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長張家祝,因為綠委質問他「還是人嗎?」,憤而堅辭部長職。國民黨面對綠營的肆意攻擊,損兵折將,幾乎完全無力招架。張部長被攻擊下台,不是國民黨唯一的一次大將折損,很可能也不是最後一次。聯合報形容國民黨面對綠營攻擊的反應,說是「訥訥失言」。
國民黨整體失言、失聲很可能是事實,問題是為什麼。一個簡單而直接的理由當然是因為馬總統民意支持度低落,帶衰整個國民黨。總之,馬總統個人或許要為國民黨官員的挨打處境負最大責任。如果這個推論暗示國民黨本身其實很健全,也沒有整體處境的問題,問題只在馬總統一人,那麼,我們也可進一步推論,當馬總統從總統與黨主席身份卸任以後,國民黨將可快速復原,恢復既有的壯大。這一點應該很快就能獲得事實驗證。
不過,我比較悲觀,我並不認為國民黨有快速復原的可能。我試從不同的觀點來解釋國民黨整體失言的狀態。
經過李登輝執政並主持國民黨後,國民黨開始走向分裂。新黨與親民黨從國民黨出走,都與李登輝有關。李登輝可說是打入國民黨的「間者」(「間」者離間也),而且是非常成功的間者。當然,國民黨內現在也很可能還存在有大間者。但這應該還不是國民黨的基本問題所在。
李登輝入國民黨,繼承國民黨政權,是否要歸咎於蔣經國對權力繼承人選的誤判?或許是。但是,最弔詭的是,他其實並沒有多少其他選擇餘地。蔣經國當時的口袋人選似乎只有兩人,不是李,就是林。從後見之明來看,當時也許選擇林洋港才是正確人選。但是,歷史不能重來。而且,選擇林洋港真的就會更好嗎?林可能是忠厚而有魅力與行動力的領導者,但是他可能缺少國際觀、缺少國家元首所需要的大視野。當時,最好的人選可能不是李,也不是林,而是孫運璿。那為什麼不是孫出線呢?孫甚至完全沒有進入可能的遴選名單。
最可能的理由是省籍,當時,外省籍已經成為原罪,再繼續由外省人來擔任國家元首,本省人可能會普遍反感。為求政權獲得正當性與穩固性,所以必須在本省人中尋找忠誠者繼位。於是,李才獲得繼承權力的機會。這裡,李是否對國民黨的理念、目標忠誠,似乎存在某種誤判或欺瞞,只是,很少有人再去計較這一段。而且,批評誤判似乎還比批評欺瞞要多。
如果說國民黨是個外省人的黨,可能並不準確,尤其是在今天來說。但是,若說它與外省人、與中國大陸有著特殊淵源,則不假。而即使是調整過、並不純粹的「外省人的黨」或「中國黨」,在今天台灣本土意識高張的時候形成先天劣勢,並不意外。何況這個「外省人的黨」還有二二八與享受長期政策優惠的罪狀。
那麼,為什麼馬總統還有機會當選總統?這其實要拜阿扁後期陷入貪腐弊端導致民眾失望之賜。當然,馬總統先前的個人形象又太美好(這裡,其實扁、馬兩人都有被期望過高而致失望亦大的問題)。大體說來,馬總統不是憑藉國民黨的聲望而當選,恐怕倒是國民黨政權因馬的個人聲望而得以茍延(至少在綠營初次執政初期,情況是如此)。事實恐怕是,國民黨在台灣本土化意識興起之後,已經沒有太多生存空間。
國民黨是中國的黨,而比較不是台灣的黨,它與台灣的緣份是一段意外情緣,也或者是段孽緣。國民黨對中國的統治正當性喪失以後,它對台灣也本當失去統治正當性(註一)。如果實際上並沒有完全失去對台灣的統治正當性,部份是美國支持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中共對台灣的生存威脅,而國民黨是唯一可能的防衛力量。當然,國民黨的軍隊也是實質統治的重要基礎。只是,上述這些統治條件,在今天幾乎都已經消失怠盡。軍隊隨著外省來台軍人的凋零而自然走向國家化或本土化。因此,美國也沒有理由再特定支持國民黨作為台灣的統治政黨。反之,由於美國與中共間的深刻矛盾,美國毋寧更偏好民進黨或獨派陣營。此外,如就對抗中共的目標而言,統獨兩陣營也早已時移勢易。統派既不再擁有可對抗中共的軍力,甚至還漸漸失去對抗的立場。從而,國民黨已不再具有因對抗中共而來的統治正當性。
台灣的人口省籍結構當然也先天有利於本土政黨。外省人在台灣的人口比例不超過15%,換言之,85%的台灣人是本省人。經過通婚以後,更多的「芋頭蕃薯」會偏向認同自己的本省屬性。這不但涉及子代對父親/母親的認同偏向,也涉及何方親屬較多所形成的差別影響力。再說,假如外省人回歸中國大陸的比例較高,長期而言,更因為外省人口的相對減少,也會不利於外省人通過選舉從政的可能。
當然,必須強調,人口的多數不只是直接影響選票,甚至影響判斷標準。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指出,人都有強烈的從眾性,會依從多數意見來決定是非與認同選擇。當台灣擺脫強人威權以後,多數意見就快速成為一般人的判斷標準,特別是國家認同等議題。本土化意識遂得以飆升。
除此以外,台灣民眾,不分省籍,都可能對兩岸形成一種新的對比評價,認為台灣優於大陸,包括經濟與道德等多種層面,因而減少對中國大陸的情感認同。這與先前因反共而形成的兩岸心理隔閡相關,但並不完全同質。前者更全幅性,更連結到整體認同。這也是為什麼現在台灣約有七成民眾傾向台獨的可能理由。也許隨著台灣民眾智識提升,益發意識到台灣被打壓的外交處境,而產生反中的心理。不過,這種心理反應需要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先已經厭惡中國大陸,缺少認同情感。
我以為對中國(大陸)認同感的喪失,甚至是「反中」意識,才是使國民黨失去正當性與支持的基本原因。國民黨逐漸被「他者化」、「邊緣化」,成為台灣社會的異化(alienated)事物。或許它從未曾完全融入台灣社會,只是,它在前期憑藉實力掌握了實質統治權,而稍後則憑藉經濟成長績效與「催台青」政策而獲得某種程度的認可。但是,一旦台灣社會開始開展本土化意識,國民黨的異化性質就快速凸顯。如果國民黨目前還能擁有多數席次,很可能是任公職者過去累積的人脈、聲望的效果,而非得力於黨的號召力。也因此,黨員很難從黨員的立場發聲。
國民黨當然不是沒有本省成員與本省支持者。不過,本省成員與國民黨的關係一般很難真正水乳交融。當年的國民黨集思會如今幾乎都轉為台聯成員,由此可見一斑。這不是偶然、局部現象,而是國民黨的體質問題。李登輝只是更突出的個案,但也同樣反映了國民黨的體質與台灣本省人間存有極深扞格。馬王之爭基本上也還是這個體質問題的一環。王金平雖然是國民黨裡的重要成員,他對國民黨的國家認同理念恐怕接受度有限,與黨內外省掛的心態也大不同。只是,國民黨外省掛的國家認同恐也趨近分崩離析。
用較強的語氣來說,國民黨始終並未充分融入台灣本土。這就是國民黨的基本問題,很可能也是國民黨未來困境的根源。國民黨雖然號稱是台灣的多數黨,卻步履維艱、眾士訥訥,基本問題應也在此。
不過,我下面的意見可能比較突兀,我並不認為上述問題完全是國民黨的錯,也並不認為應該是要由國民黨做出根本的轉向。我認為是台灣社會自身要做出抉擇:還要不要維持台灣的中國屬性?還要不要保留統一這個選項?
迄今,台灣社會的確已經做出某種程度的抉擇,就是傾向台獨,從而國民黨也就被推向邊緣化。國民黨員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該提出什麼樣的國家論述。幾乎再沒有什麼人敢講統一,因為講統一背逆台灣當前主流時勢。國民黨也不敢提台獨,那太違背國民黨的基本理念。本來,國民黨可以藉務實經濟政策為號召,偏偏兩岸經濟交流又牽涉國家認同、抵觸台獨大勢。再者,美國顯然不樂見兩岸交流熱絡,暗中極力鼓動台灣民眾抵制。國民黨的經濟政策因而觸礁。
註一:
統治正當性關乎民眾的意願,是否多數民眾願意接受其統治,而未必關乎統治者或統治群的行動正當性,或倫理上的應然性。我個人也不認為統治者行動的應然與否與統治正當性有絕對的關係。馬基亞維利式的偽善統治者也可能獲得高度正當性。而當我宣稱國民黨失去統治正當性的時候,並不表示我個人對於國民黨的統治總體給予負面評價。
後記:我對於張部長憤而辭職感到不捨,也同感憤慨,但也只能是書空咄咄
至於我的討論,則是要指出,台灣現在輿論立場是傾斜的,綠營的言
有人說我是滿紙荒唐言,我倒不反對。只是,身為作者,我自己又何
我偏向統派,但也認為統一將面對一些嚴峻問題。必須深思。反之,
11樓. 過客2014/08/27 14:05其來有自,沒有異化不異化
沒錯,連"雄才大略"的蔣經國都體認到台籍人士的重要性.可是重視台籍人士不是"討好". "中國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傳統",腐敗的滿清還出了曾左李.今天的歷史留下的記載,任何晚清出身的進士甚至舉人,在他們一生中絕大數都是對得起自己所受的教育.我到希望你能好好批判國民黨到台灣後夾著黨政軍經教的優勢,到今天輸的精光,還被台獨斥之以鼻的結果,做個清楚的結論.我覺得你說話總是拖泥帶水."中國國民黨"那批人沒指望.你就給個痛快,什麼異化不異化.誰都知道經濟部長下台,他處的客觀環境是誰給的.三軍聯合作戰就靠一個人打嗎? 真是笑話了.- 10樓. Taiga2014/08/23 12:28
謹覆版大:
鄙人所說:「法國人從來不是以「勇敢善戰」有名,…」
這話是這樣來的,法國人除了在拿破崙領導下曾經擊敗普魯士外,後來的普法戰爭、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法國都被普魯士(德國)打得落花流水。
領導統御學裡綿羊與獅子的比喻是在強調「領導統御」的重要,在同樣的社會(政治)結構下,領導力強的人不但有較好的成績(政績),而且甚至可以引領社會走向,改變社會結構。
比如說,鄧小平的領導就力挽狂瀾改變了整個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面貌,使中國免於走向毀滅的命運。
如果說法國因為「工業革命」和「思想改變」而使社會力上升,「拿破崙自己其實也是這個上升趨勢的一環」。
第一、「工業革命」起源於英國。
第二、法國有「大革命」這樣劇烈的社會、政治變革,但英國早在13世紀就有了《大憲章》。吾人可以這樣講,法國有「大革命」,但英國的不成文憲法是積許多的「小革命」而成。做為人民,吾人寧取英式的「小革命」,不要法式的「大革命」。
論「工業革命」,英國先於法國,論「思想改變」,英國不落後於法國,所以英國之「社會力」並不輸於法國,但英國還是被拿破崙擊敗了,如果沒有英吉利海峽的保護,英國就被消滅了。
所以,我還是認為拿破崙是不世出的英雄,是他改變了法國,而不是法國造就了他。
同樣的社會、政治結構,美國39任總統卡特和40任總統雷根所獲得的評價完全不同,這就是領導力的差別。
卡特總統在任時,儘管他的黨在國會兩院都占多數,但他提出的法案都卡在國會,動彈不得。
伊朗霍梅尼政權綁架美國大使館人員為人質,卡特總統派「藍光突擊隊」救援但居然失敗了;和前一年以色列特工人員在恩得比機場成功救援人質的輝煌表現一比,簡直一在天一在地。
卡特任總統的時代是令美國人灰頭土臉,顏面無光的時代。
美國人經常開玩笑說:「卡特總統不當總統時,比當總統時更稱職。」
然而美國第40、41任總統雷根則被認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幾乎可以和華盛頓並駕齊驅。雷根總統影響美國1980年代文化,使得1980年代也常被稱為「雷根時代」,其右翼保守的思想至今仍是美國保守派的標誌。
平平在當總統,怎會差這麼多?領導能力是關鍵。我喜歡這樣的辯論,因為有助於漸進獲得真知。
我並非完全否認個人領導能力的作用。但是,我仍然強調結構的作用,仍然認為個人只在結構容許的範圍內起作用。
法國之所以落後於英國,一種解釋是宗教倫理,英國是新教國家,法國是天主教國家。凡是新教國家,大體發展都優於天主教。所以現在的歐豬四國或五國(PIIGS,多一個是愛爾蘭)全都不是新教國家。即使強調拿破崙天縱英明,結果他最後還是輸給英國。
我同意拿破崙英勇善戰。而且他很年輕就擔任高級將領,指揮作戰可以不眠不休。但是這並不能扭轉法國整體結構帶來的影響。包括法國很快就復辟帝制,而在此後的兩百年政治持續動盪。他們的相對衰弱,是有結構作用,而非偶然,主要也非因領導者個人因素(領導者換了那麼多人,法國還是不太能有起色)。
我再強調另一面的結構作用。拿破崙得以獲重用,是統治結構已經衰弱的結果。否則除非他出身皇家,就難出頭。稀有人才難以不次拔擢,集體發展自然受限。這問題在傳統中國很可能更嚴重。
我說拿破崙也是社會上升的一環,除了他有機會獲得不次拔擢外,也包括他獲得新觀念。拿破崙法典的內容並非他自己所創,但是他所處的時代與階級背景使他能接受到這些觀念,並在感情上願意接納、傳播。這是使他被人稱頌的重要原因,否則他只是個善戰者。善戰者未必是好領導。
作為個人,拿破崙固然使法國快速強大,但最終並沒有使法國長治久安。這樣的個人終究是有局限的人。
再說希特勒,選擇他其實是飲鴆止渴的行為。但是當時一些德國人卻以為找到了拯救者。拯救者的出現,其實反映出結構的危機。而找錯拯救者,結果可能是大悲劇。但人們在急著找拯救者的時候,往往只知痛恨既得人選令他們失望,而寧願挑出其實最危險的人選。人們用特定且偏於狹隘的標準來找拯救者,最後通常沒有好結果。
我們當然期望英明領導者能給我們美好的前景。但是,我們這種期望幾乎總是要失望的。沒有堅固的結構支撐,即使有英明領導,好景也難長久。
民國初年的袁世凱,其實是非常有能力的領導者,但是最後也失敗了。為什麼?因為那是個亂局,是嚴重缺乏共識與共同利益的時期,我以為,當時任何人都難以成功領導這樣的國家。我也說過,為什麼在1948年行憲之初,為什麼胡適沒有機會成為國家的領導者?重點不在胡自己,而在中國的結構不接受胡作為領導者。即使胡勉強就任總統,也恐一事無成,很可能會灰頭土臉下台,那是結構在作用。
我以為,此刻的台灣也處於嚴重缺乏共識的時刻,因為集體心態正在改變。國民黨正在快速失去正當性。這個問題,我以為大家輕忽了它作為結構性問題的重要性與嚴重性。
出岫閒雲 於 2014/08/23 22:19回覆 - 9樓. Taiga2014/08/21 11:51法國人從來不是以「勇敢善戰」有名,但這一批人由拿破崙來領導,立刻成為一支戰無不勝,攻為不克的「百戰雄師」。
在領導統御學裡經常舉一個比喻說,一群綿羊由一頭獅子來領導,整群綿羊都會成為獅子;反之,一群獅子由一頭綿羊來領導,整群獅子都會變成綿羊。證之拿破崙創造的歷史,此說似乎不無道理。
我極不願意對馬英九總統落井下石。
不過,我個人認為國民黨今天的「步履維艱、眾士訥訥」就是因為綿羊在領導的關係。十八世紀末的法國為什麼社會力上升,應該從兩方面來說。一方面是工業革命已經逐漸出現,一方面是人們的思想正在改變。思想改變最直接的影響源於美國獨立革命與啟蒙思潮。一旦人們想法改變,其他的結構面也就跟著改變。簡單說,主要是中產階級的力量壯大了。由此而衝擊既有統治者。但是不要因為一時的混亂而誤以為整個法國長期下坡。那是一個長期社會力上升的趨勢,只是中間稍有波折。
關於馬總統,我暫時不想多說什麼。但是,我認為問題主要在於他與台灣社會鑿枘不合。說是羊來領導獅群,固然形象地凸出了馬總統可能過於軟弱的問題,但是,也可能是台灣社會不接受非人治的統治模式。宋楚瑜擔任總統,支持度大概會高很多。但是,那對台灣是好事嗎?我至少高度存疑。
出岫閒雲 於 2014/08/22 21:45回覆我部分同意你的說法。不過,我下面主要還是從商榷角度提出我的看法。
我也常拿拿破崙為例進行討論,另外還有一位是希特勒。在我看來,這兩位就像倚天屠龍記裡的周芷若,學的是九陰白骨爪,只求速成,卻終究有害。希特勒上台不久,就宣稱已經減少兩百萬名失業。他的「功業」使他聲望上升,卻也讓德國走向大悲劇。
好的領導者究竟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我相信他也能起到關鍵作用,但是我仍然認為個人無法超越結構起作用,而是在結構的可能性範圍內起作用。羊群始終無力對抗獅子,不管領頭羊是誰。因為那領頭羊也還是羊,而不是獅子,而獅子卻無法領導羊群,因為羊群不接受獅子的領導,即使獅子或許偶然有機會成為羊群的領導。
再回到歷史上的法國與德國。照德國社會學者韋伯的說法,德國本來就擁有一群世界上最優秀的官僚群,但就差好的領導者。所以,希特勒一旦成為領導者,而且有堅強的意志,就能夠做出一番事業(不管最後結局如何)。
說法國人從來不善戰,可能低估了法國從英法百年戰爭中所凝聚的民族國家的集體意志,也忽略路易十四以來所建立的法國人的國家自尊。
我更大膽地說。我認為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是反映法國社會的內在結構變化,如馬克思所說,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就像舊桶子,已經裝不下新的生產力。最後,桶破了,新生產力造就了新社會(生產關係)。總之,法國的結構正在改變,新社會力超越了舊政治權威,才有了革命。法國社會(而不是那個統治群)的力量其實是在上升,拿破崙自己其實也是這個上升趨勢的一環。他也運用了這個升勢。想像一個極端狀況,如果拿破崙出現在同時代的中國,結局會怎樣?他能給中國帶來改頭換面的局面嗎?還是比較可能會投閒置散、一事無成?後者就是結構在起作用。
出岫閒雲 於 2014/08/22 21:25回覆
8樓. 野鶴2014/08/21 10:08其實現在談統獨,已經是上個世紀的思維了。到了21世紀,要思考的應該是兩岸之間要建立什麼樣的關係。
從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關係,到國與國關係,統獨之間的光譜,應該還有可以操作思考的空間。幾十年來,什麼國協聯邦邦聯的,最後都牽涉到雙方之間的信賴關係。
問題就在於,台灣和大陸之間,並沒有互信的基礎。就算台灣和中共簽屬某種程度的「高度自治」協定,但以中共人治大於法治的現象,任何兩岸協議,都有被中共強權一夕撕毀的可能。而台灣只要簽定協議,沒有毀約的本錢,但是中國大陸就算毀約,也無人能奈他何。
- 7樓. Taiga2014/08/20 13:10
我個人認為台灣認同並不等於台獨認同。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有幾個研究員,在2013年9~12月期間曾做台灣認同調查,結果顯示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增加,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減少,認為自己兩者都是的比例也減少。
中央研究院拿國家的公帑以研究之名做問卷來問你是不是台灣人,天下除台灣外還會有哪個地方會發生這種荒唐事?這形同對國民做「忠誠調查」。
中央研究院中的台獨份子要知道,第一,人民是主人,中央研究院是人民的僕人,僕人沒有權力調查主人。第二,1949年來台的外省人遲早會凋零殆盡的,這還需要做問卷調查嗎?第三,「純種中國人」越來越少,台灣就越來越安全嗎?
中研院的這一批臺獨份子是夜行人吹口哨,自己給自己壯壯膽罷了!
只要你出生在臺灣,成長在臺灣,說自己是「臺灣人」這是再也自然不過的事;但問你贊不贊同「台獨」,這須要考慮的「變因」就不那麼單純了。
第一,台獨的「好處」是什麼?
第二,台獨成功的比例有幾成?會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第三,有必要斬斷自己的「根」嗎?真的對自己的「根」一點感情都沒有嗎?
蘇格蘭國家黨主張蘇格蘭應從「聯合王國」獨立,他們端出來的「牛肉」是:獨立後的蘇格蘭可以獨吞「北海油田」的利益,不用再和英格蘭分享。即便「好處」如此明確,但很多蘇格蘭人還是猶豫不決。英格蘭和蘇格蘭同文同種,數百年來生活在一起雖然經常爭吵,但民族感情還是在的。蘇格蘭的獨立只要「公投」能過,就可輕而易舉的獨立成功。這點讓台獨份子非常興奮,紛紛認為「中國」應該「效法」。
台獨份子對國際事務、對歷史的無知已到非常可悲的地步。
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愛爾蘭脫離聯合王國的獨立就是「流血」的,北愛爾蘭想要脫離聯合王國併入愛爾蘭不但「流血」而且失敗。可以預言,將來如果威爾斯想要獨立,必定也會流血而且必定失敗。
英格蘭並不是對蘇格蘭特別好,而是蘇格蘭比較大,它沒有必勝的把握。英格蘭不是聖誕老人,你要什麼都給你。
我們臺灣大部份老百姓並沒有台獨份子那麼蠢,對台獨帶來的危險性有一定的認識,所以目前「維持現狀」才是主流,版主不必過於悲觀。
6樓. 我們就統一2014/08/18 09:46共產黨幫我們台灣人清算光所有1949 年後來台的國民黨軍特餘孽幾百萬人
我們就統一
這些垃圾本來就要被共產黨清算
現在正式解決歷史問題得時候
如果台灣的人都把生命的能量用於互鬥、內耗,對於台灣社會而言,絕非好事。尤其這種情緒化的攻擊言詞,更是只能帶來傷痛。慎之! 出岫閒雲 於 2014/08/19 15:08回覆
5樓. 古月2014/08/16 10:42臺灣的動力只能來自民間了,政府及政黨都失能,上天可以給台灣10次總統直選的機會,已經5次了,臺灣哪裡進步了?民主退不擋的執政末期,各級政府已經爛到底了,馬總統沒有大刀肅清腐敗份子,良機已失,各位可以看清現在臺灣已獨立成為20多個小國家,能生存已經要偷笑了- 4樓.2014/08/15 16:15從務實面來看,台灣是無法獨立的,理由是1.對岸反對2.美日也都承認對岸為中國惟一的合法政府並和對岸建交3.對岸是聯合國中的常任理事國,接下來我們目前管轄的區域天然資源匱乏,精密工業受制於美日歐,經濟發展的潛力不足,對岸的國防和經濟等實力又高過我們甚多,既然對岸反對,如果我們要獨立必然發生戰爭,除非美國願意以保護美國本土的態度來抵抗對岸,否則我們根本撐不了多久,戰敗的後果是我們可以承受的嗎?大家好好的思考一下吧
我對於張部長憤而辭職感到不捨,也同感憤慨,但也只能是書空咄咄,不能有實際改變。寫文章抒發一下,除了抒解鬱悶,也希望能從另外的角度提供思考。雖然張部長辭職可能有多重原因,但是陳其邁的羞辱言詞,我認為還是關鍵因素。如果換做是我,也很難忍受這樣的羞辱。張部長辭官,對他自己是好的選擇,但對台灣我認為是損失。
至於我的討論,則是要指出,台灣現在輿論立場是傾斜的,綠營的言詞容易得到支持,藍營說什麼都不對。我當然不認為這是公平的情形,對台灣也沒好處。但是我只能分析所以至此的根本原因。讓大家一起來省思。
有人說我是滿紙荒唐言,我倒不反對。只是,身為作者,我自己又何嘗不是「一把辛酸淚」。我寫此文,的確粗糙、主觀、尖銳,但是真摯、誠懇。我早ˋ已經不是國民黨員,但是對於國民黨的命運,特別它與國家的關係,仍然關切。我的敘述或許沒有指出國民黨的希望所在,因為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相信,能誠實面對問題,有助於找到出路。
我偏向統派,但也認為統一將面對一些嚴峻問題。必須深思。反之,我也認為,台獨並非出路,而很可能是絕路。要尋覓台灣的出路,談何容易。但是,許多人卻是一廂情願就已經有了答案。
出岫閒雲 於 2014/08/15 19:21回覆 - 3樓. 襄樊散人2014/08/15 16:02不用思考了。有人1997年已经指出结局:台独就是绝路。
- 2樓. nothing special2014/08/15 10:55台灣本土化其實只有福佬意識,完全罔顧居住在台的省籍、民族的多元。所謂融入豈不強求別人忘本的狹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