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05顯教果分不說(下)
2017/01/23 07:30
瀏覽103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参、顯教果分不說(下)─唯識章疏

三、法相唯識章疏說顯教果分不說

(一)二諦章之說明

慈恩法師二諦義云。瑜伽唯識二諦各有四重。世俗諦四名者。一世間世俗諦(亦名有名無實諦)。二道理世俗諦(亦名隨事差別諦)。三證得世俗諦(亦名方便安立諦)。四勝義世俗諦(亦名假名非安立諦)。勝義諦四名者。一世間勝義諦(亦名體用顯現諦)。二道理勝義諦(亦名因果差別諦)。三證得勝義諦(亦名依門顯實諦)。四勝義勝義諦(亦名廢詮談旨諦)。前之三種名安立勝義諦。第四一種非安立勝義諦。又云。勝義勝義者。體妙離言迥超衆法名爲勝義。聖智内證過前四俗復名勝義諦。又云。第四勝義勝義諦者。謂非安立廢詮談旨一眞法界也。
法相宗慈恩法師窺基的二諦章說,瑜伽唯識說的二諦各有四重,世俗諦有四種名,第一叫做世間世俗諦(又稱為有名無實諦)、第二叫做道理世俗諦(又叫隨事差別諦)、第三叫做證得世俗諦(又叫做方便安立諦)、第四叫做勝義世俗諦(又叫假名非安立諦)。
勝義諦也有四種名,第一叫做世間勝義諦(又叫體用顯現諦)。第二叫做道理勝義諦(又叫因果差別諦)。第三叫做證得勝義諦(又叫依門顯實諦)。第四叫做勝義勝義諦(又叫廢詮談旨諦)。前面三種勝義諦又叫做假名安立勝義諦,第四種則非假名安立的勝義諦。
又說,第四諦勝義之中勝義,是體性奧妙離開言語遠超所有事物所以才稱為勝義,勝者智慧內證超越前面四個世俗諦因此也稱為勝義諦。又說,第四勝義勝義諦,就是不是安立捨棄詮釋專談要旨的一真法界。

(二)大師釋義

喩曰。此章中勝義勝義廢詮談旨聖智内證一眞法界體妙離言等。如是絶離即是顯教分域。言因位人等四種言語皆不能及。唯有自性法身以如義眞實言能説是絶離境界。是名眞言祕密教。金剛頂等經是也。
論者說,這篇章說勝義勝義諦,捨棄詮釋專談要旨,聖者智慧內證一真法界,體性奧妙離開言語等,這種絕離就是顯教的分界,說處在因地位人等,運用四種言語都不能到達要旨,只有自性法身用符合要義的真實言語才能說出這種絕離境界,因此符合要義的真實言語又稱為真言秘密教,也就是金剛頂等經論所述說的。

四、顯教果分不說(四)─三論章疏

(一)大智度論的說明

(1)八不中道與無生忍

智度論第五云。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縁生法滅諸戲論。佛能説是我今當禮。乃至諸法不生不滅非不生非不滅。非非不生滅亦非非非不生滅。已得解脱非空非不空。如是等捨滅諸戲論。言語道斷深入佛法。心通無礙不動不退名無生忍。是助佛道初門。
大智度論第五卷說,(一切存在事物)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因緣所生的一切存在事物(接無常),這道理能夠消滅各種錯誤的見解,佛能說如此奧妙見解,所以我今日當禮敬。乃至說一切事物不生不滅並非不生並非不滅,並非非不生滅亦並非非非不生滅,已得到解脫也非空也非不空,這些等等讓人捨棄各種錯誤見解,言語能說到的盡頭而深入佛法,心心互通無礙,證菩提道不動不退因,而稱為無生法忍,是幫助進入佛道的開始方向。

(2)有為無為的一體之面向

又三十一云。復次離有爲則無無爲。所以者何。有爲法實相即是無爲。無爲相者則非有爲。但爲衆生顛倒故。分別説有爲相者生滅住異。無爲相者不生不滅不住不異。是爲入佛法之初門。
又卷三十一說,再來一切存在的事物離開有為就沒有無為,為何?因為有為法的實相就是無為,無為的相貌也非有為,但因為眾生顛倒夢想的緣因,因此分別說有為相具有生滅住異、無為相不生不滅不住不異,這個是進入佛法的開始方向。

(二)般若燈論的說明

(1)真諦無相

龍猛菩薩般若燈論觀涅槃品頌云:
龍猛菩薩的般若燈論觀涅槃品頌說:
彼第一義中佛本不説法
在中道第一義中,佛本來就不說法
佛無分別者説大乘不然
佛並沒有分別,因此也沒有說大乘
化佛説法者是事則不然
若說化佛說法,這事也沒有
佛無心説法化者非是佛
佛並沒有心說法,化身說法的人並非是佛
於第一義中彼亦不説法
於中道第一義中,佛也不說法
無分別性空有悲心不然
因為一切事物並沒有分別、自性本空,所以也沒有悲心
衆生無體故亦無有佛體
眾生沒有固定體相故,所以佛的體相也沒有
彼佛無體故亦無悲愍心
因為佛沒有體相,因此也無法說佛有悲憫心

分別明菩薩釋云。此中明第一義者。一相故所謂無相。無佛亦無大乘。第一義者是不二智境界。汝説偈者正是説我佛法道理。今當爲汝説如來身。如來身者雖無分別。以先種利他願力。爲大誓莊嚴熏修故。能攝一切衆生。於一切時起化佛身。因此化身有文字章句次第出聲。不共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故。而爲開演二種無我。爲欲成就第一義波羅蜜故。爲欲成就最上乘者故。名爲大乘。有第一義佛故。依止彼佛而起化身。從此化身起於説法。由第一義佛爲説法因故。不壞我所立義。亦不壞世間所欲。又云。第一義中如幻如化。誰説誰聽。以是故如來無處所。無一法爲説。
分別明菩薩解釋說,在這裡說中道第一義,因為只有一種相貌也就是無相,沒有佛也沒有大乘,第一義是不二智慧境界,我所說的記誦正是佛法的道理,今日當為你說如來身,如來身雖然沒有分別,但是因先前種種利益他人的願力,因為大願起誓而自身莊嚴薰修的原因,而能包含一切眾生,在轉瞬時間化為化身佛,因此化身佛有文字章句和修行次第與開口出聲,所以與一切外道聲聞辟支佛不相同果德,然後為眾生開演兩種無我,為了令他們成就第一義的波羅蜜的原因。若想要成就最上乘的人則稱為大乘。因為有第一義佛,依止這樣的佛而使佛分出化身,從此化身開始說法,由第一義佛開端為說法之因緣,並不會傷害我所建立的道理,也不會傷害世間眾生的想得法的念頭。又說,在第一義中看化身說法,有如幻和化一般。誰來說誰來聽呢?因為這個義理,如來並沒有一定位置、也沒有說任何一法。

(2)般若的絕離

又觀邪見品云。般若中説。佛告勇猛極勇猛菩薩。知色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乃至受想行識非起見處亦非斷見處者。是名般若波羅蜜。今以無起等差別縁起令開解者。所謂息一切戲論及一異等種種見悉皆寂滅。是自覺法。是如虚空法。是無分別法。是第一義境界法。以如是等眞實甘露而令開解。是一部論宗。

又觀邪見品說,般若經中講道,佛告訴勇猛極勇猛菩薩,知道色蘊並非常見所在也並非斷見所在,乃至受想行識也並非常見所在也並非斷見所在,這樣觀看的方式是稱作般若波羅蜜,今天以不生起等不同差別緣起令眾生開示見解的人,就是息滅一切錯誤見解,與相同不同等種種見解全都寂滅,這種方式是自覺法門、是如同虛空法門、是沒有分別法門、是第一義境界法門。用這些真實如甘露的言語令眾生開悟了解,是這部論的宗旨。

(三)大師釋義

喩曰。今依斯文。明知。中觀等息諸戲論寂滅絶離以爲宗極。如是義意皆是遮情之門。不是表徳之謂。論主自斷入道初門。有意智者留心九思之
論者說,今天依照此篇文句就知道,中觀派等是以息滅各種錯誤見解,以寂滅和絕離當做此宗的最高層次,這種義理的意義就是遮情的方向,不是表現果德的稱呼,此論的論主自己說這也是進入中道的剛開始,有意修習的智者應該要留心並且反覆思維。

一心頂禮 南無大師遍照金剛
全站分類:知識學習 其他
自訂分類:辨顯密二教論
上一則: 06密教果分可說
下一則: 04顯教果分不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