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立於民國62年(1973),杉林溪舊稱「溪底」,早年村民以石塊與木頭鋪設羊腸小徑,從溪頭輕裝徒步約五至六小時到此地謀生,杉林溪更曾經是溪阿縱走必經地點;民國64年(1975)聯繫溪頭與杉林溪之間的十二生肖景觀道路通車,是目前全臺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民間闢建的公路。民國99年(2010)3月杉林溪森林遊樂區更名為「杉林溪森林生態渡假園區」,並且以「杉林溪十景」聞名遐邇。
1.
杉林溪大飯店正門前,一棵被稱為「青松」(輕鬆)的臺灣五葉松與一棵梅樹(沒事)矗立左右,詼諧的名稱使人暫時忘卻山下千絲萬縷的煩憂。享用午餐之後,從杉林溪大飯店繞經櫻花林外緣,跨越杉林溪橋,加走寮溪左岸的自然教育中心正是越嶺古道的起點。
全長約1,200公尺,介於海拔1,683至1,748公尺之間,越嶺古道沿線以柳杉造林地為主,更是多達120種花草樹木的棲息地,其中又以牛奶榕、臺灣八角金盤、高山新木薑子、深山野牡丹、無刺伏牛花、白株樹,以及倒葉瘤足蕨等植物最為常見。到達越嶺鞍部之前,山徑順著舊有林道延伸,原本以為平坦的水泥鋪面道路不具任何挑戰性,或許自從農曆春節以來鮮少登山健行;沒想到,經過一兩段彎道就已經上氣不接下氣,只好不時停下腳步,藉著觀察路邊的蕨類休息片刻。
經過大約半小時的時間,幾度停頓歇息之後終於登上越嶺鞍部。白晝裡看不到天外月,濃霧中見不著天下山,鞍部上只有一面書寫《蔽月山房》的立牌,透過明代哲學家王守仁的描繪,引人想像晴空下的山景,還有黑夜裡的月光。度過鞍部,順著枕木階梯組成的曲折山徑走下山嶺,挺立的柳杉林之間,父親同學一行人特地等候姍姍來遲的我們,並且在步道中途合影留念。
2.
銜接越嶺古道,青龍蕨類步道是一段路徑平緩的產業道路,不時又有潺潺流水相伴。瀑高約110公尺,青龍瀑布附近以中新世晚期岩層為主,主要是由厚層砂岩、砂頁岩互層,以及深灰色頁岩所構成,是步道沿線最具代表性的地標;瀑布水勢豐沛,順著懸崖傾瀉而下,一如千軍萬馬奔騰之姿,更享有「杉林溪第一瀑」和「中部最美瀑布」稱號。
凝望著氣勢磅礡的青龍瀑布許久,這使我不禁回想起新加坡著名的兩座室內瀑布:星耀樟宜森林谷中央的「雨漩渦」(the Rain Vortex)和濱海灣花園的植物冷室雲霧林,兩座室內瀑布都屬於人類工程的鬼斧神工,卻依舊不及造物者的匠心獨具。距離青龍瀑布不遠,青龍二瀑同樣是加走寮溪不舍晝夜鑿刻而成的傑作,相較於宏偉奔放的青龍瀑布,一如絹絲的青龍二瀑內斂纖細。
座落於青龍瀑布和青龍二瀑之間,「擎天劈」是民國88年(1999)九二一大地震的見證,巨石龜裂為三,象徵「三陽開泰」。位在「擎天劈」巨石背後,「能量屋」同樣是九二一大地震的紀念,屋內牆壁和地面傾斜,容易讓人頭暈目眩,因此得名「能量屋」。「擎天劈」和「能量屋」之間設置「裕亭」,周圍被翠綠的森林所環抱。
3.
陣陣雷聲轟鳴當中,傾盆大雨降臨杉林溪;縱使如此,父親同學一行人和弟弟仍然依照規畫行程前往石井磯步道遊覽,父親與我則沿著青龍蕨類步道返回杉林溪大飯店。位於青龍瀑布上游的「石井磯」,是指散佈在加走寮溪溪床的十多口壺穴;正如磨杵成針,滴水穿石造就出如井石穴,體現大自然以柔克剛的力量。橫跨石井磯,紀念九二一大地震的「88吊橋」色彩鮮麗,襯托出山林的蓊鬱與深邃。
離開俯視石井磯和88吊橋的「欣悅台」,雨中的青龍蕨類步道樹影迷濛,樹林下的蕨類植物水氣淋漓:生根卷柏、縮雨泛美金星蕨、栗蕨,或者書帶蕨,千姿百態的蕨類植物羅列步道臨溪一側;不僅如此,更可以遇見一棵高聳的霧社櫻,聳立於海拔大約1600公尺的山林,不曉得每一年的初春,霧社櫻是否也會綻放純白色的花朵呢?
青龍蕨類步道沿著加走寮溪左岸蜿蜒,溪水碧綠,右岸的石井磯步道則有繽紛色彩的繡球花點綴。回到青龍蕨類步道起點,度過安和橋,經過紅樓返抵杉林溪大飯店,一路上細聽淅瀝雨聲,我想起久遠記憶裡青箭口香糖廣告的背景音樂「Rhythm of The Rain」,洋溢單純且清新的氣氛: