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事有蹊蹺:商業邏輯探討(10)
2018/04/02 23:17
瀏覽790
迴響0
推薦3
引用0
1. John Clark用邊際的概念解說要素所得的高低,雖不符現況,但被當時推崇?

這裡的要素所得指的是工資、利潤、地租,Clark主張某位工人的月薪5萬元,是因為他的邊際產出價值5萬。這種說法看似科學(「因為可以用微積分來表達」,但完全不符合現況。例外有,公家機關的制度化薪水、CEO過高的薪水其實來自於企業的設備、策略、工人的血汗。再者,同一個工人在傳統的生產線上,和在台積電的生產線上,他的邊際產值就有很大的落差。是這個工人換個地方表現就不同嗎?其實是因為台積電的設備較好,產品價格較高,流程合理有效。雖然Clark的邊際理論不符實際,但為何當時的美國社會會普遍接受,甚至美國經濟學會還在1947年以前,用他的名字設立一個Clark Medal。這和當時新興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有關。


Clark的模型最符合資本主義的利益。美國的石油和鋼鐵大亨喜歡這種理論,因為這可以解釋他們的財富多,因為他們的邊際生產力非常高;黑人和乞丐這麼窮困是因為他們的邊際貢獻太小。這種理論的另一種可能,是他們以每個人的邊際生產力來評判他的貢獻,決定是否要繼續聘用。另一項優點,就是個人的成就可以用邊際貢獻來衡量,不必受階級或社會屬性的限制,這在新興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非常好用。


邊際生產力是中性的好指標,跟出身背景無關,只要奮發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提高邊際貢獻。Clark提出這些學說時,美國經濟正往上走,大多數行業屬於報酬遞增階段。然而,到了1929年經濟大蕭條時,還有人會相信這套說法嗎?



2. 1960s-1989的國際咖啡卡特爾瓦解原因,除因越南崛起,還跟冷戰結束有關?

在上述期間,為了維持國際咖啡豆價格穩定,咖啡生產國和消費國組成卡特爾,並制定配額。為了維持配合,他們會視情況囤積和銷毀咖啡庫存。但隨著1980年代越南崛起成為大規模生產國,卡特爾搖搖欲墜。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冷戰的結束。為何這和冷戰有關?


國際咖啡組織(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是位於倫敦的跨政府卡特爾組織。該組織受到美國政府支持,支持的原因反而是政治因素。華府擔心若咖啡豆市場自由化,會導致價格暴跌。這會導致咖啡生產國的社會發生暴動,甚至滋生共產主義—主要的咖啡生產國是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國家,是美國最接近的鄰國。唯有等到冷戰結束,共產主義的陰霾退去之後,美國才敢公然反對咖啡卡特爾。



3. 資本主義讓勞工們的生活更慘?二十世紀政府干預資本主義才使情況好轉?

諾貝爾獎得主們Ludwig von Mises和F.A. Hayek開始懷疑資本主義剝削勞工的事實是否被誇大。在Hayek主編的「資本主義與歷史學家」一書中,作者們認為勞動大眾也從新創造出來的財富裡得到好處,也就是生活水準上升主要歸功於經濟成長,相對的重分配和政治影響則貢獻極少。直到1970年代新經濟學家用計量方法研究此議題後,否定「早期工業化讓低收入者生活環境惡化」這個假說:事實上,許多工人(包括婦人和小孩)轉到工廠去工作,是讓他們從環境裡解放出來。對許多兒童來說,到工廠或礦坑工作,是除了餓死之外的唯一選擇。而且,早在政府干預錢,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由於工資提供、生活水準上升,女工和童工也逐漸漸少。因此,雇用童工制度結束的真正原因,並非政府禁止,而是工業化導致購買力增加的結果。這樣的論點暗示:政府沒有真正開創過什麼,只是剛好搶搭上了資本主義已經啟動的凱旋列車。政府的干涉若有果,也只是將戰果擴大而已。



4. 假設人會理性的做成本效益分析,但個人的1票影響力極低,為何還願投票?

在此假設投票的機會成本為1元,居住的城裡裡有100萬個合格選民。在此之下,由於個體只有一百萬分之一的影響力,所以為了彌補1元的投票成本,對於任一投票者而言,都須有100萬的報酬才值得去投票(投票所產生的效用minus投票所產生的成本>0;X*(一百萬分之一)minus1>0;X>一百萬)。但這不可能發生,這豈非代表投票者不理性?但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願意投票?


這時候就不能看投票者的「平均影響力」,要看「邊際影響力」:投票者係以邊際效用和邊際成本的衡量來從事投票行為的。我們雖然不能直接衡量一個投票者在選舉中的邊際影響力,但我們可以間接估計投票的邊際收益。當候選人的實力越接近時,任何一張選票的邊際影響力就越大。也就是,候選人的實力越接近,投票者的踴躍程度就越高。所以「個人依照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決定性為」這個簡單的經濟命題,可用來解釋「投票是理性的」這種情況。



5. 中國華能公司研發出省油率10%以上的環保點火器,6年後虧損300萬元?

試用過的司機都知道省油,但卻回報華能公司的sales說:「雖然不省油,但感覺動力加大了」,而依然買下華能點火器。為什麼消費者嘴巴上說不滿意產品,卻還是買了呢?


「我不能買了,因為你的節油率太高!若只節5%,我已經跟經理說好,他可以批1萬元。可結鈾這麼多,全公司都知道了。人們都說,節油器應該由司機自己買,要不然,每個月節油獎全歸了司機,豈不太便宜了」歸結於司機不能讓公司知道他的優渥處境,要繼續裝做沒啥油可節省,這樣公司才會繼續補助他。


可司機呢,哪裡看中那一點點節油獎?一個司機說道「節油獎每升8分,賣私油每升1元多。我每個星期開六天車,省下的油星期天到江北拉私活,一天就賺200元。安能高能點火,公司就得給我降油耗指標。你說,我安你的裝置幹嘛?」兩個道理,一個是若司機誠實節能,公司就不會補助他這麼多油錢了;第二,表示司機有套利機會,把本業上不合理省下的錢,偷偷轉作其他用途,用副業光明正大賺錢。


後來,華能sales到北京、大連、哈爾濱推廣試驗,不少司機都給他同樣的忠告「別說你的東西節油,只說增大動力,我們當司機的都願意要」。
有誰推薦more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