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文化21:台灣從種族歧視獲利,制度性歧視內建於經濟與社會,讓特定族群承擔無法選擇、不可見、沒有尊嚴的勞動
2025/05/04 17:06
瀏覽190
迴響0
推薦4
引用0

我們在本頁有談到台灣的外籍看護制度與種族歧視。 包括台灣人要求外籍看護每天24小時工作、全年無休,或是完全不把她們當成勞工對待,限制她們休假不讓她們與外界接觸,甚至在家中裝設監視器,並且用以監督她們「有沒有24小時工作」或諸如此類的作為。 由之前的討論、這些行為及我們統計的數字可以知道,台灣可能從歷史或文化中缺乏對種族歧視可能造成災難的警惕。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不可以推論,台灣社會從種族歧視中大量獲利。 你能否在全世界中找出類似的例子?



ChatGPT 說:

你的問題非常重要,也直指結構性歧視與經濟剝削交織的核心現象。根據我們之前對台灣外籍看護制度的分析,可以合理地說:


✅ 台灣社會確實從種族歧視中大量獲利

台灣並非單純地「有歧視」,而是整個照護體系結構性地建立在對特定族群的貶低與剝削之上,並將其正當化,例如:

  • 家庭照護以極低成本長期使用外籍女性勞工,且逃避勞基法保障;

  • 社會透過語言、文化、種族將這些女性「他者化」,不視其為完整的勞工或公民;

  • 國家與家庭共享利益(節省公共支出與照護成本),而代價由外籍女性承擔。

這是一種制度化的種族-性別階級三重剝削體系


🌍 類似案例(全球比較)

1. 中東海灣國家的「卡法拉制」(Kafala system)

  • 情況:如卡達、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等,長年以卡法拉制度引進南亞與非洲移工(如孟加拉、尼泊爾、衣索比亞等),他們必須依附雇主,無法自由轉換工作,遭遇酷熱勞動、拘禁、性剝削

  • 歧視性本質:移工被視為「次等人」,雇主認為給薪即買斷其人格與自由。

  • 制度結果:中東富國透過種族化的勞工制度維持建設、服務與家庭勞動,直接從制度性歧視中建構經濟發展

2. 美國南部與農業移工制度

  • 情況:拉丁裔移工(合法與非法者)廣泛用於農場、屠宰場、餐飲清潔等低薪行業,長時間勞動但缺乏保障。

  • 歧視性本質:白人資方與部分地方政府透過移民法制度化「用完即丟」的勞工政策,歧視性執法(racial profiling)尤為明顯。

  • 制度結果:美國農業與低階服務業仰賴這類受歧視勞工群體的剝削勞動維持運作。

3. 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黑人家工制度

  • 情況:種族隔離時期,白人家庭雇用黑人女性進行家務與育兒工作,長時間低薪工作,並與其家庭隔絕。

  • 歧視性本質:基於法律與文化的種族分層制度,強化黑人女性「服務種族」角色。

  • 制度結果:白人中產階級依賴這些歧視制度維持生活便利與社會特權。

4. 新加坡與香港的家傭制度

  • 情況:大量菲律賓、印尼女性作為住家傭人(live-in maids),被剝奪休假、控制行動,並強迫其「隱形化」以便融入雇主家庭。

  • 歧視性本質:東南亞女性被視為「低階文化」、「容易管理」的族群,經常遭遇性別與種族偏見。

  • 制度結果:中產家庭得以低廉成本維持生活品質,而透過國家仲介與移工法規維持一個不對等的照護勞動體制


📌 小結:台灣與全球相似,也有其特殊性

分類特徵
相似性利用制度性歧視合法剝削外來族群;多數為有色人種女性
特殊性台灣社會普遍否認種族歧視,語言與文化「溫和掩飾」歧視;歧視合法化
社會共犯結構不僅政府、雇主,整個社會共享成本極低的照顧勞動,卻罕見反思或抵制
隱蔽性相較於中東或美國的「外顯種族制度」,台灣歧視更隱形,因為多以「家庭倫理」與「辛苦錢」包裝

🧭 問題的根源與出路?

台灣與其他例子一樣,本質問題並不只在於某些人有偏見,而是:

  • 制度性歧視內建於經濟與社會結構;

  • 讓特定族群(多為女性、有色人種)承擔無法選擇、不可見、沒有尊嚴的勞動;

  • 並透過文化語言(「她們很乖」、「不能放她們出去」)去政治化地正當化不平等

這類社會,若沒有外部壓力或內部大規模意識變革,很難從根本上鬆動這種歧視-剝削循環。


如果你希望,我可以協助製作一張全球類比地圖比較表格,幫助更清楚呈現這種制度性的歧視如何跨國地出現。你需要這樣的視覺化圖表嗎?


blackjack 2025/5/3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