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蹊蹺:商業邏輯探討(12)
2018/04/05 23:24
瀏覽762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1. 某大學自行車被盜率10%,一保險令保費為保險標的15%,後來卻虧錢?
美國一所大學的的自行車被盜比率大約是10%,一群有生意頭腦的學生發起保險,保費為標的的15%,理應預期利潤為5%。然而該保險運作一段時間後,學生們發現自行車被盜比率上升到15%以上,為何如此?其實這就是道德風險:自行車投保後的車主對自行車安全的防範措施明顯減少,因為他們不完全承擔被盜的風險後果。這種合約下的不作為,就是一種道德風險的現象。
道德風險是逆向選擇的一個結果。舉例而言,之後,學生們就順而提高保費,這樣到底好不好呢?問題在於,提高保費會導致那些猶豫不決的客戶選擇不保險,而這部分往往是丟車機率比較小的人。因為丟車機率越小,他所能接受的保費就越低。那些低風險的顧客群認為支付這筆費用不值得,從而不再投保。而高風險類型的消費者不會在意保費的提高而踴躍投保。這樣一來,高風險者就把低風險消費者「驅逐」出保險市場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很簡單,也就是提供不同種類的合同,把不同風險的投保人區分開來就好了。
2. 大學的教授很怕學生來要求緩考,於是教授請學校來訂校規,禁止緩考!
據哈佛商學院軼事,很多學生會來跟教授凹緩考,雖然教授百般不想同意緩考,但也怕拒絕會得罪學生。解決方式很簡單,就是自願放棄(控制)權利給院長。也就是說,學生要緩考得要上級呈報到院長層級。這雖然可能代表教授的行政地位不如院長,但這實際上對教授的好處更多,因為教授如此就不必受學生的「威脅」了。交出控制權,意味著掌握談判主動權,因為教授可以辯稱決定權已經不在他身上了。
同樣的道理,當律師想要結束訴訟時,往往會宣稱他們的委託人只授權他到某個程度,讓對手沒輒再對他要求什麼;如果公司內有重要的職員以跳槽跟你談判加薪,你自知心軟,就應該派第三者來替你談判。第三者很有可能是人力資源部經理,因為經理比較冷血,「沒有後顧之憂」。
3. 證嚴法師1979年建醫院,拒絕日本人提供2億美金,拒絕民眾一次捐完錢?
證嚴法師當時以募款方式募集資金,雖然面對一個日本人願意捐2億美金,建造計畫可以很快完成。但證嚴法師婉拒了。因為他認為這個醫院是一人捐或者百萬人捐的,意義與影響有絕大的不同。前者固然可以很快的解除募款的壓力,但卻使得大家失去「參與感」、「榮譽感」和「擁有感」。另外,他有門徒想要每個月捐15元,但證嚴法師卻說分每日捐,每天捐5毛錢。雖然長期下來總額一樣,但證嚴法師認為每天捐的話,可以讓信徒每天不斷地強調慈善心與愛心之信念。並且,這樣向外推廣募資時,因為門檻看似較低,外人比較容易接受。
4.怎麼賣梳子給寺廟的和尚?
說服寺廟,為了回饋信徒的香油錢,可以回饋信徒「平安梳」,經過加持讓信徒天天梳,讓信徒天天緬懷捐錢的善感。
5. 日本車商和其供應商之間所投資的專屬資產很高,恐有機會主義,但仍成功?
1997年的背景:日本供應商與汽車組裝廠的距離最近,豐田供應商平均距離59.2km,日產為113公里,美商則為500公里(方便雙方人員共同專業化,co-specialization)。日系廠商只與一小群供應商持續重複交易,豐田與日產供應商平均為303個,美系平均2033個。實體資產部份,豐田將21%投資在不可重置的資產,比美商高。供應商零組件提供給豐田的比例在36-40%之間,克萊斯勒只有20%(車商採購零組件的量大到一定規模,供應商願意投資在客製化的生產設備,彼此高度承諾,使得豐田的供應鏈更專業化;相對美國供應商是透過競標制度獲得訂單,因此不願依賴單獨一家廠商)。公司間專屬資產投資依賴保護制度,但如果保護成本很高,可能會超過獲利。但日本的制度環境很容易產生信任,這是美商不如日商之處。所以日本廠商傾向使用非合約的自我執行保護,相對於美商是採取合約保護,但是合約的效期有限。
績效:豐田汽車的問題最少,克萊斯勒問題最多。新產品開發時程,豐田只要50個月,通用最高要86.5個月。存貨成本方面,豐田最低只有2.3%,克萊斯勒最高達9.8%。供樣商產品存貨,豐田最低只有7.3%,美商約10-11%。在利潤率方面,豐田稅前13%,供樣商7.1%。美商通用只有2.8%,供應商4.8%。整體而言,投資不可逆的專屬資產,某方面也暗示未來合作的承諾。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