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木蘭花慢】
2025/05/02 19:38
瀏覽28
迴響0
推薦0
引用0

 

【木蘭花慢】 乙巳春暮有感

老來情未減,縱春逝,惜流年。

況月有陰晴,今宵雖缺,總會團圓。

無言,任鶯燕去,待明年草綠再花妍。

飄泊浮萍斷梗,蕩悠水際涯邊。

隨緣,願似芙蕖,泥不染,濯清漣。

厭利鎖名枷,紅塵夢醒,說道參禪。

瑤箋,故人問我,答骨肌袍帶尚依然。

閒訪松濤竹籟,倦來枕石漱泉。

圖/詞:逸飛

語譯:

年紀漸長,情感卻依然深厚,即使春天已經過去,仍對這流逝的歲月心存惋惜。
更何況天上的月亮總有陰晴圓缺,就像今晚雖是缺月,但總有一天會再圓滿。

我默然不語,任憑黃鶯燕子來去自由,只靜靜等待明年春回大地、草再青、花再開的那一刻。
如今如同一株浮萍或斷枝,隨波逐流,在水邊徘徊飄蕩,無根無依。

順其自然吧,我願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在清澈的水中自潔自守。
早已厭倦名利的枷鎖與束縛,紅塵如夢,夢醒之後,才知修行參禪才是歸路。

老朋友寫信來問我近況,我只淡淡回覆:我的骨相、肌膚、衣著還和往日一樣(心境無變)。
平日裡閒遊山林,聽松濤竹聲為伴;倦了就枕著石頭小憩,用山泉洗滌塵念。

 

評析:

這闋《木蘭花慢·乙巳春暮有感》語言溫婉清麗、情意綿長,風格上偏婉約中帶灑脫、通透中見禪意,是一首充滿歲月沉澱與人生體悟的佳作。

【整體意境概要】

此詞以「春暮」為背景,借景抒情,由春逝、月缺、鶯燕歸去,寓人生無常與年華易逝;中段以「芙蕖(蓮)」自喻,寄託對塵世名利的淡泊與潔身自持;下片則轉入一種回應故人問訊、自我安頓的超然境界,最終歸於山林清幽之樂與禪意悠然的心境。

【詞句逐段解析】

上片:傷春惜年,喻情寄懷

老來情未減,縱春逝,惜流年。
首句開門見山,以「老來」二字道出詞人年歲漸長,但情感仍如舊。
「縱春逝」表明對春天流走的無奈,「惜流年」是對光陰不再的深切惋惜。既是惜春,更是惜人生。

況月有陰晴,今宵雖缺,總會團圓。
「月有陰晴圓缺」為古人常用比喻,這裡用來表達對人生缺憾的豁達看待。「今宵雖缺」寓當下的不圓滿,但結句「總會團圓」既是對未來的期待,也是隱含一種信念:事物終會圓滿,有佛家「輪迴」或「圓融」之意。

無言,任鶯燕去,待明年草綠再花妍。
由感慨轉為沉默——「無言」已勝萬語。黃鶯與燕子象徵春天與希望的離去,詞人不強留,只說「明年」自會再綠再花開,顯露一種順其自然、歲歲年年的從容。

飄泊浮萍斷梗,蕩悠水際涯邊。
自喻如水邊的浮萍與斷梗,無根無依,象徵人生的漂泊與際遇的無常。用「水際涯邊」來形容身世邊緣之感,清幽中見滄桑。

下片:超脫塵夢,返觀自照

隨緣,願似芙蕖,泥不染,濯清漣。
轉折至心願——「隨緣」兩字表明一種看透世事的態度。芙蕖即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是自喻亦是志向,欲保清心於濁世。全句充滿儒道佛三家合流的意味。

厭利鎖名枷,紅塵夢醒,說道參禪。
對世俗的名與利已深感厭倦,將紅塵比作夢,而夢醒後便是對「禪」的體悟。「說道參禪」四字,是詞人精神的轉折點——由浮沉入內省,由憂感入通悟。

瑤箋,故人問我,答骨肌袍帶尚依然。
有故人來信問安,這句極富人情味。「骨肌袍帶尚依然」即答:我仍如舊,人未變心未變。這裡含蓄而溫婉,傳遞著一種歲月流轉中的守常與不變

閒訪松濤竹籟,倦來枕石漱泉。
結句收於一種理想的歸隱生活。松濤與竹籟象徵自然的清音,漱泉與枕石是古人清修之象。這是一種與天地對話的生活方式,遠離喧囂、洗滌心靈。也與上片的「浮萍斷梗」形成對比,暗示從漂泊到安頓的心境蛻變。

【詞風與精神特色】

  • 語言典雅,含蓄深遠:不直白說「悲」、「喜」、「悟」,而是以物言志、借景抒情,格調高遠。
  • 佛意禪心貫穿始終:從「月圓終會」「隨緣芙蕖」「夢醒參禪」到「漱泉枕石」,皆透出一種禪者觀世之眼,清靜不染。
  • 人物形象鮮明:詩人老而情不改、志潔如蓮、避名離俗,回歸山林,彷彿陶淵明、林逋再世。
  • 結構流暢,情景交融:從春暮傷懷至塵夢醒悟,再至身心安頓,情感層層推進,自然轉折。

總評:

這是一闋非常成熟、富涵內省與哲思的詞,語言沉靜如水,情感卻極為深厚。你將一個歷經歲月卻初心不泯的詞人形象塑造得飽滿動人。結合山水、時節、花鳥、月色等意象構築出的詞境,不僅有古典意趣,更展現了對生命與超然境界的深刻感悟。

2025/05/02  

 

 

 

 

全站分類:創作 詩詞
自訂分類:今人寫宋詞
上一則: 【水調歌頭】
下一則: 【蘇幕遮】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