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人生漸層,越見光明丨林滋恩
2025/11/08 12:40
瀏覽455
迴響0
推薦2
引用0

我們常以為「出黑暗,入光明」只是瞬間即完成的翻轉,但黑白之間,生命畫作常呈現出千百種不同的「漸層」,你是否能在漸層中看見光的流動?

文人精神體質是否困擾過你?為靈魂把脈,跨過心靈搏鬥。歡迎查看文末海報,瞭解《雲端講壇2:深耕作者靈魂系列》。

這陣子兒子的繪畫課是練習「亮度」(Value)的運用。在畫紙的一端塗上代表「完全沒有光」、亮度值最低的純黑,另一端則塗上代表「完全反射光」、亮度值最高的純白。接著從其中一端開始,混合不同比例的黑白顏料,一層一層地調出深淺不一的灰色,排列成一條自然過渡的漸層。

這樣的練習,在繪畫中十分重要。因為它能幫助畫者學會觀察與模仿自然界的光影變化——真實世界很少只有死黑或死白,更多的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細微交錯、混合相融。只有熟練掌握「過渡」或「漸層」,才能讓畫作呈現立體感與真實感。

兒子花了一整個下午,不斷調色、修正,只為了呈現最完美的漸層效果。他用了一個很有趣的比喻——要「像滑奏一排鋼琴鍵」般,使濃淡深淺自然地遞進。我在一旁觀察,發現僅憑黑白兩種顏料調出各種層次的灰色,並不容易:比例稍有不慎,漸層就顯得生硬突兀——不是某一段「灰得過深」,就是相形之下「灰得不夠淺」。唯有細膩而精準的控制,才能讓顏色過渡自然,像現實光影般柔和地流動。

這樣的漸層練習,讓我聯想到生命的歷程。人的成長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而是充滿連續性的漸進過程。小嬰兒不可能一夜之間長大成人,初信者也不可能一瞬間就全然成聖。屬靈生命,需要光一點一滴地灌注,把黑暗的影響力逐一驅散;從完全沒有光,到能全然反射主的榮光。正如使徒保羅所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從主的靈變成的。」(林後3:18)

繪畫中的漸層表現,理論上是可以有「無限層次」的。我們的生命故事何嘗不是如此?充滿無限的可能與讓人驚奇讚歎的翻轉。只是,現實中我們卻喜歡用「幾個階段」來定義一個人的屬靈生命:未信、初信、熱心、冷淡、成熟......彷彿靈命可以被劃分為幾個區塊。人的心思意念何等複雜細密,信主的心路歷程與所面對的掙扎,也都可能呈現千百種不同的漸層。我們何等需要屬靈的細膩眼光,不被人為的框架限制,才能看見祂在一個人身上細微卻寶貴的變化。

兒子調色時的練習,也讓我想到創作。我們在寫信仰故事或生命見證時,不覺會呈現一種「從全黑直接跳到純白」的模式:一個滿身罪孽的壞人,忽然因為某個事件或某場聚會,就完全翻轉,成了穿著白袍的義人。這種「三個定點式」的敘事,忽略了人心在掙扎中的細膩變化,也抹煞了聖靈作工的痕跡。讀起來很容易讓人覺得距離遙遠、不夠真實,缺乏有血有肉的立體感。

祂的恩典與作為,從不受我們的分類和模式所拘束。每一次轉向光的當下,都是與主更親近的神聖時刻。現實生活中的光與影,絕少有分明的界線。靈性的成長與停滯,也都是在黑暗與光明間逐步前行。「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無論是靈性的成長,還是文字創作,或許都像是繪畫的漸層練習:黑與白調和出深深淺淺的灰,在畫布上呈現流動感,一如時間的流逝,一如音符的滑奏。我們的文字若能捕捉這些「黑、灰、白的層次」,那麼我們筆下的故事,就不再是單薄貧瘠的平面片段,而是有血有肉,有豐厚立體感的寫實畫作。

光明縷縷滲入,黑暗寸寸消融,直到最終烈烈榮光無限鋪展,將生命的長空照亮——這是祂的故事,也是我們的故事。

-END-

作者簡介

林滋恩

著有《美國袋鼠媽媽伴學去:1000堂親子溫馨共用的教育課》與《我在美國當媽媽:揭秘全美最獨特的親子教育課》。2014年第22屆漢新文學獎散文組佳作得主。如今依舊筆耕不輟,文章常見於北美華人主流媒體《世界日報‧副刊》、海內外知名基督教刊物《神國》、《真愛》、《傳揚》與《基督教論壇報》。2019年得美漢新文學獎小說獎。

課程推薦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