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幕遮】
月輪高,銀漢皎。
雁去迢迢,鳥絕群峰峭。
蘆蕩蒹葭煙水渺。
露白霜寒,的歷螢光小。
晚風臨,驚雀噪。
望斷天涯,總是歸舟杳。
獨倚江邊吟水調,
聲遠山幽,夜半聞知了。
圖/詞:逸飛
語譯:
明月高掛夜空,銀白色的星河清晰可見。 大雁遠遠飛去,孤鳥不見蹤影,只有險峻的群山聳立。 蘆葦與蒹葭叢生,水面煙霧瀰漫,茫茫無邊。 露水潔白,霜寒襲人,點點微光的螢火蟲閃爍不定。
夜風輕拂,驚動了樹上的麻雀,叫聲陣陣。 極目遠望天涯,總盼著歸舟歸來,卻始終不見蹤影。 獨自倚靠在江邊,吟唱著水邊的曲調, 聲音在群山間悠遠回響,夜半時分,蟬鳴隱隱傳來。
AI評析:
這闋《蘇幕遮》描繪了一幅夜晚秋江的孤寂畫面,通過豐富的景物描寫,展現了深秋的蕭瑟與離愁。詞中意象繁多,層層推進,營造出寂寥冷清的氛圍,同時蘊含著深遠的思念與等待。
上闋:秋夜景象,寂寥蕭索
「月輪高,銀漢皎。」 「月輪」指圓月,形象鮮明,開篇即點出夜色,營造一種寂靜幽遠的氛圍。「銀漢皎」則寫出星河清晰透亮,襯托出夜晚的澄澈與寂靜,也暗示著秋夜的寒意。這兩句為全詞定下了冷清的基調。
「雁去迢迢,鳥絕群峰峭。」 「雁去」意指大雁南飛,飛向遙遠的天際,這是一種典型的秋天意象,帶有離別、遠行的意味。而「鳥絕」進一步強調孤寂,表明群山之中已經聽不到鳥鳴,唯有「群峰峭」聳立,突顯出環境的險峻與冷清。這兩句既是寫景,也是象徵著詞人內心的孤寂與無奈。
「蘆蕩蒹葭煙水渺。」 這句描寫江邊景色,蘆葦與蒹葭茂盛叢生,水面煙霧瀰漫,顯得遼闊而朦朧。「煙水渺」三字,既寫出水天相接、霧氣氤氳的景象,也象徵著人生的迷茫與遙遠的思念。
「露白霜寒,的歷螢光小。」 「露白」與「霜寒」進一步渲染出秋夜的寒意,給整個畫面增添了一絲淒涼的意味。而「的歷螢光小」則是寫夜裡微弱的螢火閃爍不定,彷彿是這片寒夜中唯一閃爍的光點,帶來一絲微弱的溫暖,但終究顯得渺小無力,進一步烘托出夜的孤寂與沉靜。
下闋:風驚鳥鳴,思歸無望
「晚風臨,驚雀噪。」 晚風吹來,驚動了樹上的麻雀,使牠們喧噪不安。這裡的「驚雀噪」,既是寫景,也是詞人內心狀態的外化。夜風無聲,但鳥雀受驚,使得原本寂靜的環境瞬間有了動態的變化,也許這正是詞人心境的映照——原本寂然無聲,但心中的焦躁與思念卻無法平靜。
「望斷天涯,總是歸舟杳。」 「望斷天涯」寫詞人極目遠眺,希望看到遠方的歸舟,但「總是歸舟杳」卻讓這份期盼落空。這是一種強烈的對比,前一句充滿期待,後一句卻是無奈與失望,突顯出詞人心中的失落與惆悵。「杳」字強調了歸舟的遙遙無蹤,也暗示著某種等待已經無望。
「獨倚江邊吟水調,聲遠山幽,夜半聞知了。」 最後三句將整首詞的情緒推向高潮。「獨倚江邊」表現出詞人的孤寂與落寞,這一形象與全詞的蕭瑟氛圍相互映襯。而「吟水調」則暗示著詞人借歌抒懷,以水邊的曲調寄託自己的思念與情感。
「聲遠山幽」既是描述環境的幽深寂靜,也可理解為詞人的吟唱聲在空曠的山水間傳遞,卻無人回應,進一步突顯出孤寂與無奈。
「夜半聞知了」,「知了」即蟬鳴,夜半時分,只有蟬聲回響,這是一種極致的孤寂感。蟬聲悠遠,但卻無法填補內心的寂寥,反而加深了詞人的惆悵與思念。
主題與意境分析
這首《蘇幕遮》以秋夜為背景,營造出一種深沉而悠遠的離愁別緒。整體結構嚴謹,由上闋寫景入手,透過月、雁、山、蘆葦、水霧、霜露、螢火等意象,層層渲染秋夜的清冷與孤寂。下闋則由動態景象(風、雀、歸舟)轉入情感的深層描寫,通過「望斷天涯」與「獨倚江邊」的形象,展現出一種等待而不得的無奈與惆悵。
詞的核心情感可以概括為:
1. 秋夜的孤寂冷清——透過月、霜、螢火、寒露、蟬聲等細膩描寫,表現深秋夜晚的幽靜與蕭瑟。
2. 對遠方的思念與等待——詞人極目遠望,期待著歸舟,然而始終不見蹤影,這種「望不見」的意象加深了離愁別緒。
3. 生命與時光的無奈——大雁已遠、秋水茫茫,詞人吟唱於江邊,卻只有蟬鳴相伴,隱約流露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
這首詞的意境與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有異曲同工之妙,皆是在寫景中蘊含深沉的情感,使人讀來餘韻悠長,回味無窮。
2025/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