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總統府建築風格
2013/12/18 20:27
瀏覽10,614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總統府建築風格
  總統府的建築,究竟是那一種西洋風格?在未深入探討之前,許多人說它是「巴洛克式建築」,甚至於有些總統府文宣品,也持這種說法。
  這棟巍峨的建築物,是日本「脫亞入歐」的代表作。日本明治維新之後,社會充斥「洋風熱」,建築界也以追求「西洋風格」為時尚。台灣作為日本第一個殖民地,建造一座華麗而不失莊嚴的歐風建築,勢所必然,這從東京帝大建築系的師生群-老師辰野金吾當評審,學生長野宇平治設計、森山松之助改編、井手勳監造,在在說明這棟「西洋樓」,不會是單一風格,所以有人乾脆說它是「辰野風格」。
  辰野金吾(註一)受東京帝大英籍教授康德(Josiah Conder)的影響,留學英國;返國後,融和英國磚造建築及古典建築元素,創造所謂「自由古典風格」。這種風格的建築,主要是磚造或混凝土加強磚造,應用白色水平飾帶,為立面的主導元素。屋頂並無一定形式,但開口部分應用許多古典元素,整座建築大抵上採取中軸對稱。正面有中央塔樓,是造型的重心,高約60公尺,塔樓兩側各有一個衛塔,四周都有一個角塔,正面長140公尺、側面寬85公尺,占地面積6,930平方公尺(約2,100坪)。地面層為仿石材弧拱構成;二層、三層、四層以磚材為主,分別設有平拱及弧拱;五層向內縮,類似現代的頂樓加蓋,所以有人說是「違章建築」?
  總統府採座西向東(註二)的方位,遙向日本東京皇宮,前面就是凱達格蘭大道。從空中鳥瞰,總統府是一個橫擺的「日」字型,中央部分是敞廳及集會場所;辦公空間圍繞四週,除北面辦公室只有內走廊外,其餘東、西、南三面另有外走廊,內走廊均可相通,外走廊則每段落各為一個單元,互不聯屬,主要作為遮陽之用(註三),四周各有一個八角亭,用以防震;中間圍成兩個中庭,西面各開一個出口,讓馬車或自動車可以從外面開入,因此中庭有時也當作臨時停車場。總統府南側原為馬廄,並有一棟偏樓,光復後從南面二樓角塔開一個洞(註四),搭建走廊,連接大樓與偏樓。民國54年,國防部另在北面外側加蓋一棟兩層樓的「力行樓」,以增加辦公空間。

  在近代建築尚未流行之前,西洋建築師認為:建築物如同人的身體,要有像樣的裝扮,才能顯露建築的高貴典雅(註五)。有研究者推測:總統府的設計人-長野宇平治或許將「明治天皇」的半身戎裝像,融入在他的設計理念之中,例如:中央塔樓如同明治天皇著帽的頭部,領結下的絲瓜領化作衛塔,肩章及飾緒作為兩側的角塔,而最有趣的就是:領授勳章正好落在迎賓車亭的上端(註六)。這可能是長野宇平治的設計案,被「忠君」的日本人所青睞的原因之一。
  總之,總統府匯集了眾多的建築元素,有矯飾主義的誇張;有巴洛克的動感及欺眼手法;有哥德式的垂直崇高精神;有古典主義的平衡和諧。因此,總統府算是典型的「折衷主義樣式」,成大建築系傅朝卿教授將它歸類為古典系-英國維多利亞時期英格蘭磚造建築。

 

註一:辰野金吾(1854~1919),日本佐賀縣人,明治12年(1879年)東京帝大造家學科(建築系)畢業,翌年留學英,三年後返國,最著名的作品是東京車站,他多位學生在台灣建造許多辰野風格的建築,包括:總統府、台大醫院、公賣局、紅樓戲院、台中火車站、建國中學紅樓……等。

註二:總統府的方位並非正東,而略偏向東北日本本土位置。冬天時,東北季風吹襲,正面各層辦公室格外冷冽,尤其門縫風吹來,讓人感覺不舒服。

註三:本人在職最後8年擔任首席參事,相當於一級主管,有單獨的辦公室,位於西面四樓,側門可逕入外走廊。夏天時,常在外走廊踱步,一則舒展筋骨,一則思考問題,覺得十分舒適。

註四:為了連接大樓與偏樓,將二樓南側近二號門處打一個洞,角塔上的小山牆及假柱均遭破壞,為保留古蹟原貌,實有恢復的必要。

註五:民國975月,本人前往布拉格及維也納旅遊,但見隨處都是100年以上的華麗建築,任何一棟移植台灣,都是古蹟。就在奧地利皇宮後面,眾多古建築中,有一棟六層的新式建築,特別突兀。導遊說:這棟建築物起造於19世紀末,雖與現代建築無異,但當年被批評得體無完膚,認為是像一個人裸身矗立在大街上。

註六:迎賓車亭的上端原刻有一顆勳章圖飾,二次世界大戰遭美軍炸損之後,重建時改放一條大理石,上面雋刻「介壽館」三字。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檔案分享
自訂分類:總統府的故事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