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字的音義
「分」是排序第78的常用字,雖然有平聲、去聲不同的聲調,但是「以刀分別物」讀陰平調(第一聲)「ㄈㄣfēn」、「已分別之物」讀去聲調(第四聲)「ㄈㄣˋfèn」,可以很明確的分辨。賈昌朝(998-1065A.D.)在《群經音辨·辨字音清濁》說:「分:別也,方云切(今讀ㄈㄣfēn);既別曰分,扶問切(今讀ㄈㄣˋfèn)。」與我們現在的分辨法完全一致,可見一千多年來「分」之平、去的分辨原則始終沒有改變。但是由「分」字組成的複音節詞卻偶爾有人讀錯了,我們簡單的說明一下。
一、「分」字的本義與平聲、去聲的分辨
《說文解字》:「分:別也。从八,从刀。刀以分別物也。」
《廣韻.平聲.二十文》「分:賦也施也與也說文別也;府文切(今讀ㄈㄣfēn)」。
《廣韻.去聲.二十三問》「分:分劑;扶問切(今讀ㄈㄣˋfèn)」。
《說文解字》「分:別也」就是說「分」字的本義是「以刀分別物」;而《廣韻.平聲》注「說文別也」音「府文切(今讀ㄈㄣfēn)」就是說「分」以「ㄈㄣfēn」為本音;「賦也、施也、與也」則是「分」的引申義,這三個引申義也讀本音「ㄈㄣfēn」。《廣韻.去聲》注「分劑(ㄈㄣˋㄐ〡ˋfènjì)」即「調節得合適或不合適的分量」,就如同我們所說的「已分別之物」,「扶問切(今讀ㄈㄣˋfèn)」是引申作「已分別之物」的「變音」。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分」字也只有平聲、去聲兩音。
㊀第一音「ㄈㄣfēn」共有十一種釋義,分為「動詞、形容詞、名詞」三種詞性:
⒈動詞有四義;
➊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
➋配與、給與。
➌分擔。
➍辨別。
⒉形容詞有二義;
➊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
➋清楚的、明白的。
⒊名詞有五義;
➊區別、不一樣之處。
➋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
➌時間的名稱。
➍量詞:計算重量、地積、貨幣、時間、角度、程度深淺的單位。
➎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
㊁第二音「ㄈㄣˋfèn」的釋義只有四義,都是名詞;
➊個人在社會中所擁有的名位、職責與權利的範圍。
➋情誼、關係。
➌成分。
➍整體中一個單位。同『份』。
這十五種字義裡,只有「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與『合』相對。」比較接近「以刀分別物」的「本義」;其他都是「引申義」;引申義裡面「分配、分擔、分別、分支、分明、區分、60分、時分秒、公分、分數」十種詞義仍讀「本音ㄈㄣfēn」;只有在「身分、情分、成分、股分」四類的詞義讀「引申變音ㄈㄣˋfèn」;而「股分」之義就可以寫作「股份」。
「身分、情分、成分、股分」這四類的詞義中,只有「股份」是直接從「以刀分別物--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的本義引申出來的「整體中一個單位」;其它「身分、情分、成分」都是從「股份」再引申出來的。「成分」是「整體中一個單位的內涵」,有「整體中一個單位」才引申出「那個單位的成分」;所有的「情誼、關係」都必須有「本是同根生」的基礎,有了「整體中每個單位的關係」才會有「情誼」、有「關係」;至於「個人在社會中」就是把論述對象專門轉到「人類的社會」,如果沒有「人類的社會」的「組織、機構」,一個人也就不會有「職分、名分、身分」。既然「職分、名分、身分、情分、成分」都是從「整體中一個單位」引申出來的,「股分」可以寫作「股份」,那麼「身分、情分、成分」也可以寫作「身份、情份、成份」;可是我們卻沒有好好的運用這個「份」字,因為它有「造字重形」的情況。
《說文解字》:「份:文質僣也。从人,分聲。《論語》曰:「文質份份。」彬:古文份,从彡、林。林者,从焚省聲。臣鉉等曰:「今俗作斌,非是。」
因為許慎(?30-124A.D.)的時代(漢朝),「份」是「文質彬彬」的「彬」。我們再以「份」作為「股份」的「份」與《論語》的「文質份份」同形體。
宋朝初年的徐鉉(916-991A.D.)說「文質斌斌」不對,應該照許慎(?30-124A.D.)時代(漢朝)的寫法作「文質份份」;那麼我們也可以說「文質份份」不對,應該照許慎所說「古文」的寫法作「文質彬彬」;把「份」從「文質份份」釋放出來,專門用作「股份」的「份」。最少我們可以根據「造字重形」的理論說:漢朝人造「份」字作「文質份份」的「份」音「府巾切(今讀ㄅ〡ㄣbīn)」;近代人造「份」字作「股份、年份、情份、雙份」的「份」音「ㄈㄣˋfèn」。《異體字字典》「份」收「ㄅ〡ㄣbīn」、「ㄈㄣˋfèn」兩音,「ㄈㄣˋfèn」音釋義正是這樣說的:
1.組成整體之單位。如:「股份」。
2.置於年、月、省、縣等後,表劃分之單位。如:「年份」、「月份」、「省份」、「縣份」。
3.情分、情面。同「分」。如:「看在我的份上,別同他鬧。」
4.量詞。計算定量事物之單位。如:「一份工作」、「兩份薪水」、「三份資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五回:「(吳繼之)說罷,又叫高昇將那一份知啟先送回去,然後出門上轎去了。」
三、「分」字組成的複音節詞
「分」字組成的複音節詞,無論古漢語(文言語詞)或現代漢語(白話語詞)都很多,《漢語大詞典》收詞頭為「分」者達470條,《現代漢語詞典.第六版》收詞頭為「分」者有102條,《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兼收古漢語與現代漢語共有語詞785條。我們只研究「身分、宵分、分子」三詞。
⑴身分
由「分」組成的複音節詞裡,「身分」是一個常因不明詞義而讀錯的語詞。如果要避免「國民身分證」被誤讀作「ㄍㄨㄛˊㄇ〡ㄣˊㄕㄣㄈㄣㄓㄥˋguó mín shēn fēn zhèng」,只要下一次換新「國民身分證」,根據《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分」字第二音「ㄈㄣˋfèn」的釋義➍「整體中一個單位。同『份』」改作「國民身份證」就好了。
不過主其事者恐怕不敢接受這個建議。因為行政院的「行政機關法制作業實務」裡有一項〈法律統一用字表〉,表裡第三行說:「部分、身分」的統一用字是「分」(詳見〈法律統一用字表〉)。
那麼經濟部的《公司法.總則》第2條列舉「公司分為左列四種」之四是「股份有限公司」,而且說明:「指二人以上股東或政府、法人股東一人所組織,全部資本分為股份;股東就其所認股份,對公司負其責任之公司。」不是違背「行政院」的「行政機關法制作業實務」規定了嗎?為什麼經濟部敢違背「行政院」的規定,內政部就不敢?「國民身份證」影響層面不會比《公司法》小吧!這是一項有根有據的「便民」措施,所根據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異體字字典》是由教育部負其全責的,如果這樣的「便民」措施都不敢做,那我們就只能「無可奈何」了嗎?難道真的必須浪費公帑來一次「全民公投」嗎?
⑵宵分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宵分」音「ㄒ〡ㄠ ㄈㄣˋxiāo fèn」,釋義作「夜半」。按《說文解字》「宵;夜也」,把夜晚分為兩半的時間點就是「夜半」、就是「宵分」。那麼「宵分」的「分」是「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應該讀作「ㄈㄣfēn」。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另收「夜分」音「〡ㄝˋㄈㄣyèfēn」,釋義作「半夜時候」;「半夜時候」是指夜間11點到1點,與「宵分」意思相同。既然「夜分」的「分」讀陰平調「ㄈㄣfēn」,則「宵分」的「分」也應該讀陰平調「ㄈㄣfēn」。
查《國語辭典》、《重編國語辭典》二書,也都收錄「宵分」,都讀作「ㄒ〡ㄠㄈㄣxiāo fēn」」;「修訂本」改「ㄒ〡ㄠㄈㄣxiāo fēn」」為「ㄒ〡ㄠㄈㄣˋxiāo fèn」並未說明原因或根據,有可能是手民誤植,希望能夠及早更正。
⑶分子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分子」收三音四義。
㊀ㄈㄣㄗˇfēn zǐ:
➊數學上指分數中在上面的實數,如1/3中的1。
➋物質中保持原物質的一切化學性質,能夠獨立存在的最小微粒,稱為「分子」。
分子是由原子所組成。
㊁ㄈㄣˋㄗˇfèn zǐ:
構成整體的各個體。如:「分子複雜」。
㊂ㄈㄣˋ˙ㄗfèn zi:
一個整體數目中,各人分攤的金額。常指婚喪喜慶的贈金。《紅樓夢》第六二回:「這如今我們私下又湊了分子,單為平姑娘預備兩桌請他。」也作「分資ㄈㄣˋㄗfèn z ī」。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含有「分子」的語詞還有33個。我們按照該辭典的順序逐一檢視一遍各詞的釋義。
㊀ㄈㄣㄗˇfēn zǐ:
⒈分子力:分子與分子相互間的作用力。…
⒉分子光束武器:武器名,荷電粒子束武器。…
⒊分子結構:原子在分子中鍵結和排列以構成分子的情形。…
⒋分子式:用元素之原子數表示物質組成之分子量,但不能表示各原子間如何結合的化學式。
⒌導管分子:植物輸送水分及養分的構造。…
⒍高分子化合物:一種有機化合物。…
⒎高分子材料:一種合成物質。具有巨大分子量,…
⒏準分子雷射儀:一種醫療儀器。
⒐克分子:量詞。為舊名詞,一克分子即為一莫耳分子。
⒑公分子:若干分數中諸分子的最低公倍數。
以上10個語詞,前9個都是「物質中的最小微粒」,最後1個則是「分數中在上面的實數」,完全符合「分子」第一讀音「ㄈㄣㄗˇfēnzǐ」的詞義。
㊁ㄈㄣˋㄗˇfènzǐ:
⒈不良分子:為非作歹、不守法律的人。
⒉腐化分子:思想陳舊、行動落伍、生活墮落的人。
⒊投機分子:善於迎合時機,為自己謀利的人。
⒋狂熱分子:對某種事物瘋狂熱愛的人。
⒌恐怖分子:專門以恐怖手段從事破壞、顛覆活動的人。
⒍活動分子:團體中比較活躍的人。
⒎壞分子:大陸地區稱犯法作亂的人。
⒏積極分子:熱心而主動參與活動或某事的人。
⒐菁英分子:團體中最優秀傑出的人才。
⒑潛伏分子:戰線推進後,遺留在我占領區的敵方情報人員。
⒒嫌疑分子:被懷疑從事非法活動或與某非法活動有關連的人。
⒓知識分子:具有相當知識學問,並對政治、社會等具有影響力的人物。
⒔重要分子:占有極大分量的人物。
⒕一分子:團體的成員。
⒖右翼分子:主張維持政經、社會等的現狀,反對激烈改革的人。
⒗危險分子:足以造成國家、社會危殆不安的人。
以上16個語詞的「分子」都是「構成整體的各個體」,完全符合「分子」的第二讀音「ㄈㄣˋㄗˇfènzǐ」的詞義。
㊂ㄈㄣˋ˙ㄗfènzi:
⒈鬥分子:眾人湊錢去做某一件事。
⒉撚分子:眾人湊錢,共做一事。
⒊核心分子:組織團體中的主導性人物。
⒋極端分子:態度、人格與行為的表現與大多數人不同的人。
⒌摻分子:參預、干涉。
⒍出分子:為慶弔之事予人禮物或現金。
⒎湊分子:➊合資送禮或辦事。➋北平方言。指添麻煩、湊熱鬧。
以上7個語詞裡的「分子」,詞意可以分作三類:
第一類是「各人分攤的金額」,包括;
⒈鬥分子、⒉撚分子、⒍出分子、⒎湊分子:➊,
符合「分子」的第三讀音「ㄈㄣˋ˙ㄗfènzi」的詞義。
第二類是由「各人分攤的金額」引申出「參預、干涉,添麻煩、湊熱鬧」之義,有:⒌摻分子、⒎湊分子:➋,
引申義可以讀本音,所以這兩個語詞可以讀作「ㄈㄣˋ˙ㄗfènzi」。
第三類是「整體的各個體」之義的「某一類人物」,有:
⒊核心分子、⒋極端分子。
按照該辭典「分子」的音義,應該讀作「ㄈㄣˋㄗˇfèn zǐ」,
可是為什麼卻注音作「ㄈㄣˋ˙ㄗfènzi」呢?
在《國語辭典》、《重編國語辭典》都沒有「核心分子、極端分子」的詞條,是這次「修訂」才增收的新詞;而這次修刪增補大約增收四萬條左右的新詞,都是經過語詞的鉤勒與搜集、注音的審定、撰稿的初審、撰稿的複審、讀稿與定稿六道工序,「注音的審定」後「初審、複審,讀稿、定稿」是音義一併進行的。經過這樣的「初審、複審、讀稿、定稿」的手續,這兩個「ㄈㄣˋ˙ㄗfènzi」還是維持「ㄈㄣˋ˙ㄗfènzi」,一定是有道理、有根據的,這是記錄了臺灣地區目前的語音現象。
但是同樣屬於這次增收的新詞「不良分子、狂熱分子、恐怖分子、活動分子、壞分子、積極分子、菁英分子、重要分子、一分子、右翼分子」10個詞為什麼還是注音作「ㄈㄣˋㄗˇfènzǐ」呢?
其中「壞分子、積極分子」兩詞,因為在北京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裡面已經收錄而且標注詞音為「ㄈㄣˋㄗˇfènzǐ」,所以注音作「ㄈㄣˋㄗˇfènzǐ」是有所根據的;其他8個詞可能是「注音的審定」者受「分子」第二音義「構成整體的各個體。如:『分子複雜』。」及「腐化分子、投機分子、知識分子、危險分子」等詞讀「ㄈㄣˋㄗˇfènzǐ」的影響。
這種同一個意義的「分子」有不同的注音,雖然可以反映臺灣地區目前讀音不一致的實際狀況,卻不是最好的做法;最好在「分子」的「㊁ㄈㄣˋㄗˇfèn zǐ」下釋義增加:「口語變讀ㄈㄣˋ˙ㄗfènzi」。
至於「分子」作「構成整體的各個體」之義本音「ㄈㄣˋㄗˇfènzǐ」口語變音作「ㄈㄣˋ˙ㄗfènzi」是「子」作詞尾在口語中的變音,我們將在〈「子」字的音義〉裡再詳細說明。
- 1樓. BJ周2020/01/03 23:58
之前也對身分和身份兩字感到困惑
讀過此篇現在明白了
個人認為避免讀音錯誤
還是應該寫成知識份子和身份
否則只會更加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