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s ...
udn網路城邦
第438章[臺中市大肚區] 追分成功的祝福
2025/02/22 21:48
瀏覽577
迴響0
推薦6
引用0
旅行日期:113.06.30、113.10.24
關鍵字:磺溪書院、追分車站、成功車站(臺中市烏日區)

結束兩天一夜的杉林溪假期,北返度過烏溪之後順著沙田路行駛,遊覽沿線過往途經無數次、卻不曾拜訪的臺中海線城鎮。受到西南風沉降影響,臺灣各地持續高溫炎熱,臺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更因為連日焚風達到攝氏41度,創下今年入夏以來最高溫紀錄;在此同時,新冠病毒變異株LB.1取代KP.2成為世界主流病毒株,導致沉寂已久的疫情再度升溫。

座落於烏溪右岸,大肚區早期是拍瀑拉族(Papora)大肚社(Tatuturo)居住地,因此得名「大肚」,此地更曾經是大肚王國的政經中樞,至於漢人居民則是在荷據時期就已經出現;清雍正十年(1732)大肚王國瓦解,大肚主要居民逐漸被漢人所取代。依偎在烏溪旁,背倚著大肚臺地,區境內的磺溪書院與追分車站,映照不同時代的光彩。

1.

面朝大肚大排水,聳立在阡陌田野之間,前身為「文昌會」的磺溪書院始建於清嘉慶四年(1799),同時也是地方仕紳趙順芳和楊占鰲共同創立的「西雝(音同庸)社」社址,直到光緒13年(1887)擴建成為文昌廟,其中設置磺溪書院;「磺溪」是彰化縣的舊稱,由於興建時書院當地仍然隸屬於彰化縣而得名。磺溪書院爾後曾經當作日本近衛師團駐地及大肚國小校舍,民國75年(1986)被列為三級古蹟。

整體而言,磺溪書院是一座七開間、二進、二護龍,中庭設置四垂亭的四合院建築。書院前埕寬廣,三川殿比起地面高出三階,以中央三開間為山門,中門蹲踞一對青斗石獅,至於燕尾翹脊屋頂左右對稱,裝飾象徵鎮壓火災的魚尾蛟龍一對,不求如同寺廟一般華麗的裝飾,而是展現莊嚴穩重的氣質。中央五開間左右斗仔砌磚牆上,磚砌海棠花式月門各開一口,左側月門為參觀入口,右側展示一頂象徵「高中狀元」的連中三元轎;穿過月門,環繞中庭的木構柱廊映入眼簾。

磺溪書院主祀文昌帝君,正殿高於地面五階,殿內懸掛「經天緯地」匾額,是清光緒15年(1889)書院董監鄉紳的餽贈,神明左側牆面呈現清代臺灣著名書院一覽表,詳細記錄每一座書院的設置地點與創建年代,右側則是書院授課表,其中包含三字經、論語、易經等經典名著,教導七歲至十六歲的學子待人接物的道理,供桌旁更有祈願學子步步高升的文昌筆。

矗立四垂亭的拜殿自正殿伸向中庭,臺基前端鋪設御路石,拜殿四周圍繞花崗石欄杆,外角四柱是抵禦風雨侵蝕的花崗岩石柱,內側四柱則是木柱,八根柱子共同支撐起精雕細琢的歇山式屋頂;不僅如此,磚雕更是書院最別緻的風景,採用裝飾手法在榫接處製作出不同圖案,從牆堵、門窗外框到半圓弧牆基,以及形狀有如花瓶的廊門,鏤刻花紋的磚雕裝飾無所不在。

2.

日光郡社區與大肚市區以日光穿越道相連通,其上民國108年(2019)新建的大肚車站站體造型新穎,同樣坐落在大肚區境內的追分車站卻是造型古樸的建築,周圍環繞靜謐的鄉野。

「追分」一詞源自日文「おいわけ」(Oiwake),意思是「分岔路」,而追分車站更是海線鐵路最南邊的一站。海線鐵路的興建,起源自明治41年(1908)通車的縱貫線鐵路貨運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今日舊山線的三義路段坡度陡峭,必須減少列車車廂數量,或者在列車後方增加機關車才能順暢通行,於是最終在大正六年(1917)釀成「滯貨事件」,時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因此提議修築海線鐵路。

海線鐵路從王田至清水路段率先於大正九年(1920)通車,當時稱為「王田支線」,大正11年(1922)10月11日全線通車,並且闢建追分至彰化和追分至王田的路段,便利舊有山線鐵路與海線鐵路列車調度,位居交通要衝的追分車站更在同時落成。為了趕在短時間內啟用,海線鐵路沿線車站多半採用檜木建造,追分車站也不例外;車站北側山牆上的牛眼窗受到西洋建築影響,Y字型木柱走廊則是因應臺灣濕悶氣候的設計。

不只車站本身,新臺幣15元的「追分成功」名片式車票更是炙手可熱,一張小小的長方形卡片,乘載無數學子殷切的盼望;由於「分」與「婚」發音相近,車票又被賦予「追婚成功」的祝福。位在比鄰的烏日區,成功車站舊稱「王田」,民國56年(1967)東移100公尺至成功嶺新訓中心大門附近,並且更名為「成功」。

依偎在烏溪旁,背倚著大肚臺地,磺溪書院香火鼎盛,追分與成功車站之間無數列車往來穿梭,步出成功嶺外的大斜坡,這是多少學子迎向無垠未來的開始?

延伸閱讀:
1. 李泰昌等(2004)。台灣的古蹟:北台灣。台灣:遠足文化。
2. 戴震宇(2001)。台灣的老火車站。台灣:遠足文化。
有誰推薦more
發表迴響

會員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