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2017/1/16
站在清和院外,外頭其實只剩下殘雪還堆積在路邊,過去兩天的陰雪乍出日光,讓這寒冷的冬天多了一點點暖意。
或許對於一般人來說,下雪只是增添生活的麻煩,偶而為之的堆雪人只是這麻煩附加的樂趣,就真實來說,雪會結成冰,造成路面打滑與行走不便,因此溫暖的太陽成為眾人在冬天所期盼的天氣。
或許這就是來到清和院的第一印象,溫暖的陽光成為第一次旅途的終點,也因為這點陽光,讓在清和院的我步伐又更緩慢一些,一邊參裡一邊享受這難得的陽光。
在清和院大門外,就看見了日本宅邸的獨立倉庫改建的本堂,象徵豐收與財富的庫房,是以前有錢人家的講究。不過現今清和院把倉庫換為鋼材。動了動大門,似乎為了保存裡頭的本尊而鎖起來,只能對著廳堂之外深深鞠躬,向菩薩表達今日已經滿願了。
聽說觀音菩薩只有燈箱分身留在清和院,真正的本尊如今被收藏在九州國立博物館中。本來在賀茂川與高野川的交界的河崎山感應寺中轉入清和院、又因緣際會被博物館所收藏。
或許只用燈箱一張、或是只要在廳堂前瞻禮,就能與冥冥之中的觀音菩薩感應道交了吧,這種脫俗氣氛似乎表彰這裡曾經是上皇與親王所在的行宮。傳說這裡本來是清和上皇退位後,藤原良房給與外孫的行宮,不過上皇在三十歲那年出家後隔年逝世,後來輾轉有許多皇子與親王住過,甚至和歌家在原業平,也曾在這裡吟詠詩句。
雖然在1661年因為大火而移來此地,不再有當時上皇的宏偉排場,但是仍帶著貴族氣息。正因為如此不凡,因此即使燈箱一張或是廳堂前瞻禮就能夠滿足了吧,接納眾生的觀音不限於時空,真正有心人能夠穿越這些限制,與菩薩互相感應。或許也正是如此,這裡成為洛陽三十三觀音的最後一番,讓所有人不要拘泥於虛像,需要朝自己本心探問。
走到一旁如民宅的寺務所,寺務所的老爺爺像極了身分華貴卻放下身段的貴族,恭敬的接過納經帳,細心的在朱印帳上書寫,並且小心翼翼地在納經帳上吹乾墨跡,最後才向你解釋朱印的意義與為什麼是這些字跡。
我請求這位老爺爺為我寫滿願證。
老爺爺詢問了我的本名,在滿願證上小心翼翼地寫上我的名字、押上今天的日期、並如同納朱印般慎重地吹乾。同時間,老爺爺還跟我說明我所巡禮的三十三尊觀音種子字,都在這滿願證之上,且各有不同意義,這些意義將會隨著你,說完這些之後,才慎重地交給我。
看著不見本尊的廳堂、但卻是最高規格的納經對待,不禁對清和院表達最高的敬意,這也難怪成為洛陽三十三觀音中最後一寺,因為慎重如斯,才能讓每個參禮者都心滿意足地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