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大罷免落幕:一次未竟的政治宣示與台灣主流民意的深層輪廓
2025/07/29 13:25
瀏覽58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備受矚目的「大罷免行動」塵埃落定,結果幾乎是壓倒性的——所有被提案罷免的立委皆順利留任。對藍營與白營而言,這無疑是一場象徵性的勝利;對推動罷免的綠營與本土派力量來說,則是一次政治動員上的挫敗。然而,與其僅將之視為政黨對決的勝負,更值得深思的,是此次罷免行動所暴露出的台灣社會心理與兩岸議題的民意潛流。

表面上看,此次罷免失利或可歸因於台灣人相當普遍的「鄉愿心理」:不願輕易成為『壞人』,把一位透過正當選舉上任的民意代表硬生生拉下馬。這種心理文化深植於台灣民間:人情社會、講求和氣、不願將事做絕。然而,若僅以此解釋整體局勢,恐怕仍嫌單薄。

更深層的原因,可能與對兩岸關係的集體焦慮有關。此次罷免雖名義上聚焦於立委言行是否失當、是否違背民意,實則被不少民眾視為一場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訴求的政治宣示——尤其是獨派色彩濃厚者,試圖以罷免動員,重申其「挺台抗中」、「反統拒談」的政治主張。這場行動因此不只是針對個別立委的問責,更是一場象徵性表態。

然而,從結果來看,這場政治宣示未能獲得多數民意的響應。反而,選民透過「不投票」或「投下反對罷免票」的方式,傳達出另一種集體態度:不願被綁進激烈對抗的路線中,寧可選擇一條看似穩妥、相對模糊的「維持現狀」。

「維持現狀」其實已成為台灣當代最普遍、也最矛盾的民意共識。多數人不願走向法理台獨,卻也不接受被納入中國體制,於是期待在模糊地帶中謀得和平與安全。此次罷免的失敗,也許正是這種心態的映照:人民不想透過激烈行動去刺激北京,也不願為了意識形態冒險加劇台海緊張。

然而,這種「穩健務實」的選擇是否真能換來對岸的克制與和平?恐怕未必。中共政權對台立場一貫強硬,對「維持現狀」的容忍只是階段性策略。除非中國內部出現根本性變動,否則它對「永久現狀」的接受度幾乎為零。台灣民眾所寄望的和平,與中共所設定的統一目標,始終存在深刻落差。

這場罷免行動的結局,是一面鏡子:照見了台灣社會的中庸心理與對風險的本能迴避,也反映出一種政治現實——在沒有真正安全感的國際處境中,多數人傾向選擇最少變動的路徑。但同時,這也是一次提醒:凡過於倚賴模糊與被動策略的社會,終將不得不面對清晰而強硬的外部壓力。

下一個問題是,當現狀無法再維持時,我們準備好了嗎?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