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藝治療誌文章別:栽培花飾妝〉
【花語.球根.香藥草】
秋天烹調留下的鱗莖,很寶貝的貯存冷藏著,讓它們休眠越冬,
也依栽培守則操作低溫刺激,促進抽莖及花芽的分化與形成,
其實這樣的藏存是個賭注,是會乾癟?會腐爛?還是再現生機?
它們的生長點是否會因品種保護而遭破壞?都是未知,只能靜待。
春天起出時,有的發了根,有的長了珠芽,有的冒出了莖幹,
這顯示它們已經渡過了休眠期,開始要下一輪迴的生命活躍了。
大家都興奮極了,又哼又叫又跳,百合的春天來囉!
於是開始埋球栽培,努力找資料,展開百合的生命探索。
一.百合的繁殖
〈一〉有性生殖-可減除病毒傳染,較易生成健康幼苗。
1.發芽適溫-依不同海拔族群採得,而有所差異。
〈1〉高海拔2000m -生長適溫4~25℃,9~20℃恆溫箱2~4週,發芽率95%↑。
〈2〉低海拔200m-生長適溫15~25℃。
暖溫型(台灣百合)-14~22℃配合光照促發芽,3~4週發芽實生苗具早熟性。
冷溫型(鐵砲百合)-4~18℃。
2.發育期可分為三階段(鄭和許,1984):
〈1〉簇生期(rosette phase) 種子發芽後,逐漸形成大量簇生葉,
著生於地下短縮莖盤上,簇生葉之葉鞘部位肥大成鱗片,
〈2〉抽莖期(shoot emergence phase) 簇生苗縮莖之莖頂伸長成為地上莖,
低溫刺激-5℃,3~4週,促進抽莖及花芽的分化與形成。
〈3〉生殖生長期(reproductive phase) 行生長促成栽培,
溫度調控-日25/夜20℃,抽莖→露蕾→約l2週開花,花期4~5週。
長日處理-促莖上葉展開速率.節間伸長,提早露蕾及開花。
〈二〉無性生殖-
1.組織培養或小珠芽分生。
2.鱗片扦插-秋季剝取鱗片斜插砂質土中,約經2年開花。
植株之生長習性,Matsuo(1982)之分類法:
〈1〉ETP (Epigeous type plant):由鱗莖直接抽莖並長出葉片,不先形成鱗片葉。
〈2〉HETP (Hypoepigeous type plant):先形成簇生的鱗片葉後,再抽莖長出葉片。
〈3〉HTP (Hypogeous type plant):只形成簇生的鱗生葉。
〈4〉NLB (No-green leaf bulblet ):仍呈休眠態,不形成任何葉片。
3.子球小鱗莖分生-只1年即能開花。
4.大球栽植-則在成長後即可開花。
二.生態循環:依休眠期特性分冬休與夏眠2種。
三.繁殖栽培(以日本食用百合為例)
01.低温刺激
12/22年末時將外圍成熟瓣與中心部,藏回木屑粉保濕儲存,並存冰箱低温刺激。
經一個冬季的結果,有的發了根,有的長了珠芽,
連未吃特留的完整球根,竟然也冒出了白色嫩芽。
02.埋土栽培
為了避免土壤性病蟲害,使用無土栽培,
02/16帶著孩子們調配介質,練習大肌肉的抓握與水平面手肘畫圓動作,
(3/5根基旺+2/5泥炭土=疏鬆良.通氣佳.排水好)→
03/01盆底鋪蓋碎瓦片→填介質1/3→球根擺位做小肌肉的手眼協調訓練,
→覆蓋鱗莖2~3倍高的介質→充分給水→蓋黑盤遮光及防鼠貓侵擾排便。
03.冒芽生長
這一階段好期待,趁著給水時天天翻蓋檢查,
03/29竄出小莖芽時好興奮,一直自中心冒出細柔嫩綠的狹長葉,
像一團團拉拉隊彩球,漸長高時又活像一把毛刷,
打破了原先百合濃綠兩指寬厚片的印象,是驚覺也是震喜!難道是「細葉卷丹」?
04.結網支持
04/11長到夠高時,我們用回收塑膠繩,結了一張好醜的栽培網繩,
架設在盆器上,讓莖枝從洞口穿出,
隨著生長一點一點拉高支撐保護,讓百合保持自然挺直不歪斜倒伏。
05.著花苞
05/02每一莖枝上著生8~10個飽滿花蕾
06.開花近照與盛開盛況
05/17花陸續開了!就是「細葉卷丹」的花姿!(品名需再細究確認)
約11週就欣賞到盛開豔橘斑點反捲花,難得!雀躍萬分!
07.花謝後掘起的球根
06/01花謝後剪除地上部掘起球根,可以清楚觀察到,
極其特殊的鱗莖上下皆有根群的兩段式根系發展狀態,
這是莖枝在破土時,長出輔助基部根群的「偶生根」所致,
也就是百合鱗莖栽培時大多需深埋的道理(但有些物種則需淺埋)。
而原本肥胖飽滿的鱗莖,已經消瘦不少萎縮零落,生命不變的法則,
就是耗盡寶貴的體能精華,來成就花開的丰采與傳宗的任務。
感謝所有來訪.閱讀.推薦.留言格友,
因教學繁忙無法一一回覆,在此感恩致謝!祝福您!
本文於jennyowl貓頭鷹各地好宅同步po文
(^3^)請連結(^_^)
〈Udn網路城邦〉框邊多圖組http://blog.udn.com/jennyowl/72418225
〈Yahoo Blog〉2008/04/05~2013/12/26停格搬遷至
〈Xuite隨意窩〉多圖組http://blog.xuite.net/jennyowl/twblog/445793075
《2000啟智職業核心課程〜專精農業作物栽培》
《2012新課綱〜特殊需求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