改變的事後,「這樣的介入是正確的嗎?怎麼確定牠想不想這樣活下去?自己的選擇是動物想要的嗎?」這類自我質疑恐怕始終揮之不去。事實上,自從我開設動物研究相關的課程以來,最常被學生問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面對同伴動物的死亡,而其中,又以「該不該替動物選擇安樂死」這題更為艱難,因為不管怎麼決定,是放手還是等待動物自然離去,事後都可能同樣懊惱哀傷。這些心情一旦無法被安頓,常見的狀況就是因為懷疑自己做錯決定而陷入沮喪,或是再也不敢鼓起勇氣養動物。也因此,儘管該為病痛中的動物做什麼選擇,始終是難以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我還是想試著回答:「可以放手嗎?」——可不可以,不單指「當下是正確的時間點嗎?」更是指,「飼主有資格/能力代替無法言語的動物,做出「解脫」的決定嗎?」
[動物是自身痛苦的主人]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間,我邀請錢永祥老師以動物倫理為主題到我班上演講。演講中錢老師提到,《動物解放》作者彼得,辛格的效益主義論(utilitarianism)是在推動動保運動實踐時一套有力的論述。效益主義所謂「盡可能減輕不必要的痛苦」,會讓比較多人感覺自己能透過諸如「量化的素食主義」(少肉),為動物做點什麼,因為能減輕一隻動物的痛苦算一隻、減輕一些算一些,都是有意義的。但近年有些學者開始檢討辛格的觀點,認為動物倫理的考量不應該只以痛苦與否做為準則:「辛格的理論邏輯不啻是說,一個世界裡如果全然沒有動物,那麼,由於這個世界裡也不會有動物的痛苦,反而是一個比較好的世界。可是關心動物的人卻會堅持,世界的精彩與豐富之所在,一部分正是來自其中的動物們的存在與活動,即使這些動物正承受著亟待降低的痛苦。這個直覺,效益主義的倫理學無法掌握。」錢老師更進一步說,效益主義太在意痛苦的問題,忽略了痛苦有時並不完全是壞事,也往往忘記了,「痛苦是有「主人」的」:「動物也是自身經驗的主人,是一場生命的主體」,所以如果當人一心想著像删除某個內容般,消除動物的痛苦,其以實很弔詭地反而是把承載痛苦的「主人」,看得沒有「痛苦」本身來得重要。這也是他為何認為,「即使這些動物正承受著亟待降低的痛苦」,也不要據以推論,為了要讓痛苦消失,所以痛苦中的動物也隨之消失必然是個好選擇。
聽演講的時候,我正因為無法決定是否該放手讓家中久病的腎衰老貓豆豆離開而備感煎熬。好幾度我幾乎以為要失去牠了,但牠總是又奇蹟般地好轉;然而病情的反覆,也讓全家人的心情跟著起伏。豆豆的腳已癱、牙已崩,不能自由走跳,也不能大口進食,如果以追求「減輕痛苦」為目標,或許更早就該放手了。但是一直以來,再怎麼辛苦,豆豆都還是很努力地適應病程發展中每一階段新的不適,然後撐過一個個難關。行動不便的牠總是用眼神追隨著家人的動向,並且仍不時大聲討吃與呼嚕。「牠是牠痛苦的主人」,聽演講時,我因此得到了一些寬慰,慶幸自己沒有犯下「把痛苦看得比痛苦的主人更重要」的失誤。當然,誠實地說,我依然是有惑的,我可以相信人的痛苦不是全然的壞事,我們可以將之詮解為各種昇華、鍛鍊甚或「痛中有快」,但動物做為牠們自身痛苦的主人,會希望拿這痛苦怎麼辦呢?我還是不免擔心自己的轉譯並不正確。聽完演講之後,為了整理我混亂的思緒,我寫了一篇臉書文:
[……〕我總是對學生說,倫理的決定總是依當下情境而定的(contingent),沒有一體適用的原則,是「回應的倫理」(responsive ethics)。也正因為根據當下情境對生命做出回應總是艱難的,所以才算得上是倫理的選擇。如今我選擇的是,面對我和豆豆的痛苦。我想相信,同為「一場生命的主體」,我們的痛苦是因為還想擁有更多的愛。每當我看到母親對著其實在他人眼中憔悴不堪的豆豆說,「你好帥,豆豆是我們的帥王子」,然後為牠擦去鼻子上嘴角邊沾黏到的嬰兒食品,我就會想,人世間的情感,色衰而愛弛者所在多有,但豆豆做為我們的寶貝,永遠不用擔心這件事;牠一定能感受到這種被愛的幸福吧。也許就是這些付出,讓牠也這麼努力。
那天演講錢老師還舉了另一種倫理觀點,就是認為在人和動物的關係中,我們會知道該怎麼做是對的,因為當我們面對錯的情境卻不出手介入時,會自認在道德上是失敗的,這種失敗感透露了,我們其實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希望真是如此。明天依然要帶著豆豆去看診打點滴,繼續祈禱,或許也繼續迷惘。
豆豆在二〇一五年一月間還是離開了我們,經過醫師的評估與全家的審慎考慮,我們決定放手。那種心痛的感覺到現在還是會讓我淚流不止,但我沒有太多遺憾與追悔。我也想這樣告訴曾經費盡心思代動物做出決定、並且可能依然承擔著某種罪惡感的每一個人,不需要再回頭自責,因為最愛牠的你經過充分的考量之後,為牠做出的決定,就是最好的決定。
(Iris)
自訂分類:Selected & Extracts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