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高中 阿得老師
請看看以下的行為描述,你或你身邊的老人符合幾項:
*穿著吊嘎(背心內衣)逛大街
*明明險象環生仍堅持自己開車
*洗好的衣服和餐具堅持自己方便取用的放置規則
*不管人家愛不愛聽重述著久遠以前年輕的豐功偉業
*很自然地在別人面前放屁
*有用沒用的東西堆了一屋子
*該記的記不住,不用記的小事卻能朗朗上口
*耳背可是一說他的壞話卻馬上聽到並反擊
*很容易就被小事惹毛了
*專管些晚輩的小事而且繁複嘮叨
怎樣才算是老頑固、老番癲呢?這些項目都算是固執老人常做的事,偶一為之無妨,並不影響生活功能和關係;但如果老人行為同時符合四、五項以上呢?恐怕,嘿!嘿!互動、相處的人會很辛苦吧!
那就趕快叫晚輩來看看以下關於老頑固的解釋吧!因為理解老人行為背後的因素,才會懂得尊重老人,老與少的相處才會更融洽。
一、為何只會記得美好的回憶呢?
人類為了活得好好的,往往會選擇性地記住自己的美好,但,大腦的關係,年輕人比較容易關注負面的事,老年人則容易關注正面的事,有實驗證實:拿悲慘的照片和快樂的照片給年輕人和老年人看,年輕人看悲慘的照片的時間比較長,而老年人看快樂照片的時間比較長。(p.24)
也因為記憶力的退化之故,老人特別容易記住過去美好,而記不住負面情緒的事,這可能也跟大腦掌管記憶的海馬迴的退化有關,海馬迴的旁邊就是杏仁核,剛好就是接收負面情緒的中樞,海馬迴退化連帶影響杏仁核功能,壞事、負面情緒的事,都會隨風而逝,記不住也。
二、為何總是不自量力、不服老呢?
年齡的認定是非常主觀的,研究顯示:兒童主觀年齡會比實際年齡來得大,但老人主觀年齡會比實際年齡來得小,而且,越老的主觀年齡會越小。(p.37)
他人認定的社會年齡,往往與自己認定的主觀年齡有差距,自認為年輕,在別人看來可能只是「老大不小還裝年輕!」,適宜與否,還得看自己也看行為情境,六十歲玩極限運動可能還好,七十歲可能就不太好了。
可見,我們都需要好好理解自己的生理年齡,卻也不用被年齡所綑綁,只要身心狀態允許,讓自己年輕一些的生活、行動和思考,對充實生命與養身來說,應該都是很好的方向。
三、為何老是憶當年?老是提當年勇?
15歲到35歲之間,記憶會比較鮮明,是因為所謂的「記憶隆起」現像:帶著強烈情感的事件,往往容易被記住和被想起。老年時的記憶隆起,喜歡提的當年勇,都是一種重新找回自我價值的過程,找回曾經活得精采、自由的證據。(p.50)
老年人記憶鮮明的強烈情感回憶,為何都是快樂的居多?主要原因一來是老年的心情傾向正面,回想的記憶也會傾向正面;再來,也是因為老年人的記憶衰退,大腦自動設定會先忘的事是負面的記憶,所以,老了回憶都是美好的多些,也莫怪他們要提當年勇了,因為,「不夠勇的」都「自動」忘光啦!
四、為何能力衰退了仍能自信滿滿?仍要堅持開車?
老年人普遍都有強烈的「我是有能力的」後設認知,日本70歲以上老人堅持開車而不願交回駕照的比例是85%,但「警政白皮書」的調查顯示:家人如果70歲以上還在開車,從旁觀察認為有危險的比例卻高達95%。旁觀者認定的危險遠高過老人自身的認定!(p.60)
老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當然也是一種好好活下去的自我防衛,證明自己的能力還非常良好,就算是昧於事實,也不會輕易承認;所以,運用適當的溝通或科學的數字證據,慢慢引導老人往其他興趣去發展,增添自己的生活效能和樂趣。
五、為何明明記性差,某些約定的事卻能牢牢記住?
我們一般認為老人記憶力會變差,但在老人自己的感覺而言,卻往往不是事實,許多實驗已顯示:老人族群對於自己記性的自信往往高於年輕的族群。(p.69)
在實際生活裡觀察,你會發現其實老年人記性雖差,但憑著過去豐富的經驗,憑著比較有責任感,憑著會因為記性差而多用記事本輔助,其實老人並沒有因此比較會忘記重要的事情或約定,例如:孫子的生日啦!土風舞班的活動時間啦!吃藥得時間啦!能善用工具,能覺得自己有很多用途,其實老人是可以既可靠又有用的!只是,事情是重要與否,你就得慢慢和老人溝通才行,他的認定才算。
六、為何耳背了還是能聽見別人說自己的壞話?
「雞尾酒效應」:因為你的注意力集中在你在乎的字詞,所以一旦人家提到你的名字,你會特別的敏感並注意到,事實上也並非真的針對壞話才注意到。(p.88)
一個很有名的「雙耳分聽」實驗證實:當我們兩耳同時聽兩篇不同的文章,我們一定聽不懂任何一篇文章,但如果我們被指示刻意聽右耳或左耳的文章,我們的注意力會自動忽略另一耳的聽覺,有此可知:我們可以自主性或非自主性地,操作和忽略我們的注意力。(p.91)
老人的敏感是自尊,你提到他的名子,眼睛瞄的眼神和表情,身體的語言,都透露了你的內在訊息,人生閱歷豐富的老人,就算聽不到也看在眼裡,怎會有所不知呢?
七、為何垃圾會堆得滿屋子都是?
老人堆東西的起點,往往只是愛物惜物的捨不得,可是到後來變成沒有精神和體力去清理,或是忘了堆了多少東西,以至於越堆越多;如果是孤獨老人,孤獨感有時候會加劇習慣性堆放,尤其不與人來往的老人,現實感脫節,最後有可能變成「反社會」形式的堆放,不在乎或甚至是報復週遭不理他的人。
獨居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出問題,應該是堆垃圾的首因,尤其是日本的垃圾回收分類很細,獨居老人往往處理能力有困難,於是更增加堆垃圾的速度!唯有建立老人互助社區,或建置援助孤獨老人的機制,可能比較容易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如果是家裡的長輩,晚輩的溝通和「默默地」過濾堆放物品,要很有耐心!一旦老人家一開始習慣性堆放,最好就要跟他溝通分類和放置的位置,否則一堆放不阻止或溝通,後面就很難處理了!
八、為何容易為小事抓狂?
一般而言,過去事業越成功的人,老了越是容易被激怒,而且普遍來說,男性又比女性嚴重許多,當他們遇到的現今世界或經驗,和過去很不一樣時,更容易因為一丁點的小事,隨時隨地就被激怒,引爆的點,往往都和老人長期敏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關。
和老人共處,或是為老人服務,或是設計老人的相關商品,可以多考慮老人的身心狀況和立場,考量老人退化的視覺和聽覺,考量老人動作較為緩慢,考量老人過去的使用習慣;能如此,就刺激老人的點而言,是比較容易避免的,也比較能貼近老人的心來服務或照顧他們。
九、為何老是執著於過去的身分地位呢?
老人多少都會倚老賣老,喜歡細數過去的豐功偉業,喜歡數落年輕人的不堪,看不慣現在年輕人的一些文化或做為,也許都只是一些枝微末節的小事,但這樣的老人總是放不下過去的光環,這點在日本來說,男性又比女性稍為嚴重一點。
當然,很明顯重點在於退休後的生活經營或「再工作」的機會,有些人可以完全放下過去事業的光環,重新建立自己生活的價值和興趣,轉移了生活的角色,也降低了自己的自尊心和敏感度;但,有些人則是放不下過去的頭銜和虛榮,活在過去的陰影,對年輕人而言,老人的經驗聆聽一兩次之後就很厭煩了,也許就是只好鼓勵這樣的老人,趕快轉移生活的注意力吧!或在當下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十、為何會好管他人閒事呢?
老人為了維持高度的能力感和自尊心,很重視「社交有用性」,表現出自己可以幫助別人的用處,增加他活著的價值和成就,他也是真心誠意想幫忙年輕人,可是,反而讓年輕人覺得他是倚老賣老,做些無關痛癢的碎碎念而已。(p.150)
「利他」是很重要的生命價值,讓老人有適當「利他」的用處,善用他可以發揮的能力,很容易可以豐富他的生命價值,提升他的效能和自尊;只是,老人要怎麼做,才能免於東念西念讓年輕人嫌呢?基本上,年輕人的耐心要好一點,不要只是嫌棄,多體會老人家嘮叨背後善意,然後努力引導你想聽的話題和方向,適時切入你的想法做交流,老人抒發想法的同時,年輕人也聽到比較想聽的部分。
十一、為何想當團體的要職?
獲得社會認同的方法之一,就是在隸屬的團體裡身居要職,老人會覺得這是年齡之外的一種社會地位的肯定,於是在穿著與言行舉止上,就會呈現類似地位的打扮,可以重現年輕事業有成時的樣貌。
這個要職的期待,不管是有給職無給職,不管是社區管委會,還是獅子會、青商會、扶輪社,也都是男人比女人企圖心多很多,可見男性老人對於社會認同的需求非常的大,生活的效用和自尊心,企圖想再一次得到肯定,只是,體力和經濟能力一定要優先考量,然後要想一想:是不是可以發會「利他」的貢獻?實際的奉獻遠比這些虛名來得重要!
年老後的再一次「老樹開花」
年老就是年老,從「抗老」到「服老」,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固執」,老人之路才會寬廣!就好比書中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任性的人比較長壽!因為,保有生活的自主權,才會自覺有價值感,生存意志比較堅強,所以比較長壽。(p.78)
這告訴我們:老人一定要願意主導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自由意志,有自己生活的重心!這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是應該從中年就就開始!中年就要重新探索自己的事業和生命定位,重新經營自己的生活拼盤,提早多元經營興趣和生活,提早為老年做準備。
另外,我們都知道:常動腦的人比較長壽,這與「認知儲備」有關,多用大腦可以儲備更多大腦的認知預備功能,老了之後大腦的靈活度一定會比較好,如何儲備,就試著從:多些好奇、多些興趣、多些疑問、多些探究做起!(p.83)
最後要提醒年輕人:請務必理解老人!老人的想法不會一朝一夕突然固執的,長期的陪伴和相處,是理解老人的基本原則,說倫理和孝道也許讓人覺得八股,但,至卻是基本的相處之道,你所厭惡的老人,是因為你沒有用心理解他的行為脈絡,怎麼說,你也是有責任的!曾經照顧你的那雙手,當他年老了,更是需要換做你來牽他,走向幸福的遲暮之年,讓老人家覺得自己有用,用心回報老人家曾帶給你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