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高中 莊義得
兩個青春洋溢的台灣年輕女孩,命喪異鄉的新聞正沸沸揚揚,雖然最新消息兇手已畏罪自殺,但對於受害者家屬而言,連審判兇手、究責洩憤的機會都沒有,真是情何以堪?
也許殺人者的動機並未完全明朗,我們也不需妄加揣測,但其成長背景的脈絡和重點倒是甚為清晰:宅男和啃老。
三十歲的青壯年,到日本唸語言學校並非問題,然根據報載:從大學畢業之後,多年來兇嫌幾乎是足不出戶,是典型的「宅男」,除了上網並無參與家裡事業或出外找工作。
一般而言,「宅」本身不是問題,但卻可能是問題背後的問題;宅,代表不喜歡與人互動,不喜歡走出戶外活動,長期「宅」的結果,勢必產生人際與運動能力的缺乏,作息也不正常,如果再加上家裡過度的保護,往往個性會更加孤僻,不容易容忍挫折,情緒控制也容易出問題。
更糟糕的是,這樣悶在家的孩子通常都有「網路成癮」的問題,脾氣陰陽怪氣就算了,一旦過度沉迷於「虛擬」的世界中,往往導致缺乏生活的「現實感」:覺得生活可以任性地操控,大不了「Reset」重來就好,對他人毫無同理,逃避現實生活的所有角色和責任!
這也正是全球所共同擔心的問題族群:尼特族(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
從教育現場觀察,許多現在孩子(甚至是父母),也有許多類似的傾向,初層次的雖不至於「宅」到病態,但還是會讓你看到那種持續性表現出眼高手低、缺乏同情心、自我中心、情緒躁鬱......種種負面的「宅」特質,也常常造成上課的管理問題,或是產生人際的紛爭或困擾等,嚴重者到社交畏懼、脫離現實的也有之,則必須立即就醫診治,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奉勸天下父母:孩子從小要讓他們多走出家門與人互動,多親近自然和運動,等到孩子有責任就業就應該就業、需要挫折磨練就不要給他保護(在重度精神疾病的治療上也是強調:就業就是最好的治療!),很多獨立能力的培養,是早在20歲之前就應該逐漸完備的,過多的溺愛只會讓幼稚期延長,長期的孤僻隔離只會讓脾氣變得更暴躁,沉迷於網路虛擬更會使人變得脫離現實缺乏「人味」!
「宅」會出人命的,豈能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