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riple Bottom Line往往縮寫為TBL,普遍的說法是Profit(Economic)、People(Social),和Planet(Environmental),可置入為會計報告的一部分。企業為追求永續發展,必須在這三方面取得平衡。這也是最近熱門的CSR之前身。但除了第一個Profit,其他兩個People和Planet很難衡量,因此也成為爭議點之一。例如面對濕地保護和瀕臨動物保育,我們可以試著賦予其貨幣價值,但我們如何評估一隻北極熊的價錢?一塊濕地的價錢呢?。很明顯的,沒有明確的標準來判斷這些議題的貨幣價值,因此也無法將People&Planet與Profit對應。
有人建議用指數,這樣就是相對的概念了。可以將企業跟產業基數做比較。但明顯的,也沒有標準建議3P以及各個P底下的子P(sub Ps)的權重。
有人建議將每個子P獨立出來,分別都建立為一個公制(metric)。例如「濕地創造率」、「北極熊復育率」...。但明顯的,有人馬上懷疑這樣的公製建立必定沒完沒了,缺乏效率。
即使企業聲稱自己貫徹TBL,但也有可能是在漂綠(greenwash。幾乎大企業都稱自己是綠色且環境友善的,但仍有聲音認為事實不全然是這樣。
當我們獲得一組企業的數據後,例如企業有30%高階主管是女性,並捐了1.2%的利潤給慈善機構。我們沒有產業的標準可以比較,我們不知道這些數字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我們也不知道這些企業的底線在哪裡,我們只知道他們的表現,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他們的「底線」到底在哪,如何計算出來。
即使有數據,我們也無法像財務報表般加減乘除與比較。例如某企業捐100萬給濕地保育,另企業100萬給偏鄉兒童,還有企業100萬給同志平權團體,到底哪個數字比較優,哪個數字比較劣?
即使爭議頗多,但TBL仍可指引企業落實CSR責任,儘管我們不清楚他們貫徹的程度為何。
一、企業盈利(Profit)
包括稅收貢獻(amount of taxes paid),產學補助金等。
二、社會責任(Social)
包括女性勞動參與率(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員工訓練時數(average hours of training employees),慈善捐款(charitable contributions),員工留任(employee retention),高階主管中的少數族群比例,婦女福利,單親家庭補助,生育津貼,育嬰假,偏鄉教育補助,違法童工,安全工時等。
三、環境責任(Environmental)
例如周邊二氧化硫排放濃度(sulfur dioxide concentration),氧化亞氮濃度(nitrogen oxides concentration),臭氧汙染(ozone concentration)附近水源優養化程度(eutrophication),電力消耗(electricity consumption),石化燃料消耗(fossil fuel consumption),固態廢物管理(solid waste management/ amount of waste to landfill),有毒廢物管理(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土地利用(land use),廢物利用率(use of post-consumer and industrial recycled material),替代能源使用(alternative energy usage),運輸成本,與用水量等等。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