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君心緒太無聊,有了選票,又憂鈔票
2020/06/20 11:16
瀏覽2,467
迴響2
推薦26
引用0
獅城今天晨雨綿綿,涼風習習,十點的氣溫只有26度。呆坐冥想,五體不勤,正好。
結果羲皇上人一大早就被一封老同學有關「健保自費醫材差額上限政策」的line震醒。他引了吳明孝《後疫情時代的政治風暴:自費醫材差額上限政策的前世今生》的部分文字:
「本次之所以引爆醫界的眾怒,主要在於源自於我國健保制度關於醫療給付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當健保署握有全國壟斷性醫療資源分配的權力,制定保險給付規則的權力,侵入甚至取代了在醫療領域的醫師專業判斷,並逐漸演化為所有在健保體制下執業的醫師,被馴化配合健保的給付標準來決定其醫療行為(被迫採取符合健保的方法而不是依其專業判斷所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並容忍對其專業判斷的侵犯(例如醫療費用核刪、新型醫療技術或藥材並不納入給付),而這樣的積怨在近幾年已經累積到極限。……
而健保署為何自願扮演前述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各地方政府之衛生局、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與公平交易委員會的綜合角色?不可言說的是,現行健保體制雖然凝聚了台灣人的健保共同體,但同時也創造出台灣醫療體系下,讓絕大多數醫療院所臣服的魔戒,持有魔戒者就有號令醫療院所的權力。」
我自度頭腦簡單,無法理解這幾千億大餅的國家大事,於是又谷歌了網路媒體「報導者」的一篇《火線背後僅佔健保3.2%的醫材差額給付訂定上限,為何燃起醫界大火?》文中引述了多位歷任健保首長、公衛學者、跨世代醫師、民間團體、醫院組織及公共行政學者的觀點。
花了二小時寶貴的週六早晨的專業散漫時間,塞在醫學與行政的無邊術語毛絮裡,正在迷糊迷茫間,我突然想到了大歷史家房龍的教訓:
「人很少出於單一的動機做某件事,不論是慷慨樂捐,還是一毛不拔到不肯施捨一塊錢給街角的流浪漢。總有這樣的那樣的原因促使我們這樣做。我們總會本能地從眾多理由之中,挑選出一個最令人尊敬,最值得稱道的,然後按照公眾的品味粉飾一番,接著宣布:『這就是我做這件事的原因。』」
那這個甘冒大不諱的政策─一週內讓行政院長事後對衛福部提出尖銳批評,讓總統的醫師後援團群組傳出大量退團,使總統必須在臉書發文強調「會把政策調整好」,以致政策緊急喊停暫緩實施;也讓媒體寵兒的衛福部長折損光環……這樣的政策,推出的原因在哪裡?
「照顧民眾就醫權益」?「解決差額給付亂象」?
用一般解讀歷史事件,「誰會得利」和「利益多大」的簡單邏輯,我整理了一個懶人包:
官員基於道德理由與使命感自發性地強推本政策?嗯,可能性不大。
名目是健保的差額給付,但關鍵不是健保醫材支出─2019年健保總額為7,100多億元,其中醫材支出約250億元、僅占3.5%。
但在台灣的醫材市場,由於健保的獨佔地位,定價政策將衝擊自費醫療市場。因此,高價醫材或醫師認為對醫治最好的醫材,將出現「有錢買不到」的窘境。老友說:「以人工水晶體為例,有投保實支實付的病人,通常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要用最好的自費選項,畢竟一輩子就用一次而已,而且是裝進眼睛裡的東西,最貴的,一眼要12萬多,健保補助2千7百多,其他12萬由私人保險實支實付,現在由政府出面設定天花板,一旦實施7萬8千的天花板,最高階的12萬水晶體,百分之百會退出台灣市場。……還有人工關節、心血管人工支架⋯」
民眾、政府、醫師都沒有因此得利─民眾無法得到最好治療,政府折損威信與醫界支持,醫師不能選擇最適醫材。
那……到底誰得利,或是誰在推動?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台灣非常多人購買商業保險─2019年平均每人有3.16件保險,全台有1,679萬人有買醫療商業保險。這次政策訂出上限,反而是變相幫保險公司省錢。
啊哈!
當然,至於到底這塊餅的誘惑多大─醫療商業保險的給付金額、理賠上限、出險機率,與對保險公司財務與「健全經營」的影響如何云云,就留待方家解惑……(妄議朝政,死罪死罪)
唉,窗外雨聲瀟瀟,不由得想起蔣坦的一闕辭: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下一聯可以改成:
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健保,又怨健保。有了選票,又憂鈔票。
結果羲皇上人一大早就被一封老同學有關「健保自費醫材差額上限政策」的line震醒。他引了吳明孝《後疫情時代的政治風暴:自費醫材差額上限政策的前世今生》的部分文字:
「本次之所以引爆醫界的眾怒,主要在於源自於我國健保制度關於醫療給付長期以來累積的問題,當健保署握有全國壟斷性醫療資源分配的權力,制定保險給付規則的權力,侵入甚至取代了在醫療領域的醫師專業判斷,並逐漸演化為所有在健保體制下執業的醫師,被馴化配合健保的給付標準來決定其醫療行為(被迫採取符合健保的方法而不是依其專業判斷所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並容忍對其專業判斷的侵犯(例如醫療費用核刪、新型醫療技術或藥材並不納入給付),而這樣的積怨在近幾年已經累積到極限。……
而健保署為何自願扮演前述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各地方政府之衛生局、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與公平交易委員會的綜合角色?不可言說的是,現行健保體制雖然凝聚了台灣人的健保共同體,但同時也創造出台灣醫療體系下,讓絕大多數醫療院所臣服的魔戒,持有魔戒者就有號令醫療院所的權力。」
我自度頭腦簡單,無法理解這幾千億大餅的國家大事,於是又谷歌了網路媒體「報導者」的一篇《火線背後僅佔健保3.2%的醫材差額給付訂定上限,為何燃起醫界大火?》文中引述了多位歷任健保首長、公衛學者、跨世代醫師、民間團體、醫院組織及公共行政學者的觀點。
花了二小時寶貴的週六早晨的專業散漫時間,塞在醫學與行政的無邊術語毛絮裡,正在迷糊迷茫間,我突然想到了大歷史家房龍的教訓:
「人很少出於單一的動機做某件事,不論是慷慨樂捐,還是一毛不拔到不肯施捨一塊錢給街角的流浪漢。總有這樣的那樣的原因促使我們這樣做。我們總會本能地從眾多理由之中,挑選出一個最令人尊敬,最值得稱道的,然後按照公眾的品味粉飾一番,接著宣布:『這就是我做這件事的原因。』」
那這個甘冒大不諱的政策─一週內讓行政院長事後對衛福部提出尖銳批評,讓總統的醫師後援團群組傳出大量退團,使總統必須在臉書發文強調「會把政策調整好」,以致政策緊急喊停暫緩實施;也讓媒體寵兒的衛福部長折損光環……這樣的政策,推出的原因在哪裡?
「照顧民眾就醫權益」?「解決差額給付亂象」?
用一般解讀歷史事件,「誰會得利」和「利益多大」的簡單邏輯,我整理了一個懶人包:
官員基於道德理由與使命感自發性地強推本政策?嗯,可能性不大。
名目是健保的差額給付,但關鍵不是健保醫材支出─2019年健保總額為7,100多億元,其中醫材支出約250億元、僅占3.5%。
但在台灣的醫材市場,由於健保的獨佔地位,定價政策將衝擊自費醫療市場。因此,高價醫材或醫師認為對醫治最好的醫材,將出現「有錢買不到」的窘境。老友說:「以人工水晶體為例,有投保實支實付的病人,通常會毫不猶豫的選擇要用最好的自費選項,畢竟一輩子就用一次而已,而且是裝進眼睛裡的東西,最貴的,一眼要12萬多,健保補助2千7百多,其他12萬由私人保險實支實付,現在由政府出面設定天花板,一旦實施7萬8千的天花板,最高階的12萬水晶體,百分之百會退出台灣市場。……還有人工關節、心血管人工支架⋯」
民眾、政府、醫師都沒有因此得利─民眾無法得到最好治療,政府折損威信與醫界支持,醫師不能選擇最適醫材。
那……到底誰得利,或是誰在推動?
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秘書長吳明彥:台灣非常多人購買商業保險─2019年平均每人有3.16件保險,全台有1,679萬人有買醫療商業保險。這次政策訂出上限,反而是變相幫保險公司省錢。
啊哈!
當然,至於到底這塊餅的誘惑多大─醫療商業保險的給付金額、理賠上限、出險機率,與對保險公司財務與「健全經營」的影響如何云云,就留待方家解惑……(妄議朝政,死罪死罪)
唉,窗外雨聲瀟瀟,不由得想起蔣坦的一闕辭:是誰多事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下一聯可以改成:
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健保,又怨健保。有了選票,又憂鈔票。
迴響(2) :
- 2樓. sigmachen2020/06/21 06:26
詐騙慣犯格殺勿論
- 1樓. blackjack2020/06/20 13:29
如果只聽醫生的話,那只會得出類似版主的結論
我的父母動手術醫材有用自費也有用健保的,高價的自費要十幾萬,中價三萬,沒有差別,但我為何要用高價的,因為「人命」在醫生「手上」,他不爽可以說他沒辦法醫了,或者他不用高價醫材手術就不會成功
只有曾在刀俎上的人才會明白這個爭議是「武大郎玩夜貓子」
自由廣場》6根心臟支架差價20多萬 - 自由電子報 自由評論網.html
...舍弟去年也因心臟病,到台中某教學醫院裝了六支支架,他選擇三支塗藥、三支健保無塗藥的。我問他為何如此搭配,他說:「為了給醫院和醫生一些『福利』,看能不能得到比較好的照顧」,於是光支架差價就多付出二十多萬元,剝了一層皮。
日昨到台北拜訪新聞界極資深的前輩,剛好談到醫療器材差價問題,他以己身為例,開白內障,一眼先開,選擇自費水晶體,付出數萬元,之後,另隻眼睛做同樣手術,也付出不菲代價。但事後他因眼疾,另找友好眼科醫師看診,該醫師仔細檢查,發現兩眼水晶體並不一樣,有一個是自費的,另外一個是「健保的」,但也收了同樣的高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