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蹊蹺:商業邏輯探討(9)
2018/04/01 21:14
瀏覽680
迴響0
推薦1
引用0
1.在賭博屬非法的地區,為何取締賭博比取締其他「犯罪」還要困難?
這裡給出其中一個原因。那就是相較於其他犯罪,賭博是標準的「最低度執行(radically under-enforced)」,而且「沒有受害者(參與者的行為皆出於自願,不像某些罪行如偷竊,具有強迫性的那些受害情況)」。故,賭博沒有受害者,不但偵辦困難,而且也減低大家把資源用來防堵賭博的意願。
2.用經濟學的角度解釋習慣的養成?
行為之所以成為習慣性的,主要是因為行為的成本與效益都取決於時間。當成本與時間呈負相關,而效益與時間呈正相關時,習慣就出現了。從深思熟慮轉變到習慣性的行為,通常是透過重複動作而形成的。因為不用花太多腦筋,所以符合成本效益。而且,將行為習慣化的成本是一種沉沒成本(sunk cost),意思是,用於維持習慣性行為的成本是很低廉的,這阻礙了改變,因為一旦改變,就得付出新的成本。
3.鄉村銀行提供鄉村婦女小額貸款,婦女在鄉下很難有權利借錢,但有隱憂?
這裡提出其中一個隱憂,有些婦女僅充當男性親戚的人頭,並不是為自己借錢,怎處理?很簡單,若男性同胞也有需求,那就把最初僅幫助弱勢族群—婦女的小額貸款—的初衷,也擴大到男性同胞就好。不用太過擔心這會讓來混的男性瓜分女性創業家的信貸資源,第一,畢竟小額貸款的利率高,無論事業成功與否,男性皆得償還貸款,這顯示男性自己也要對自身事業充滿信心才行,稱為自我篩選作用。第二,若申請貸款者大量攀升,鄉村銀行大可以提高最低申貸金額。
4.富裕國家對貧窮國家的外援一定有幫助?為什麼外援沒有原本預設的有效?
1950-1980年代,全球的海外援助資金全部集中在印度,然而印度的經濟成長卻是歷史最慢,每年每人平均所得只增加1%。並且,國內的通貨膨脹、浪費、腐敗沒有改善。原因為何?第一,接受金援將會使得一個政府毋須設法解決其政治、社會及經濟(文化、組織)的困境,而外援越是慷慨,政府越是拖延其對於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貧窮國家經濟成長遲緩的原因,精準來說並不是因為資源匱乏。相對的,就是因為太多資源導致腐敗(如原油、礦產),而官員貪污,並大興土木於不重要的硬體公共建設。繼續給這些貧窮國家錢,甚至只會助長他們繼續推動這些沒有實質助益的社會計畫,並入官員私人口袋。
第二,1990年代初期,印度政府認識到,經濟問題的真正原因不是沒有足夠的外援,而是本身的政策。當時的改革政策包括開放更多的民營投資、大幅降低關稅、配合和其他外貿壁壘。令人驚訝的是,印度有充分的理由主張,過去曾經捐助他的那些富有國家,竟然是他發展的障礙,因為富裕國家的進口、關稅限制,不讓印度農民和工廠的產品進入富裕國的國內市場。大多數貧窮國家都是農業生產者,而農產品比富裕國家產的便宜許多。在富有國家中,非農民的納稅人實際上被自己國家的農民剝了兩層皮:最低農產收購價格/ 透過稅收來補助農業副產品...以及支持政府對外援助計畫的稅收。
第三,提供外援的國家也會承受國內的政治壓力,進而影響其外援方式。這彰顯在,他們會在援助中附帶各種條件,也協助國內的利益團體。例如大多數的美國外援,都要求接受方須將金援用在購買美國的產品和服務,而這些產品和服務甚至往往賣得比其他供應國還要貴,例如軍武等。這反而犧牲了被援助國,使他們不能更快速的成長。
5.Max Weber撰寫「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起於新教精神?
對經濟學界來說,很難相信宗教信仰能產生資本主義。英國經濟史學者Richard Tawney認為經濟與社會的變遷更能影響宗教觀點。舉例而言,中世紀的宗教改革是肇因於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對歐洲人的世界觀與科學觀產生更大影響。資本主義之所以興起,是因為發現新大陸後大量白銀與香料流入歐洲,造成物價革命,帶動產業發展,促進資本主義的興起。Weber認為資本主義是因為信仰基督新教而興起,是倒果為因的推理。
細究而言,新大陸的金銀、馬鈴薯、玉米、香料大量流入歐洲,許多地方很快就富裕起來,人口大增、物價大漲,製造業和貿易業跟著活絡,商人的地位提升。地主與領土手上的現金相對有限,反而要向工商業週轉,士農工商的地位重新洗牌。在這個大翻轉的過程當中,過去受到羅馬天主教控制的地區,富裕之後就不肯再受教皇指揮,甚至公然抗命。封建領主的經濟相對衰落,農民起來反抗長期的壓迫。另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亨利八世以離婚為由公然與羅馬教皇決裂。所以資本主義反而是促進基督新教的成長。
法國年鑑歷史學派的Fernand Braudel也反對Weber的說法。他跳脫宗教與資本主義的爭論,從經濟地理變遷的角度,來解釋資本主義在北海地區(也正好是新教信仰區)發達的原因。他認為用歷史社會學的方法不但不能解決Weber的命題,反而會把問題複雜化。經濟地理變遷說:宗教改革時期的歐洲,已經取代地中海域的經濟主控權。這類的經濟重心遷移在歷史上很常見,例如回教興起後拜占庭就衰落了;回教的經濟主宰權後來又讓給歐洲人;到了1590年左右歐洲的經濟重心又遷移到北海,當時最繁盛的區域,正好是是基督新教徒居住的地區。經濟重心北移是因為西葡兩國王室對海外經營權的獨佔權控制很緊,主要是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應付日益短缺的政府開支。商人面臨海外貨物回國都要課稅,於是乾脆運到北方不用繳稅的安特衛普、布魯日(Bruges)和阿姆斯特丹等。也可以趁機運到對殖民地貨品需求很高的內陸。
相對於南方的推力,北方的拉力為,當地開發程度較差,生活水準和工資本南方低,加上市場大、廉價的河內運輸網、沿海有效率的船隊。另外北方的資源如木材、穀物、羊毛比南方價格低,北方人工作比較勤奮,所以工業生產的重心就逐漸北移。1590年歐洲景氣走下坡,造就南北方的實力開始分歧。
宗教改革最大的助益,大概就是創造一個有組織的北方社會,這在對抗南方的商業網絡是有利的團體條件。宗教戰爭使得新教徒之間形成有群體意識的網絡,在國家意識發達之前這對商業貿易產生過效用。經濟重心錢怡之前,南方的威尼斯是資本主義的重鎮,可是威尼斯人並不信奉基督新教。曾經掌握地中海域的拜占庭與回教國家,在經濟上的強勢主控權和宗教信仰的關聯不大。如果淵源已久的儒家思想,能解釋台灣戰後四十年的快速成長,又怎麼能解釋宋明以來中國長期的經濟衰退?是故,任合宗教信仰的族群,只要具備當時有利的條件,又碰巧站在西歐北方的那個歷史潮流與位置上,任何勤奮的社群都會有類似的成就。
你可能會有興趣的文章: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