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選置頂2020/07/20 22:24
達摩祖師《悟性論》2020研讀筆記 ◎◎◎◎◎◎◎◎◎◎ 《悟性論》原文(1):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
瀏覽:16,609迴響:2推薦:110 - 精選置頂2018/12/13 17:19
菩提達摩祖師《悟性論》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原文】: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瀏覽:3,101迴響:1推薦:40 - 2021/12/20 22:54
《佛說寶積三昧,文殊問法身經》一卷 【後漢安息三藏 (傳)安世高 譯 】高麗藏. 1[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聞如是,一時註a⑴,佛至羅閱祇耆闍崛山中,與千二百五十比丘俱,文殊菩...
瀏覽:5,815迴響:8推薦:78 - 2021/12/20 22:46
【二】 6[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見,生天上亦不見,在人間亦不見,在三道亦不在泥洹。」佛語文殊:「今若所說乃爾,若有人問汝者,佛現說有五道註f⑴,當何以解之?」 文殊言:...
瀏覽:1,940迴響:1推薦:29 - 2021/12/20 22:37
【三】 11[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佛語文殊:「今我欲作感應註k⑴,令阿難來,所以者何?為一切受法故。」 文殊問佛:「屬所說法,無所見無所得,阿難來者當取何法?」 佛言:「善哉善哉!如文殊所說...
瀏覽:1,278迴響:0推薦:12 - 2021/12/20 18:50
【四】 16[佛說寶積三昧_文殊問法身經] 復問:「信羅漢盡註p⑴無有餘,無所復知不?」 舍利弗言:「信,從何所信?其知以無所復有,故無所知,無所知者無所止,故曰盡。」 文殊言:「羅漢盡故如是,何以故...
瀏覽:1,262迴響:0推薦:11 - 2021/04/25 12:42
所有生命的每一次呼吸都具足了"生、住、異、滅"四相,這也是一輩子生老病死的具體縮影。不論呼吸次數循環了多少次,這個能夠察覺呼吸的覺性始終不曾消逝,這個覺性也不曾隨著呼吸的狀態而有任何改變。
瀏覽:1,887迴響:2推薦:81 - 2021/03/27 19:55
另一位香客滿臉狐疑問了:「師父?我看不明白,鏡子相互對照與智慧有什麼關係?」 「每個鏡子裡都有智慧,你不知道嗎?」知客僧這話講得理直氣壯。 「這話怎麼說的?我不明白。」 「剛才那位先生已經把鏡子放回走...
瀏覽:1,114迴響:0推薦:33 - 2021/03/27 19:49
晚上用餐時間一家人正在閒聊,老爸倚老賣老對著十歲的兒子說:「做人要像鏡子一樣,你想想,鏡子可以真實照出這世界上的所有一切。」 沒想到;十歲的兒子也心血來潮,脫口而出:「可是…鏡子照不出智慧。」 老爸聽...
瀏覽:1,124迴響:0推薦:21 - 2020/10/03 13:25瀏覽:1,221迴響:0推薦:45
- 2020/04/17 12:08
流連於花叢之間的生活。
瀏覽:1,286迴響:1推薦:38 - 2020/04/16 14:03
羽化!
瀏覽:1,075迴響:0推薦:26 - 2020/04/16 13:53
蜂鳥(hummingbird), 很長舌,意思不是說牠們很愛聊八卦。據研究;牠們的舌頭比喙還要長,可以縮進腦袋裡收起來。進食的時候,長舌就派上用場了。
瀏覽:1,872迴響:1推薦:20 - 2020/04/16 13:41
瞠怒!
瀏覽:1,447迴響:0推薦:16 - 2020/04/16 13:31
近觀藍孔雀 (木柵動物園)
瀏覽:1,370迴響:1推薦:14 - 2020/04/16 13:23
早晨的暖陽。
瀏覽:575迴響:1推薦:6 - 2019/06/22 12:35
今天在電子書城看見了一本書,書名是《看不懂金剛經嗎?》,其內容著重在以梵文英譯的初期佛教觀點,重新解釋金剛經。看了這個書名,當下第一個反應就是:《金剛經》是拿來看的,不是拿來懂的。 任何人都有註解《金...
瀏覽:2,564迴響:1推薦:23 - 2019/04/03 14:00
鳩摩羅什大師在草堂寺譯出許多大乘經論,其中最廣為流傳的有: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佛說阿彌陀經》、《妙法蓮華經》、《維摩詰所說經》、《文殊師利問菩提經》、《諸法無行經》、《大智度論》等。 這些經典能...
瀏覽:1,268迴響:1推薦:41 - 2019/03/15 21:33
來家裡裝冷氣的中年大叔很幽默,動手安裝之餘不忘聊兩句。他說: 「冷氣機的原理很簡單,把熱空氣抽掉,室內剩下冷空氣就變涼了。」 噢…受教了,您沒說我還不知道這些事。 「同樣原理啊,把不愉快全抽掉不就只剩...
瀏覽:815迴響:1推薦:22 - 2019/03/08 12:24
臨江觀月;這四個字是用來比喻研讀佛經的感受,尤其是在研讀《悟性論》的時候。 研讀《悟性論》就像是參加了一場叫做『臨江觀月』的法會,不論讀者看見的是天月還是水月,每個人必定都有各自的解讀,甚至可能堅持自...
瀏覽:1,765迴響:0推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