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以品質為中心,描述組織特徵的管理原則。消費者導向的企業可藉由TQM來增加滿意度,並使全體組織成員提升不同面向的表現,以達到長程的戰略成功。既然以品質為中心,就必須先討論品質的定義為何,再建議如何達成之。
1.達成顧客與R&D要求的能力(Conformance to Specifications)
2.達成本身功能與目的的能力(Fitness for Use)
3.發揮所付價格的能力(Value for Price Paid)
4.與周邊系統的輔助性(Supporting Services)
5.其他心理性的定義(Psychological Criteria)
達成良好品質的成本為以下四點。隨著1-4,品質成本將漸大,增加速率也漸大。
1.預防成本(Prevention Cost)
計畫與建立品管系統
2.檢驗成本(Appraisal Cost)
執行測試與評估的成本
3.售前收回成本(Internal Failure Cost)
出貨前將產品修補或重製的成本
4.售後瑕疵成本(External Failure Cost)
出貨後,花在退換貨或收回的成本
最後介紹該模式所包含的八點要素:
1.消費者中心(Customer Focus)
組織所有的努力成果,在此處為產品服務的品質,最終要交由消費者的檢定。
2.組織動員(Total Employee Involvement and Empowerment)
不論是在艱困或危急的時代利用命令來動員,或是在開放合作繁榮環境中自發動員,都需要全體員工向目標努力。所有的成員在產品產出的過程都有所付出,付出也需要資源與權利,因此組織賦權與賦能至關重要。
3.流程導向(Process-Centered)
從產業價值鏈的上游到下游,產品歷經的每一階段都必須進行管控、回報,與更新。品質管理上,良好的制度比人事還重要。
4.領導(Leadership)
領導者的特質和作為決定組織的地位與表現。
5.策略性和系統性取徑(Strategic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該取徑影響企業管理品質的成效。可使用Cause-and-Effect Diagram,Flowchart,Checklist,Control Chart,Scatter Diagram,Pareto Chart,或是Histogram。
6.持續進步(Continual Improvement)
企業在動盪的時局中不進則退,產品的品質也是。可使用Benchmarking。
7.分析與決策(Fact-Based Decision Making)
除了依賴直覺,企業也應該利用觀察與分析的結果來擬定策略。
8.供應商管理(Managing Supplier Quality)
產品的原料來自供應商,因此確保供應商的表現良好,並與其良性溝通,是不可或缺的。
以下提供的示意圖,將領導(Leadership)和供應商管理(Managing Supplier Quality)換成溝通(Communication)和系統整合(Integrated System),異曲同工。
圖片來源:http://www.toolshero.com/wp-content/uploads/ToolsHero_Total-Quality-Management.png
參考資料
http://asq.org/learn-about-quality/total-quality-management/overview/overview.html
http://www.thecqi.org/Knowledge-Hub/Resources/Factsheets/Total-quality-management/
http://managementhelp.org/quality/total-quality-management.htm
http://www.wiley.com/college/sc/reid/chap5.pdf
http://www.toolshero.com/wp-content/uploads/ToolsHero_Total-Quality-Management.png
限會員,要發表迴響,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