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rpt:《張愛玲私語錄》
儘管我不是張迷,卻也讀過不少張愛玲的小說、散文、翻譯、傳記,以及一些相關評論。
事實上,這本《張愛玲私語錄》曾在幾年前看過而未留任何書摘,現在回想起來,肯定是當時不夠用心閱讀啊!
以下摘要分享編者宋以朗 (宋淇之子) 的〈前言〉及幾則張愛玲的〈語錄〉。
最終,宋淇夫妻與張愛玲之間的情誼,加上後人宋以朗整理書信的用心,我相信都是值得流傳的佳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75380
張愛玲私語錄
作者:張愛玲 , 宋淇 , 宋鄺文美
出版社:皇冠
出版日期:2010/07/19
內容簡介
一般讀者只知道張愛玲和姑姑、炎櫻關係親密,卻多半忽略了她下半生最信任的好友宋淇和鄺文美夫婦。他們三人交往數十年,宋淇夫婦也記錄下張愛玲聊天時所講的「名言」,讓我們得以一窺這位傳奇才女不為人知的一面。譬如說她家徒四壁,最妙的是連作家必備的書桌也沒有!還有,她不喜歡買書、覺得美人不需要學問、最羨慕佈置櫥窗這項職業、只要喜歡一個人就永遠覺得他是好的……
而翻開三人往返的信件,更驚訝地發現冷眼看世情的張愛玲原來內心火熱澎湃,只是目送宋淇夫婦上船,一回身眼淚就流個不停!事實上,她以友情為生活的核心,不只文學創作上的切磋、作品版權的處理會和宋淇夫婦討論;還畫出旗袍草圖,請宋淇夫婦幫她做新衣;甚至連看到選新教宗放黑煙白煙,都會想到宋淇夫婦相處的傳統美德。到暮年時,三人更是在不斷的大小「病史」中互相慰問,諸般體貼、扶持對方的心意讓人讀來深受感動!
張愛玲曾說:真正互相瞭解的朋友,就好像一面鏡子,把對方天性中最優美的部份反映出來!而無疑地,宋淇夫婦正是張愛玲的明鏡。因此,想要了解張愛玲最真實的個性以及心靈深處的點點滴滴,這本「私語錄」絕對是最珍貴的起點。
【Excerpt】
〈前言〉/ 宋以朗
宋淇以「林以亮」作筆名發表的〈張愛玲語錄〉,初載《明報月刊》一九七六年十二月號,後刊於《聯合文學》一九八七年三月號。五十年代,張愛玲暫居香港,常與我母親鄺文美聊天。聞文美往往在事後把她的話摘錄在紙條上,這樣便成了後來〈語錄〉的參考材料。據紙上偶然出現的日期推斷,那時大概是一九五四、五五年。內容主要涉及文學、友誼、處世、人物月旦等,但亦有部份不像談話內容(例如一些夾雜幾個漢字的英文段落或景物描寫),可能是母親從張的筆記本抄來,隨便混在語錄中。
……
現在事過境遷,被罵的、被讚的大都去世,〈語錄〉也不過是一疊文學史料而已,相信也沒什麼值得避嫌。所以我決定把鄭文美親筆謄抄的語錄,不加潤飾地公開,故每多中英夾雜的地方。由於我不是當事人,無權改動什麼,也只好隨它去了。連宋淇已發表的語錄在內,共得三百零一則。
為方便讀者檢索,我把〈語錄〉分成六部份,分別題為1「寫作」,關於張愛玲的創作生涯;2「談藝」,包括她對文學或電影等的評論;3「友誼」,主題環繞她與我家(特別是母親鄺文美)的情誼;4「女人」,顧名思義是涉及女人感興趣的話題,如時裝、美容、婦女價值觀等;5「人生」,指張的人生觀、宗教觀;6「雜錄」,難以分類的都歸此。由於張愛玲的談話對象是我母親,故〈語錄〉中所有「你」字都指鄺文美。她們說話中英夾雜,為方便讀者,我盡量添上中譯,附於原文旁邊,標以〔〕。至於註釋方面,宋淇在舊版〈張愛玲語錄〉的按語,現在一律置於註腳,並加「宋淇按」於句首;由於語錄內容非常精簡,亦時時穿插著很多不為人知的典故,我只好酌量添一些註解,方便一般讀者也能欣賞張愛玲的說話。
「寫作」
〈金鎖記〉與五四時代的事,已經成為歷史性材料,倒是十年前敵偽時期容易過時。〈金鎖記〉——halfway between《紅樓夢》與現代〔介乎《紅樓夢》與現代之間〕。
不在乎literary gathering or editor〔文人聚會或編輯〕,不管別人說得多好,我已聽見過更好的,而且我自己想得還要好。
「談藝」
有些人從來不使我妒忌,如蘇青、徐訏的書比我的書銷路都好,我不把他們看做對手。還有韓素英。聽見凌叔華用英文寫書,也不覺得是威脅。看過她寫的中文,知道同我完全兩路。
喜歡看張恨水的書,因為不高不低。高如《紅樓夢》、《海上花》,看了我不敢寫。低如傑克、徐訏,看了起反感。也喜歡看《歇浦潮》這種小說。不過社會小說之間分別很大。
除了必用的參考書之外,我一生只甘心情願地買過一部書——《醒世姻緣》。
「友誼」
讓你看了我的筆記,我心裏輕鬆了一點,因為有人分擔我過去的情感。嘴裏描述怎麼也不會這樣明白。我自己也情願清清楚楚看一個片段,不願糢糢糊糊的知道一個大概。你說看了覺得心疼,我很高興——寫悲哀的事,總希望人家看了流淚。
我想你以前一定喜歡看曼斯菲爾德的小說,因為你和她都是閨閣氣相當重的人,她很「清麗」——清得簡直像水,你也是——至少我的印象是如此。
像你這樣的朋友,不要說像自己人,簡直就是我自己的一部份。自己的手腳也會失去。人生有許多東西是暫時的,但是有一部份卻永遠存在。
「人生」
我的人生——如看完了早場電影出來,有靜蕩蕩的一天在面前。
人生恨事:
(一)海棠無香。
(二)鰣魚多骨。
(三)曹雪芹《紅樓夢》殘缺不全。
(四)高鶚妄改——死有餘辜。
現在我心裏開心,更怕有變動——會失去這一切,一個人越快樂越滿足,越要擔心,nothing to lose〔沒什麼可失去〕時倒不覺得什麼。
「雜錄」
Holding his face in my hands,如水中月,有流動飄忽之預感有此願望:Let age and death take this face away from me, but let nothing else.〔我雙手捧著他的臉,如水中月,有流動飄忽之預感——有此願望:除非是衰老與死亡,其他什麼都不能把這張臉奪去。〕
When faced with a man who has fallen out of love-nothing you do is right. Welldressed seems extravagant, badly dressed is ugly. Silence is depressing, talk is boring. Was going to ask if its still raining outside, then stopped, wondering if I have already asked him that.〔面對一個不再愛你的男人——做什麼都不妥當。衣著講究就顯得浮誇,衣衫檻樓就是醜陋。沉默使人鬱悶,說話令人厭倦。要問外面是否還下著雨,又忍住不說,疑心已問過他了。〕
Have it out by writing about it-so that others will share the burden of my memory that they will remember, that I might forget. 戀愛上的never 與forever同樣的短促嗎?但我的never是never,我的forever是forever, my love died a natural death, but natural death can be agonizing and long drawn.〔藉寫作來宣洩——於是其他人就會分擔我的記憶,讓他們記住,我就可以忘卻。戀愛上的永不與永遠同樣的短促嗎?但我的永不是永不,我的永遠是永遠,我的愛是自然死亡,但自然死亡也可以很磨人和漫長。〕
從不向人呼彼名,即使聽別人提及亦覺刺耳,as if its used only in love and passion and died with it 〔彷彿它只在熱戀時管用,卻沒有愛就不復存在〕……孤獨時試呼其名,答覆只有「空虛」,知道人已不在。
That smile-enraged and cynical and disillusioned but looks angelic and sweet-I was very angry as I still love that smile.〔那微笑——雖帶著憤怒、嫉俗和幻滅,卻像天使般甜蜜——我惱自己依然愛那微笑。〕
秋夜,生辰,睡前掀簾一瞥下半夜的月色。青霜似的月色,半躺在寒冷的水門汀洋台欄杆上。只一瞥,但在床上時時察覺到重簾外的月光,冰冷沉重如青白色的墓石一樣地壓在人心胸上。亙古的月色,閱盡歷代興亡的千百年來始終這樣冷冷地照著,然而對我,三十年已經太多了,已經像墓碑似的壓在心胸上。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
- 1樓. 皓呆土豆2023/05/07 18:39讀過張愛玲的小說 ,但為其人際關係和情感的表現過於複雜 ,總沒好好讀完 ,經你如此分析 ,似乎明白了些 ~
le14nov 於 2023/05/08 05:13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