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台灣|桃園|走進北橫那山部落與角板山來一場原住民文化體驗 × 歷史行館 × 水蜜桃季的山林旅行。(桃園旅行)
2025/07/16 09:21
瀏覽463
迴響0
推薦14
引用0

上週,我還在馬來西亞,走進原住民族的村落,

在歌聲與手工藝中感受土地的呼吸,

沒想到幾天後,我又在台灣的大漢溪上游~那山部落(NaSun)

再次與山林和文化不期而遇,這樣的連續相遇,

讓我覺得旅程早已有了命定的脈絡。

那山,是一個隱身於桃園復興山谷間的泰雅族部落,

在群山與陽光之間閃著溫柔光芒的環境中,

我被這片風景深深震撼,但更讓我動容的,是來自人心的溫度;

族人為我取了一個泰雅名字「雅外」(yaway),

意思是「大方又熱情的女子」;

那一刻,我感覺到某種文化的邀請、一份情感的信任,

像是正式成為這片山林的一部分,心裡湧上一股暖流。

文化體驗從介紹泰雅紋面的故事開始,

族人細細述說每一道紋路背後的意涵,那不是單純的裝飾,

而是勇氣與身份的象徵。

山風吹過臉龐時,一段黃口琴的旋律在山谷間飄蕩,

音色淺淺淡淡,如夢似幻,也像是大自然正在傾聽;

我跟著族人跳舞、歌唱,

那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卻充滿著傳承與情感

我們一同準備食材,學著用刺蔥鹽醃豬肉

在炭火上烤得滋滋作響;

我也親手鋸竹、剖竹,做出自己要使用的竹碗、竹杯與筷子,

彷彿用雙手與自然重新建立了連結。

當午餐端上來時,每一道菜都盛裝在自己親手製作的竹器中,

彷彿每口食物都蘊藏著大地的祝福;

烤肉的香氣、地瓜與玉米的甘甜、野菜的清爽,

加上用潤餅包裹的各式食材,搭配涼爽的刺蔥茶,

整頓飯不只是飽足身體,

更讓我從味覺深處感受到一種療癒。

那不是豪華的山珍海味,而是一份來自土地的真心;

走進那山部落,我不只是旅人,而是文化的聆聽者、參與者,

也成為了「雅外」,那位來自山林的大方女子。

結束那山部落的深刻體驗後,我的腳步沒有停下,

午後的陽光燠熱,我轉而前往距離不遠的角板山,

展開另一場結合自然、歷史與藝術的輕旅行。

角板山過去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在日治時期便是軍事要地,

到了民國時期,這裡因海拔適中、氣候涼爽、視野遼闊,

而成為蔣中正總統鍾愛的避暑勝地。

他曾多次駐足於此,甚至興建了行館,

作為處理政務與靜養心神的場所,

據說,蔣公特別鍾情角板山的風景,

是因為這裡的山形與氣候,

竟與他浙江奉化的故鄉山水有幾分神似,

一種他鄉遇故鄉的情懷,也許正是他心中最深的鄉愁寄託。

蔣公行館最初為日式木造官舍,後來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建築,

如今靜靜佇立在綠意山林中,保留了當年簡約、沈穩的氣質;

我緩步其中,看著舊時家具、牆上照片,聽著林間風聲與腳步聲的交錯,

彷彿過去的時光仍在這裡慢慢流動著,

這裡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一段時代記憶的容器。

讓我更驚喜的,是行館外圍園區中隱藏的裝置藝術與雕塑,

這些作品就這樣與自然並存,有些半掩在樹叢之中,

有些靜靜站在轉角處,沒有距離感,卻充滿趣味與生命感;

彷彿這座山林搖身一變,成了一座美得毫不造作的戶外藝廊。

此時正值拉拉山水蜜桃盛產的季節,山風中飄著淡淡果香,

我在小攤上挑了幾顆鮮甜的水蜜桃作為伴手禮,

也忍不住點了一杯水蜜桃冰沙,冰涼沁口的滋味,

把盛夏的悶熱全都融化成心頭一抹微笑。

這趟山林之旅,從那山到角板山,

不只是腳步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沉澱;


我在山裡獲得了一個名字,也遇見了更親近土地的自己,


歷史、藝術、自然與文化交織出層層感動,

讓我記住了旅行最珍貴的,往往不是風景本身,

而是那份與人、與土地相連的真誠。

下一次山的呼喚,不知道會從哪裡來,


但我知道,自己早已準備好,再次啟程。

............................吃喝玩樂,沒有終點

快樂雲@FBhappycloud IG INSTAGRAM

按個讚,大家一起在全世界打卡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